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斑马线上的中国:法治十年观察》:由“斑马线”展开的法治课

2013年09月26日   来源:新京报 书评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灵活生动的写作风格,使本书有别于一般严肃且硬性的法律书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子滨以丰富的法学素养及清晰的思路,剖析与我们切身相关的社会事件中各项立法与执法背后的合理性。其内容并不倾向于援引法令条文,而旨在让人对法治有更充分的认识。

点击封面进入购书页面

《斑马线上的中国:法治十年观察》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邓子滨 著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例如,如何衡量法治水平?这里有个不禁令人唏嘘的观察心得:“环顾世界,一国的法治越是健全,斑马线上的人车行为就越文明;一国的法治越落后,交通规则越容易遭受漠视,斑马线上就越显得乱象丛生”。对于中国交通现况的看法,一项经由2012年人民网的调查,结果发现高达半数的网民认为中国人缺乏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说,“中国式过马路”让人车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在本书的命名上,作者以斑马线上的乱象,解说他对中国十年的法治的细微观察。书中他对于法理的分析鞭辟入里,总能让人理解透彻。

法律的目的是什么?边沁说:“一切法律所具有或通常应具有的一般目的,乃增进社会整体幸福的总和,因而尽可能排除每一种趋于减损这一幸福的因素,也就是要排除损害”。作者在书中注意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种倾向,不能不引起重视:在立法和司法两个环节上,只陶醉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忽略了法律本身的公平正义,忽视了执法者以法律名义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以警察权为例,有诸多相互冲突的观念需要我们去探讨:如何在保障公民权利之下合理地行使警察权?如何约束具有警察权力的城管执法?谁来限制警察的自由裁量权不致滥用?警察办案过程有无遵守程序正义?警察执法的力度有否违反比例原则?作者认为,对于人身自由的限制及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尚需仰赖警察在执法之前以人作为优先考虑。至于公权力的滥用,时至今日仍可见城管与摊贩等对象的冲突不断,不时传有城管暴力执法的事件;由于社会特殊号牌的车辆具有规则以外的权力,军警车的特殊号牌就不断有遭到非法冒用的情形……在一个尊重人的权利、讲求法治的社会,公民的自由有时需要的其实是政府的不作为。另一方面,作者未提及的是,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亦须保持自身的理性,避免做出辱警或与警察发生肢体冲突的行为,警民彼此尊重,方能同心协力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本书的发表文章中,作者较少做探讨的是:是否存有其他方法能更有效推进法治呢?有时,答案之一是可能需要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设法减少监禁的过程中,在他国就有个最新的例子值得借鉴,如前阵子巴西坎波斯皮雷监狱答应与一个时尚品牌合作,在该项合作下,每工作三天就可以获得一天的减刑,工作一年最多减刑三个半月。据说实行后,囚犯们的表现比普通工人还好,成效显著,有些人还自我提升至更高的技能,让自己的荷包更丰。借着引入经济手段,使得此新法不仅为监狱节省不少监禁成本,还能让囚犯们习得一技之长,有利于刑满后的就业,可谓一举数得。

关于教育法治,作者特别语重心长。良好的法治观念,应从小教育起,孩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下一代的教育通常能决定国家的未来。小孩子特别容易模仿大人,他们善于学习心中的榜样,无论榜样是好是坏。教育的影响源远流长,不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养成了轻视规则、崇拜权力,待他们长大成人后可能因此去破坏社会的秩序。此外,鉴于建立法治环境对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关重要,所以学校应积极落实健全的法治教育。而整理本书中作者的观点,建议在法治教学上的内容可以包含:尊重与遵守规则、了解法律的真正意涵、重视自己的权利、学会依循法律解决冲突及重视程序民主等,以此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及提升文明程度。

来源:新京报 书评周刊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