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所广一:实施人才强社战略 打造专业化编辑队伍

作者:所广一   2013年11月1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教育科学出版社年出版图书3000种,销售码洋逾14亿元。这样一家以教育出版为主业的机构,其持续发展势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在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一向听众分享了该社在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教育科学出版社 社长 所广一

各位出版界的同仁,朋友们:

韬奋先生是中国现代进步出版事业的先行者和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弘扬韬奋精神,对我们培养具有高尚文化理想和职业精神的出版从业者,特别是优秀的编辑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经过多年的积累,教育科学出版社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编辑人才队伍,为实现我社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今天,我想就教育科学出版社“打造专业化编辑队伍,实施人才强社战略”的主题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教育科学出版社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科学专业出版社,是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文化企业。多年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育科研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办社宗旨,构建起集图书、期刊、音像、电子于一体的立体化综合出版格局,荣获了“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我社的出版物品种主要包括:教育理论图书、教师教育用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用书、中小学教材、幼儿教育用书和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素质的助学读物以及相关的电子音像产品等,形成了独特的出版品牌与特色,被读者誉为“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的旗帜”。近年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年出版图书3000种,生产码洋和销售码洋逾14亿元,教育出版主业优势十分突出,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更加显著,综合经济规模和竞争力指标在全国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出版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尤其是一支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概括地说,我社在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有几点体会。

第一,科学把握编辑培养的规律,明确专业化培养目标

编辑人才的培养,要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发展定位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地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我社是国内唯一一家以“教育科学”命名的专业出版机构,成立之初就以承担编辑出版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多年来形成了“弘扬教育学术,繁荣教育研究;传播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版理念。基于这样一种定位和所承担的重任,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明确提出编辑必须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即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编辑培养成为教育科学出版领域的专家。所谓“教育科学出版领域的专家”是指教育科学成果的传播专家,他不同于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专家,我们不需要编辑对教育领域中的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但我们需要的、着力培养的是这样的编辑:知大局,能把握教育领域的整体格局和发展趋势;知关键,能判断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知细节,能分析如何把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落实到改革实践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知未来,能领会到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未来走向;知落地,能在选题操作的全过程中将策划思路全面执行。

我们的编辑把对上述教育问题的把握应用到教育出版实际中,就形成了我们自己对“教育科学出版”问题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形成我们自己对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科学出版”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主张。只有这样,我们的编辑人员才能具有学术鉴赏力和知识转化力,才能进行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术前沿的选题策划,才能使自己策划的图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才算迈向了专业化发展之路。这种发展理念,至今已在我社上下形成了牢固共识。

第二,探索阶段递进、一体提升的编辑培养模式

2001年开始,按照人才强社战略,我社陆续从全国各重点高校接收了一批应届毕业生,此外又从社会上引进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人才。根据我社年轻编辑大量增加、新老队伍有待衔接的现状,经过不断研究,提出编辑培养分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初期的技术性培养、中期的实践性培养和后期的解放性培养三个阶段。其中初期的技术性培养主要是针对刚入社的新编辑而言,从出版政策文件、编校基本要求和我社规范流程等各方面入手,培养新编辑快速上手,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期的实践性培养主要是让编辑通过项目的实际操作与跟进,实现从“新手”向“熟手”的转变;后期的解放性培养贯穿编辑整个生涯,通过不断的经验提升与创新,真正促使编辑从“熟手”走向“专家”。从社里的可持续性发展考虑,我们更为突出中期的也是长期的实践性培养,倡导后期的也是目标的解放性培养。当然,按照这三个阶段的思路,我们相应摸索出一种阶段递进、一体提升的编辑培养模式,即快速入门的技术性培养、师徒共赢的的实践性培养和开拓创新的解放性培养三种模式。多年来,社里按照这三种模式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编辑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基本形成了系统培养与充分使用相结合、合理使用与促进提高相结合的编辑培养科学体系,充分发挥了新老编辑的不同作用与优势互补。

