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一书解读芯片的前世今生,了解背后的大国博弈

作者:佟书   2023年07月2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谁能想到,一颗小小的芯片,会成为当今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的焦点,对芯片市场的争夺,可谓一场全球性的经济战争。这就是当下最大的热点。2023年5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芯片战争》分析了芯片崛起的历史,以及以控制芯片行业的未来为目的的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权力斗争,对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和和科技至关重要。这是一本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于一体的书,内容比起芯片战争中的现实精彩有过之而无不及。百道网专访本书责编潘海林,听他讲述图书引进出版的过程以及关于芯片的认识。

《芯片战争》责编 潘海林

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芯片。小到日常使用的电视遥控器,智能手机、电脑、微波炉,大到导弹、军事方面的运用,都需要芯片。可以说,芯片是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石和心脏,也是推动整个信息社会向前发展的发动机。谁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谁就能在科技和经济等领域产生巨大的优势。长期以来,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国,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进行激烈的竞争,以图赢得这场立足于科技之上的战争,甚至不惜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的芯片研发和发展。

芯片,到底应不应该成为一种垄断的科技和政治交易的工具?近些年,讨论芯片的声音不绝于耳。2022年10月,哈佛大学历史学学士、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克里斯·米勒的新作《芯片战争》横空出世,在书中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各国为控制芯片技术而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历程。这本书迅速在在海外引发广泛关注,成为《金融时报》2022年度最佳商业图书、《经济学人》2022年度最佳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获得2023年专业出版商杰出作品奖,并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该书长居亚马逊图书排行榜榜首,它的版权更是销售至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决定引进出版《芯片战争》一书。

浙江人民出版社责编潘海林表示,作者克里斯·米勒是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欧亚区主任,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咨询公司格林曼特主任,拥有历史学者的宏观视野和地缘政治的务实视野。他在这本书里采访了100多位专业人士,将芯片历史融合经济、技术、战略进行分析,将宏大话题写得通俗易懂,每一章都干货满满、清晰好读,即使是非专业读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也因此,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定位为所有对财经、世界历史、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这本书对国内读者理解当今世界以及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芯片困境至关重要,有助于大家及时了解美国政府、企业家以及智囊团的真实想法,为国内正经历的“卡脖子”难关找寻历史启示,也为大家理解当前芯片局势、当今世界提供有益的思考。

在《芯片战争》英文版出版后,长期从事半导体研究工作的蔡树军便关注到这本书。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书基于作者大量的史料研究和采访,兼具科普性、专业性、故事性和洞察力。在芯片武器化的今天,本书有助于我们从他人视角解读西方有关政策及其走向。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供参照,西方新的抵消战略尤其值得关注。美国2022年8月推出《芯片和科学法案》,美国商务部在原作2022年10月4日出版后的第三天祭出对中国芯片全方位的精准管制手段,以及同年12月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总投资400亿美元的二期项目开工,等等,看似巧合,实非偶然,其中的逻辑在本书中都有清晰描述”。为了让中国读者及时了解西方有关科技政策及走向,他立即着手翻译这本书。浙江人民出版社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委托蔡树军翻译,决定打磨好这一作品。

《芯片战争》这本书在2022年10月已经出版,中文版引进出版已是2023年5月。芯片战争的变化日新月异,中文版出版时,出版社将内容做了优化更新,尽可能满足国内读者的需求。潘海林向百道网介绍,中文版特意邀请了著名科学作家万维钢作序。这篇序同时也带有导读性质,向读者普及芯片领域的知识,有助于纠正读者三个错误认知:造芯片如同造原子弹,是可以”大力出奇迹“的;创新应该由政府来主导;我们应该独立自主搞芯片。中文版内容还针对中国芯片领域的公司和人物一些不实的描述,根据国内权威媒体的报道进行了纠正。为了最大限度地表达作者的真实想法、尊重作者原意,出版社通过编辑手段对芯片领域的”敏感话题“进行了有效处理,尽最大努力保持原貌。

万维钢评价这本书“克里斯·米勒的《芯片战争》十分精彩,有科技冒险,有商战故事,更有大国博弈,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但我们中国读者读这本书会有更复杂的情绪,理应也有更重要的收获”。长期以来,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国,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而起步较晚的中国,在近几年大力发展芯片产业,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卡脖子”,而中美芯片战也愈演愈烈。中国当然不能服输。本书作者是美国人,虽然力求客观公正,但毕竟是站在美国人的视角看待中美芯片之争的,他的立场和观点是否妥当,对中国读者颇具考验,所以中国读者阅读此书情绪自然很复杂。

