文 章

田海明:志存高远 信念如山——关于好编辑能力素养的几点思考

作者:田海明   2013年11月1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合肥举办,由安徽出版集团承办。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明做了主题发言。他从作者、编辑以及上市出版企业总经理的三重身分出发,探讨了中国好编辑的标准以及人才培养问题。以下为演讲实录: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海明

尊敬的震宁会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见到这么多新老朋友,也非常荣幸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合肥举办,由安徽出版集团承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公司,代表亚非董事长,对韬奋基金会的信任,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百道网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各位同仁、各位嘉宾、各位中国好编辑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其次这次论坛也是我们学习的机会,通过交流、思想碰撞,相互切磋,凝聚智慧,协作共进。本来公司打算10月底召开编辑大会,目标是造势、提气、鼓劲,知道这个会在我们这里开,现在就延迟一下,学习、借鉴此次会议精神。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好编辑与中国出版强国建设”,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时代感、也非常需要关注的论题。从2001年中国经营性出版社全面转企开始,中国出版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十余年的时间,改革带来了巨大的体制机制活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在国家战略、宏观体制确定后,微观机制、人才建设必须步步跟上,不能脱节。对“中国好编辑与中国出版强国建设”的思考,就是对出版改革与发展未来的讨论。我本人对这个题目有着特别的关注,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我是一个读者,对好的作品有着特别的期望与热情。二是我是一个老编辑,对编辑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深切知道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重要性。三是我是一个上市出版企业的总经理,对当前图书出版产业面临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图书品种从1985年的4.6万种增加到2005年的22万种,再到今天的40余万种,经济压力、发展压力带来增长模式的不正常思路,那就是要发展就要上规模,上规模就要增加品种,增加品种就要增加人力。一方面是规模激增、品种激增、人员激增,另一方面是质量下滑、精品缺失、高素质人才匮乏,过多强调出版的产业属性,淡化出版的精神属性,品种与精品不成比例、好编辑与大产业不成比例、好作品与好时代不成比例。

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文化体制深入改革、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转型期的出版产业面对开放的生态环境,在理念、资源、人才、模式等方面必然会出现一定难题。但是这是编辑本身的问题,还是产业机制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我们现在正处在解决问题的转折点上,是不是能打造出“中国好编辑”,对下一步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质量、对中国出版强国建设,确实至关重要。

编辑作为一种工作,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优化和推荐的行为;编辑作为一种职业,指的是编辑人。编辑行为的方向和水平、出版物质量等等,都取决于编辑人的品格和水平。编辑是出版产业发展基础,是出版强国建设的起点。从出版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出版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对编辑和编辑人的高要求至关重要,“中国好编辑与中国出版强国建设”这个题目,就是准确的抓住了当前文化发展、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精准认识与不遗余力的推动,让出版企业非常感动,在此,我作为一个出版企业高管,向韬奋基金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什么样的编辑是“中国好编辑”?围绕本届论坛主题,结合我们的产业实践与我个人的一些理解,谈几点感想,供大家交流讨论。

一、“中国好编辑”的四点标准

我认为,一个好编辑,必须要有好的职业品格、好的责任意识、好的岗位技能、好的创造能力,这四种素养是一个好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一是好编辑必须具备好的职业品格。好编辑职业品格的养成,一靠培养、二靠学习。职业品格并不是马上形成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修炼、提升素质的艰难过程。要形成兴趣、养成爱好,干一个岗位与爱一个岗位是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必须经过磨练、摔打、修正,才能“出其类”、“拔其萃”。一个好编辑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职业品格?我认为必须既要有“静若处子”定力,又要有“动若脱兔”品质;既要有“精于案头,皓首穷经”的毅力,又要有“思接千载,胸怀天下”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能够做到“挚爱”“守静”“有情”。