创新是出版行业的永恒追求,也是实现出版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现阶段尤其突出师徒共赢的实践性培养、倡导开拓创新的解放性培养模式。当前,教育出版的体制机制、内容生产、传播技术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行业转型势在必行。比如体制方面,我们从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要适应企业治理的模式;从产业形态角度,我们过去主要是靠单一的图书出版来实现自我积累,今后可能要向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转型,而且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在产业结构、运营方式、商业模式上都进行调整;从技术手段的角度,过去我们以纸介质出版为主,今后必然面临数字化转型,科技与内容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实现这一系列的转型,首先是我们的编辑观念要转变,要以积极心态去应对;其次,要把我们的编辑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教育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人员,既熟悉传统出版,又善于把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编辑人才。解放性培养模式为编辑在数字化时代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成长的通道。

第三,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编辑培养的机制和载体

结合我社的编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我社对编辑人才培养总体提出了四个“要”的准则:要不拘一格,精心选拔编辑人才;要充分信任,放心使用编辑人才;要舍得投入,诚心培养编辑人才;要严格要求,真心爱护编辑人才,尽量为编辑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持续成长提供温暖的土壤和保障。按照这四个“要”的准则,我社建立了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编辑培养机制。

首先是制定了具有我社特色的新编辑导师制。我社在业内是最早提出并切实执行这项制度的出版社之一。结合新编辑业务能力弱,在选题策划与实施方面无实践经验的现实特点,我们制定了《新编辑导师制管理办法》,为每位新入社编辑指定一名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编辑经验的人作为导师,在两年内对其实行不定时、不脱产、内容定项的业务指导,帮助新编辑在实际操作中快速成长、承担重任。相应地,我社在业务实践中对师生进行双重督促、考核,不仅要求新编辑要完成300万字的校对任务、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提交选题策划报告和书稿审读报告等,而且为编辑导师提供额外的津贴,并要求导师撰写详细的培养计划、提交培养情况分析,对其进行动态考核与终期考核。经过多年的实践,我社将这项制度不断地改进完善,在促进我社年轻编辑人员尽快成为专业素质高、市场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的出版熟手甚至专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人才梯队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实效。

二是鼓励所有编辑都走出社门,到卖场、书市和教学一线深入调研和学习,吸收市场的声音。如学前教育的编辑要每月去幼儿园进行1-2天调研和亲自带班,定期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教材编辑要定期下到实验区去听课评课,与一线教研员座谈,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回访,将实践中反馈的问题带回来及时进行教材修订等。这样不仅能促使编辑们真切了解教学实践,增强他们把握市场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地将我们的产品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三是鼓励编辑参加学术活动,结交作者,拓展职业资源,了解学界的动态。我们还充分利用我社拥有中国教科院诸多专家资源、中国教科院六大研究中心设立在我社的资源优势等,支持编辑申报相关课题和进行学术研究、撰写教育和出版专业的论文等。

四是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拓展行业的视野。除组织编辑脱产参加总署等组织的业务培训和社内师徒“传帮带”培养方式之外,我们还定期开展各类讲座和交流活动,如开展青年编辑的沟通与分享座谈会、邀请邀请知名书业人士来社里做专题讲座,传播最新出版信息,交流出版实战经验。这些举措使我社所有编辑始终保持对出版和教育领域的热度与敏感度,对选题的判断能力和实现能力都有实质提升。

五是建立对编辑人员的动态评估机制。我们根据编辑的选题走向、图书质量和图书获奖情况,对编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动态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对编辑进行多种方式的奖惩,力图使这种动态评估机制成为促进编辑人员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和创造性工作的动力。此外,我社还于2008年初次设立了首席编辑, 2012年又增设了资深编辑,这些都为编辑职业生涯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随着我社的快速发展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我社还开始考虑编辑工作幸福感的问题,力图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加大人文关怀力度来提升编辑工作的幸福感,并让这种幸福感相互传染和相互影响,力争让全体编辑人员在智慧付出、辛苦付出的同时也有所收获、有所满足。

总之,出版企业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尤其是编辑队伍的培养,把握规律,创新机制,培养好、使用好编辑人才,实现人才的最大效用。我们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关注和探索人才培养的主题,为出版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所广一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