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听着狗吠会睡得很安稳,早晨在成片的鸟叫虫鸣中醒来。”日出而作,种菜喂鸡,看树上开会的乌鸦,在一棵树下慢慢变老。与大多数人喧嚣的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这是著名作家刘亮程近些年的生活状态。2013年,刘亮程搬离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乌鲁木齐,入住新疆木垒县菜籽沟村,创办木垒书院并任院长,重返晴耕雨读的田园生活。十年间,他以充沛生命力写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其中《捎话》位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前十,《本巴》荣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而这些年的散文篇章则完整系统地收入《大地上的家乡》一书中。
《大地上的家乡》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刘亮程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
近日,《大地上的家乡》由译林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刘亮程继《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后时隔十年的全新散文力作,也是其斩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备受瞩目。
刘亮程获茅盾文学奖后最新作品
散文经典《一个人的村庄》后时隔多年的回归之作
2023年8月,刘亮程凭借长篇小说《本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大地上的家乡》是其获奖后的最新作品,也是继感动无数人的散文经典、中文写作的典范之作《一个人的村庄》后时隔多年的回归之作。
1998年,刘亮程站在乌鲁木齐的夕阳中,深情回望自己的家乡黄沙梁,写就《一个人的村庄》,引发轰动全国的“刘亮程热”,也为无数人构筑起一方无法抹去的精神故土。此后,他在城市写作、生活。二十余年来,《一个人的村庄》不断被提起,一直得以重读,感动数代读者,更恩泽万千学子,历久而弥新。
2013年,刘亮程入住木垒,切身践行且耕且读的生活方式,在理想与现实间诗意栖居。他仿佛又回到早年的风声落叶中,进入写作《一个人的村庄》时的状态,完成了《大地上的家乡》。《大地上的家乡》共分三章,分别为“菜籽沟早晨”“大地上的家乡”“长成一棵大槐树”,写作视野从脚下的村庄,延伸至大美新疆,再扩展到祖国的大地河山。他倾情书写植根于日常生活,关于生命哲学、自然哲学与大地家乡的诚挚篇章,以饱蘸爱与慈悲的细腻笔触,写遍悠久温情的世间万物。
“《大地上的家乡》是我十年来的第一部散文。这十年间,我从城市到了乡村,在村庄买了一所老学校,在那里耕读写作养老。在这期间一边收拾这个院子,每天当设计师、泥瓦工、木匠,当然有时候也会做铁匠会做的活,凡是那个院子干的活我都会……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完整的生活,我干的木工活、种菜,甚至家里面养的那些狗、猫的名字,都会在这些散文中。”刘亮程如是说。
菜籽沟村堆满了故事:鸡鸣中醒来,日出而作,且耕且读,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看树上开会的乌鸦,等一只老鼠老死,做梦的气味被一只狗闻见;想象开满窗户的山坡,关心粮食和收成,在一棵大树下慢慢变老。在这里,天底下最大最急的事情就是刮风;驴什么都明白的眼神中满是跟人一样的悲凉;这个世界上不止人在走路,羊也在走路,我们也要看看羊的路走向哪里;从一只老乌鸦的叫声,从母亲满头银发和自己日渐老花的眼睛,看见自己的老年缓慢到来……这些飘在空中被人视若寻常而熟视无睹的故事,都是他的生活大事。
在刘亮程眼里,世界也是一个更大的菜籽沟村。远路上的新疆饭慰藉的是旅人疲惫的身心;一条长达三百多公里的牛羊转场道路,每年有数百万牲畜浩浩荡荡行走其间,绵延数千年;寂寂无闻的老人,一生中所有的礼仪,似乎都是为最后盛大的葬礼所做的预演……
“乡村文化构建了我们的温暖家园”
用文字供奉与万物终老一处的大地上的家乡
50岁出头时,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刘亮程决定在天山南麓一个传统村庄落脚。这个小村庄保留了他儿时的记忆,也强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认知。在刘亮程看来,乡村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老家,一个人总归要回到祖先那里去,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命观,绵延不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回到仿若家乡的村庄,刘亮程进入创作的旺盛状态,写出了《捎话》、《本巴》和《大地上的家乡》。某种程度上,三部作品均为“回乡”,他认为写作也是一场语言的回乡,是在远离故土以后的那种乡愁在发挥作用:“我写的每一个句子都在回乡之路上。”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累累尘埃中,需要我们去找寻、认领。我四处奔波时,家乡也在流浪。年轻时,或许父母就是家乡。当他们归入祖先的厚土,我便成了自己和子孙的家乡。每个人都会接受家乡给他的所有,最终活成他自己的家乡。”在书名同题作品《大地上的家乡》中,刘亮程由衷地写道。