好的职业品格,首先体现在对工作的“挚爱”。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好的编辑,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真挚情感,要感到重要和光荣。一个对工作、对岗位有激情的编辑,必然具备完美精神。对完美的追求是每个优秀编辑的基本素养。没有炽烈的挚爱,就不会有献身职业、不懈追求的动力。叶圣陶先生一生做过很多重要工作,但当别人问起时,他说:我一生就做过一件事,当编辑;如果说还有第二件事,那就是当老师。他并没有提他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主席、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等。这种职业自豪感与真感情,值得每一个编辑学习践行。

好编辑的职业品格,一定要能“守静”。守静,首先要破除浮躁之心。出版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热闹的产业,但是编辑必须保持安静的心态。业界常常形容好的编辑要“甘当绿叶”,要“为他人做嫁衣”,就是说好编辑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具备这种精神,首先要破除自己的浮躁之心。“静”是一种理智,是自我克制、自我提高的“法宝”。“守静”就是保持无贪、无欲、无求,心静如水的一种平淡之心、淡薄之心。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把自己沉浸在一字一句、一文一稿之中,把出精品当做自己的最大追求。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周总提出,要“一字不苟,一书不苟,一日不苟,一事不苟”。其次,守静更重要的是要守住一片净土。“守静”要守住自己的思想意识,守住做人的道德、做事的准则,守住思想的阵地,具备正确的导向,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观。

好的职业品格,还一定要“有情”。一个好的编辑,必须对读者有感情、对作者有感情、对作品有感情,必须通过“忘我”的情感状态,全身心的融入工作,追求更高层次上的现实形态。好编辑要始终了解读者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求,把读者当做感情倾注的对象、把作者当做用心服务的对象、把作品当做真情付出的对象,才能策划出好的选题、编辑出好的作品,出版让读者真正需要、市场真正认可精品力作。一个有爱心的好编辑,必然让读者满意、让作者信任、让作品更优秀。如果把读者、作者、作品当做对立面、当做异己的压迫,绝不可能有好的工作成绩。

第二,好编辑必须具备好的责任意识。编辑工作是传递民族和人类文明圣火的工作,编辑工作的崇高性、复杂性要求编辑工作者有高远的文化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职业技能、高深的职业素养。如何强化一个编辑的责任意识?我认为一是要有信仰之心,二是要有敬畏之心,三是要有职业雄心。

好编辑的责任意识,首先体现在对文化正价值的深刻信仰。同样是一种职业,有没有信仰之心,对责任的认识大不一样。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就应该说:“文化兴盛,编辑有责”,具体到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出版更多站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多层次、多样化的出版物,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品位。这是一个好编辑必须承担的责任。

其次,好编辑的责任意识,要体现在对作品、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一字一意象,一词一乾坤。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都在一字一词之中,敬畏文字,才有神圣感、责任感。有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一部电影拍成面世之后,无论有什么不足,都难以修改。我说编辑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一种图书批量印制之后,无论其中有什么错字、版面、设计等错误,对当前这一版本来说,也是难以修改。在版前避免错误、避免失误,是编辑的基本责任。这就需要编辑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技能,细心编辑设计,对文字有敬畏之心、对作品由敬畏之心、对文化有敬畏之心,力争用自己高质量的工作向文化负责、向市场负责。

好编辑的责任意识,还体现在职业雄心。文化是人类所开发和应用的最深厚、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的魂魄和凝聚力的根基。从根本来说,编辑从事的是文化传播工作,对文化建设负有重大责任。好编辑应该具有更高的文化自觉,把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推动国家不仅成为经济强国,更应该树立雄心,推动国家成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立志创造本时代本民族的出版高峰、文化高峰,服务当今,造福后代。

第三,好编辑必须具备好的岗位技能。一个好编辑到底应该能够做什么?文化人类学或者企业管理理论提出“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文化人”的概念,从经济利益、社会功能、文化影响三个渐进维度,分析人的基本特质。在这里,我想借用这三个名词,提出来一个好编辑应该同时成为“三种人”,即在岗位技能上,符合“文化人”“社会人”“经济人”三种岗位个性。

