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当代宋版书”的故事

作者:彭 蹦   2013年09月10日   来源:东方早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著名旧书交易网站孔夫子旧书网近日上拍了一套“1974年上海书画社覆刻元大德本《稼轩长短句》”。据拍主在网站填写的信息,书为木刻线装,长二十八点五厘米,宽十八点六厘米,一函四册相叠后高三厘米,书品的详细描述为:“1974年上海书画社著名刻本,一函4册全!全书无虫无蛀,无字无章,挺版直角,字体边锋利如刃,极初印本也!虽经近40年的时间的洗礼,却难有岁月留下的印记。如此品相,如此印工,如此佳物,当为收藏极品也!!!”句末连续三个感叹号,拍主的自信自得可见。

而这套书确也引起了买家的瞩目。8月27日晚九点半左右起拍,8月30日晚十点左右拍卖结束。起拍价一百元,成交价为四万零四元。有位网名“leonzhao”的书友前期竞拍几乎不曾露面,在书价抬至三万五千元之后方才出手,和另一位叫做“癖石”的书友一路竞争,后来者居上,最终胜出。这不禁引起书友的好奇,这样一套线装书,何以受欢迎至此?书的背后,可有为其增色(自然也增价)的佳话秘辛?曾供职于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茅子良先生是当年刊刻这套《稼轩长短句》的主事者。他讲述了此书背后的故事。

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期间,根据毛泽东的要求,集中校点、注释、出版了一批古籍“大字本”,供包括毛在内的中央领导阅读使用。因为毛上了年纪,视力衰退得厉害,字必须印得大,另外,书也必须线装,以便毛将书页卷起卧读;毛读书有作眉批的习惯,线装书天头地脚宽,批注起来也方便。上海方面出版的这类古籍,一是澳门路的中华印刷厂出的铅印大字本,一是朵云轩出的木刻雕版书。而前者出版之际,正当“文革”后期开展“批林批孔”与“评法批儒”运动,落后于后者两年左右。1972年底,上海市革委会领导知道毛要读大字本古籍,专门通过出版局(“文革”期间,上海市出版局和各出版社合并,更名上海人民出版社,人称“大社”)将刊刻木刻雕版书作为政治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当时已更名为上海书画社(1966年8月更名为“上海东方红书画社”,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前夕,“东方红”三字被删去)的朵云轩认真落实,“抢救文化遗产”。

因对木刻雕版书情有独钟,茅子良先生被委任负责此事。由他牵头,成立了一个木刻雕版书小组,茅先生任组长,林岗先生、张龙珠女士任副组长,三人合起来主持小组工作。最早试刻的是简化字版的《共产党宣言》。书刻出后,大获上级称赞,于是,又接连刻了好几种书。《稼轩长短句》紧接《共产党宣言》之后,此外,还有《楚辞集注》、陆游词与《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陆游词还没刻完,已经粉碎“四人帮”,书也就随之不再出版。与前几类政治任务不同,《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是毛泽东逝世之后,出版社主动刻的,刻好之后,捐给了毛主席纪念堂,以为纪念。

《稼轩长短句》所依底本为元大德三年广信书院刻本,亦参考了清四印斋刻本,版本精善。书于1974年12月刊成,线装,一函四册,书高二十八点五厘米,版框高十九点二厘米,左右双栏,双鱼尾,版心印有书名和叶数。每半叶九行,行十六字,标价为一函二十八元。当时,木刻雕版书的发行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新华书店向全国发行,二是通过原中国国际书店发行到全世界。书只刻了两百套左右,除送中央办公厅呈中央领导阅读外,还分送各大图书馆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余下的,方才通过以上两条渠道发行。