近年来,美国对华在科技领域围追堵截,尤其是对中兴、华为在芯片方面进行打压遏制,让全国人民认识到国内芯片是一项“卡脖子技术”,那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被掌握在少数国家或企业手中,如果其他国家或企业想要使用这些技术,就必须向这些国家或企业支付高额的费用。在中国人看来,现在是美国人卡我们脖子,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和打压。在《芯片战争》中,作者专门用了“中国的挑战”和“芯片瓶颈”两个部分的内容对中国当前面临的芯片困境作了阐述。在作者看来,当前的芯片战争不仅仅是贸易关系,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之间的较量。中国可能会推动企业购买国产芯片。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地方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同样的动态发展趋势。这可能进一步导致芯片行业加速向不同地区分散。

谈到卡脖子,潘海林解释道,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当时美国政府指责中国通过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盗窃等手段获取了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并称这种行为是对美国的“卡脖子”。这反映了美国人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与国家安全有关。我们现在大力提供芯片自主,自力更生,本质上是出自国家安全的战略考虑,作为一个大国,肯定要考虑到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技术,是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有一个做法,让自己变得更值得依赖,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不得不依赖我们,以此跟美国讨价还价,若你要再敢卡我脖子我就卡你脖子。

因为中美之间在芯片技术方面的拉扯,现在国内有一种情绪,认为中国只要继续坚持举国体制,搞出芯片,打破国际垄断指日可待。但《芯片战争》却说这是一场“战争”,给读者对芯片“战争”的理解输出了不一样的见解。创新从来都是各个公司像生物演化一样自行冒险探索、优胜劣汰出来的。如果让政府主导创新,那就不是创新。政府就不是一个创新部门。政府做事总是求稳、求保守、不冒险。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确在芯片公司的成长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芯片研发也好生产也好,主体从来都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最多是在“上面”拉一把,比如提供军方的订单、资助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的科研。但是从来没有“挑选赢家”、没有直接扶植哪家公司。 

《芯片战争》对前苏联的芯片国家战略进行了回顾。前苏联坚持举国体制,由政府主导打造苏联芯,成立苏联的硅谷城,设立情报机构克格勃T局,用间谍手段来窃取西方的科技,可是苏联企业没有冲在一线,没有参与竞争,更没有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循环,政府花了大量的钱,最后都打了水漂。冷战后期,戈尔巴乔夫参观斯坦福大学时说 :“冷战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要为谁赢了而争吵。”但很明显大家都知道谁赢了。苏联元帅奥加科夫对此解释道 :“所有现代军事能力都基于创新、技术和经济实力,军事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你们在计算机方面远远领先于我们……”冷战结束了,硅谷赢了。

当前的局面非常清楚,美国政府绝对不会主动给中国机会。产业政策是缘木求鱼,自力更生是梦幻泡影,弯道超车也只是愿望思维。在芯片问题上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但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中国有自身的战略优势,美国政府也不能为所欲为。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芯片使用国。战争会改变我们。不要辜负这场战争。

克里斯·米勒在为中文版撰写的序言中写道:“中国企业在芯片战略上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功,比如中芯国际的先进逻辑生产或壁仞科技令人印象深刻的GPU设计。但几乎每一项中国的重大进步都遭到美国新的出口管制,这使得中国推动半导体自给自足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对实现北京的战略目标更加重要,但也更加困难和昂贵。因此,芯片行业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应对芯片战争的最新升级:退缩还是加倍努力?”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给出了自己对于当前这场中美之间芯片战争的未来的看法:“美国限制的最大驱动力不是中国企业的具体行动,而是中美以及两岸关系。如果找到缓解紧张局势的方法,美国将不太可能实施进一步的出口管制。”

《芯片战争》出版以后,众多学者极力推荐此书。如,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奕武认为:克里斯·米勒所写的《芯片战争》文笔优美,引人入胜,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芯片的发展史与竞争史,展现了科技创新背后的激烈竞争与暗流涌动,值得推荐。本书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于一体,分析了芯片崛起的历史,以及以控制芯片行业的未来为目的的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权力斗争,对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和和科技至关重要。如果你对芯片感兴趣,不妨翻开本书一读,感受芯片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

《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 著
译者:蔡树军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作者:佟书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