好编辑首先应该是个“文化人”。他必须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具备掌握文字、作品的基本能力,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思想判断力、道德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在自己从事的编辑领域中,对一个选题、一个作者、一部著作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好编辑首先是一个“文化人”,在文化领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知名度。

好编辑必须是个“社会人”。好编辑不能不食人间烟火,离群索居。好的编辑应该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参与者、文化建设的积极引领者,对社会、对文化、对思想、对潮流有深刻了解,对社会的各种组织、功能、心理、行为有熟练把握,必须具备熟练的社交技巧、广泛的社交圈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能力获得资源、开发资源,并能较好的处理广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与困难,将所有资源聚集、运作起来,用于自己的编辑出版工作。

从岗位技能的角度说,好编辑还必须是个“经济人”。现代出版要求好编辑必须重视经济因素,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应该是好编辑的一个重要标准。真正的好编辑,必须善于将资源转化为效益,熟悉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熟悉文化市场的基本需求,熟悉图书出版的效益因素。没有经济效益,文化传播能力不够、动力不强。善于以最创新的姿态,将各种因素综合开发起来,创造最大的效益,是好编辑的重要标准。

第四,好编辑必须具备好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就是从小到大、从无大有、从此及彼的开发、运作能力。一个好的编辑,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东西、引领新的潮流、开发新的市场。对一个好编辑来说,创造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运作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好编辑创造能力的基础是学习能力。人才的能力不强,首要原因是学习的能力不强。我们的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产业在变,知识更新、技术变革、模式创新的速度很快,能不能跟得上、抓得住,关键要看有没有学习能力。从现在的产业形势看,当前编辑首先要学政策、抓信息,其次要学财务、懂经营,第三要学技术、抓前沿,要学会用市场的眼光看市场问题、用文化的眼光看文化发展、用科技的理念学习新媒体新技术,从传统出版小圈子跳出来,经营好出版资产、文化资产。

好编辑的创造力集中表现在创新能力。有一位学者曾说:文化的进步有三大标志,就是作家的发现、读者的发现、编辑的发现。作家的发现是发挥作家的主导性、创造性为基础,将文化和创造带入完全自居的时代。读者在文化接受中的主导作用,可以引导作家、引导市场。编辑的发展,是编辑在文化创造中的价值,所以就这一点来讲,编辑不仅仅做嫁衣,编辑还要做新娘,编辑的审美价值、取向、兴趣,对文化成果的选择非常之大。

传统思维转变靠创新,转型升级发展靠创新,创新能力是出版人的首要能力。文化的主要因素在创意,创意引领文化,创意开发资源,创意吸引资本,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的基石。好的编辑要破除保守、封闭心态,力避同质化、一般性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努力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方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创造出市场需要的创意性产品。

好编辑的创造力,还表现在高层次的运作能力。运作能力就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能力。会不会运作,决定资源的使用效率。好编辑要提高战略性思考能力和实践性执行能力,提高跨行业、跨专业、跨文化的整合开发能力,既懂内容又懂产品,既懂管理又懂市场,既懂文化又懂政策,会借势、会创新、会挖掘、会开拓,会分析、会综合、会策划、会执行,有能力能将各个领域的资源统合使用,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对培养“好编辑”的几点思考