这套书出版之后,广受赞誉。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先生(晚年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74年在天津新华书店看到书后,大加称许,当即买下,赏玩不置。他在1980年的家书中说:“昨见木刻《稼轩词》,名为仿元,实是自成一格,写刻殊佳。我眼馋,竟费廿八圆买了一部,惜纸不佳,如得佳纸佳墨,不在董刻之下也。”刻书所用的,是不算太好的毛边纸,周先生过眼佳槧无数,对此自不能满意。饶是如此,他仍在题识中表达了对刻本的赏识:“今见此书,秀丽精美,直欲上继康熙时扬州诗局之遗风,不禁惊喜。”后来,周先生在北京饭店遇到黄裳先生,当面询问此事,黄先生不曾听说,“无由应对”(黄裳《自庄严堪善本书影》),返沪后问过茅子良先生,才弄清此书刊刻的原委本末。1980年3月,周先生还专门写信给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顾廷龙先生,询问《稼轩长短句》的雕版刻工情况。可见,周先生对这套书是念念不忘的。

茅子良先生说,这个木刻雕版书小组,为上海出版界贡献了不少人才。如曾任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为出版局副局长的祝君波,就是1972年进入小组的,当时他曾自称“木刻雕版的学徒工”。后来朵云轩的许多骨干,亦出自这个小组。小组共有近三十人,女性就有十六人之多,这在中国木刻雕版史上,堪称盛况空前。

为把书做好,还邀请、调用了许多人员。封面邀书法家周慧珺题签,书手则由能写规整书版字的李成勋担任,他当时是上海书画社的连环画作者,也画国画。请李成勋参与的同时,还邀请了与俞平伯夫人同名的书法家许宝驯先生。许先生是潘伯鹰高足,“文革”当中他管仓库,正愁无事可做,一经邀请,便欣然同意,《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即由他任书手。参与此事的全部工作人员为:书版者李成勋;雕版者罗旭浩、曹晓堤、祝君波、王建伟、徐敏、褚家琦、顾惠华、李华、曹春琴、戎英、金素云、陈惠民、陈新沪、茅子良;修字者周须根;拉线者夏宏泰;校对者沈秋安、吴树文;刷印者张龙珠、夏佩珍、陈玉霞、孙秀娟、汪洋;装订者戴荣森。其中,夏宏泰是上海纸盒厂支援的人员。

刻书的木板也费了一番工夫。当时木材是计划供应,须凭“大社”(出版局)文件到物资局木材公司办好一应手续,方可成行。书版需用的白桃木,亦即银杏木,是到宝山农村采购的。木材采好,送到闵行的锯板厂,按书版的尺寸一块块锯下来,再将锯好的木板用蒸笼把浆汁、蛀虫蒸出来,风干一两年后,才能镌刻、印书。

这套书后来并没有继续出版。首先是因为写、刻、印、装订,尤其是写与刻,费时费工,成本极高。其次则因为《共产党宣言》《稼轩长短句》一类书,已有很好的印刷本,线装书读者面窄,需求有限。最后,则是因为粉碎“四人帮”以后,政治风气为之一转,这类耗费巨大、旷日持久的出版工程,显得不合时宜,无以为继。茅先生说,后来他在郑重先生家里见到朱永嘉——当年,大字本的样稿正是送他审读,经他点头同意,方才刻印出版的。听朱永嘉说,之所以会出这套书,是因为毛主席曾经批评姚文元字写得不好,要他练字。姚文元挨了批评,心下紧张,打电话给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徐景贤,要上海方面找点好的碑帖给他,让他练练字;同时,姚也提到了毛主席的视力不行,看书只能看大字本。徐景贤得知这一情况,方才安排刊刻大字本。

无论如何,《稼轩长短句》一经刊刻,便成木版雕刻书的又一高峰。朵云轩木版水印销售主管杜培明先生说,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版本学家张志清先生,在扬州、北京看到此书,非常欣赏,给予“当代宋版书”的至高评价。揆诸今日的市场行情,这是实至名归的。

(本文写作参考了茅子良先生所著《艺林类稿》一书)

原文标题:“当代宋版书”的故事

作者:彭 蹦

来源:东方早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