从新疆回甘肃老家祭祖,祖先的牌位和祖坟赫然在目,让刘亮程感触尤为深刻:“在那样的家乡土地上,人生是如此厚实,连天接地,连古接今。生命从来不是我个人短暂的七八十年或者百年,而是我祖先的千年、我的百年和后世的千年。”
“在自己家的棉花玉米地下面安身,作物生长的声音、村里的鸡鸣狗吠声、人的走路声,时刻传到地下。千秋万代的祖先都在那里,辈分清晰,秩序井然。”这是无数中国人家乡的真实写照,土上一生,土下千万世。厚土之下,一代头顶着上一代的脚后跟,后继有人地过着永恒的生活。“这是我们的乡村文化所构建的温暖家园。”刘亮程认为。
如果说《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离开故乡在城市里对家乡的一场深情回望,那么《大地上的家乡》就是他把心中的理想家园重新安置在大地上的一部完整力作。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大地上的家乡》,从黄沙梁到菜籽沟村,刘亮程在精神上从未离开过自己熟悉的乡村文明。鸡鸣狗吠中醒来,耕读写作中养老,依循自然的木垒生活是一种“慢生活”,《大地上的家乡》呈现出的也是一种“慢哲学”:“在慢事物中慢慢煎熬、慢慢等待,熬出来一种情怀、一种味道,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道德观念,这就是乡村文化、乡村哲学。”
文学赋能乡村振兴
用文学艺术的力量加入到村庄的万物生长
木垒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上,是天山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2013年入住后,刘亮程倾力打造木垒书院,以一己之力创建新疆首个艺术家村落,并使其充分发挥活力。所在地菜籽沟村当时仅有一个小商店,如今开了数十个乡村客栈,20多位艺术家建起工作室,每年有60万人进村旅游。他牵头设立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2023年6月开馆的刘亮程文学馆,也逐渐成为新疆重要的文化地标。菜籽沟村的发展,是温润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刘亮程着力打造的艺术家村落吸引了众多作家、艺术家在此旅居创作,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和乡村旅游和繁荣发展,努力开创以文学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典范,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文联副主席刘恒称:“他和这片土地的紧密联系,是他的骄傲,也是他文学成就的源泉。大地滋养了他的笔,他则以充满非凡智慧的艺术成果回馈了大地。其创造的艺术成果将持久地惠及未来的精神世界,其影响力也将冲破地域的限制,由小小的木垒奔向远方。”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称赞道:“刘亮程从乡村走出来,又回到乡村;他受惠于大地,又以文学的方式回馈大地、反哺大地。”
如果小说是去远方,那么散文则是回家乡。在《大地上的家乡》一书中,可以看到刘亮程对家乡深切关怀的投射,将充满深邃卓越哲思和浪漫诗意想象的艺术成果惠及大地,并面向未来。这显示了文学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与宽阔可能性。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大地上的家乡》,当文学走进乡村,不仅使其在乡村大地上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也为其寻得了一条更具诗意的发展之路,更有助于以文载道,以文塑人,以文培元。
据悉,《大地上的家乡》上市后,刘亮程将在新疆木垒和北京等地,举行形式丰富的活动,与读者共同走近大地上的家乡。另据了解,截至目前,由译林出版社独家运营的“刘亮程作品”(独家典藏版)已正式出版七种,包括全新作品《大地上的家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巴》、代表作《一个人的村庄》、小说《虚土》《凿空》《捎话》和唯一的访谈随笔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囊括刘亮程全部重要作品,完整呈现刘亮程创作全貌与精神世界。全套书的装帧由“世界最美的书”得主朱赢椿整体设计,恰当妥帖地呈现刘亮程笔下宇宙混沌、自在自足的文学世界,风格明丽,藏读两宜。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