公司一直把培养名编辑、优秀编辑作为主业发展的重心、每年工作的重点、每个出版社发展的根本。从我们近几年来人才培养的实践看,培养好编辑,关键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产业平台;不是缺能力,而是缺使用方法;不是缺乏吸引力,而是缺新观念、新机制。对编辑人才的培养来说,给平台、给岗位、给项目、给政策、给机会是关键。好编辑的培养,企业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任何一个编辑人才,培养好了就是好编辑,使用好了的就能提升能力,合适的岗位就能吸引人才。对于“好编辑”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我认为应该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是机制创新原则。好编辑的培养,机制环境至关重要。作为出版企业,首先要制定好有利于“好编辑”成长的顶层设计,比如业绩考核机制、人才使用机制等等,推动编辑在事业上有追求、在产业上有动力。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现在已经建立起对编辑岗位完善的考核机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的双效量化考核,让编辑工作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引导编辑全面发展。建立一套编辑的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在人才使用方面打破年龄、学历、资历等多种限制,看学历不唯学历,看资历更看能力,建立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的人才使用新机制。我们有的社一个年轻的编辑部主任,是本科学历,却领导者全是硕士;一个编辑部主任,来社里才三年就提拔到管理岗位上。通过发现、挖掘和使用,让编辑业务岗位的人员信心更强,干劲更足,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推动好编辑脱颖而出。面向社会、面向全球招聘,引进高端编辑人才,发挥人才的鲶鱼效应。放开岗位,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等职位面向全集团竞聘,今年我们开展竞争上岗,从35岁以下的编辑队伍中,选拔了5名优秀编辑提拔使用,对编辑队伍的整体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二是持续培训原则。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也是编辑岗位成长的有效方式。产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任何一个编辑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培训,培训的责任在企业,企业的培训投入需要不断加强。公司对编辑队伍的培训投入不计成本,每年有近百名编辑参加轮训,重点是加大对编辑人员财务能力、市场能力、新媒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重点优秀人才,我们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三期MBA培训班,同时对关键岗位的编辑人才采取挂职、出境等多种方式培训,让编辑开阔眼界、分析市场、比对经营、学习技术、了解管理。多种培训方式,为编辑队伍带来了大量的新思想、新项目、新资源,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也形成了一直活跃、创新、有责任心、有竞争力、能干事的编辑团队。

三是开放包容原则。编辑人才需要包容的机制环境和活跃的工作氛围。对上市公司高管来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采用多种标准衡量工作业绩,让编辑的思维更活跃、工作更有公里。在编辑人才使用上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原则,打破“封闭性”,增加“包容性”,不“养人”,只用“才”,采取合作使用、专利购买、渠道共用、业务外包、项目共建等等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社会高端人才的资源为企业发展增加动力。

四是项目孵化原则。新媒体新技术编辑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传统出版产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涉及到传统出版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我们采取的原则是项目孵化的方式,用文化科研带动的模式,推动高科技编辑人才不断成长,同时注重把优秀编辑培养、塑造融入出版社主攻板块、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形成项目和人才滚动发展机制。公司在重视编辑业务能力的同时,在全行业率先搭建科研平台,设立出版策划资金,引导、鼓励优秀编辑人才探索科研创造,以高端人才抢占文化出版高端阵地。成立全行业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字出版产业战略联盟、数字出版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文化科技产业孵化平台,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被科技部首批认定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并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省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依托科研创造的持续孵化和强力拉动,近年来公司共有39种出版物获国家三大奖,102种出版物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23种出版物获国家出版基金扶持、51种出版物获全国家古籍出版资助。

五是文化鼓动原则。企业文化就是人才成长环境,编辑人才的成长尤其需要企业文化的统一引导。我们设立青年发展基金、关爱援助基金,解决编辑面临的特殊困难,用文化感染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关爱保障人才。公司各出版社形成了领军编辑、骨干编辑、优秀编辑、潜力年轻编辑的人才梯队,为主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可持续的人才动力。我们把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讲透彻,把战略和目标讲清楚,把编辑的权利和义务讲明白,用共同价值观教育和凝聚编辑,打造上下一致、志同道合的企业文化。

人才是战略性资源,编辑人才是出版企业的核心资源。今天的人才就是明天的产业。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对出版企业来说,无论文化传播形式如何变化,编辑的基础性地位不会变,因为文字的整理、内容的把关,都需要编辑工作;无论企业如何发展,编辑的核心作用不会变,因为产品的创造、市场的开拓,都必须围绕编辑工作开展。成熟的出版企业应该拥有一批好编辑,出版强国建设离不开“中国好编辑的努力”。让我们大家继续开放思想、凝聚共识,推出更多的中国好编辑,为我们的出版强国建设提供更大动力。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作者:田海明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