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一本轻学术书的“因缘际会”——上海古籍社《孔子》采访记

作者:刘瑞丽   2021年08月1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和辻哲郎的《孔子》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百道网采访了《孔子》的责编石帅帅,请他为我们介绍本书的出版背景、独特价值,以及作者和辻哲郎的性格与精神。

《孔子》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日] 和辻哲郎 著
译者:刘幸 译,陈玥 校
出版时间:2021年05月

近些年,有不少日本汉学研究成果被译介到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孔子》属于其中之一。但这本书的作者和辻哲郎,更主要的身份大概并非汉学家,而是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日本,人们往往将他和西田几多郎并称为日本哲学“京都学派”的“双璧”。

从和辻哲郎的一生和治学方向来看,可以说他完全不以汉学研究知名,因此,这本《孔子》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里可谓孤篇横绝。然而即便是唯一的一本汉学著作,读者仍可从中窥见和辻哲郎开阔的视野、灵巧的哲思和深厚的功底。

例如,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教师”这一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世界四圣”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此外,作者从《论语》 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百道网采访了《孔子》的责编石帅帅,请他为我们介绍本书的出版背景、独特价值,以及作者和辻哲郎的性格与精神。

石帅帅

在豆瓣意外结识译者,图书上市一个月内“二印”

石帅帅所学的专业是出土文献,对甲骨文、金文等方面的研究较为了解,对日本哲学并不熟悉。有一次闲逛豆瓣,他注意到两本日本学者的著作,一本是落合淳思的《甲骨文小字典》,另一本是古文字大家白川靜的《汉字的世界》。这两本书的译者之一刘幸恰巧也在豆瓣上,石帅帅点开他的主页,发现他还翻译了一些教育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日文著作,而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签名——“爱老婆胜过爱书”。“这位译者公然宣称‘爱老婆胜过爱书’,虽有戏谑的成分,也实在很有个性。”石帅帅想,于是就通过豆瓣与译者建立了联系。

之后,译者刘幸向石帅帅推荐了《孔子》这一选题。《孔子》在1938年初版的时候,隶属于一套由岩波书店推出的“大教育家文库”。刘幸认为,和辻哲郎从不以汉学修为自夸,极少向外展露自己的汉学修养,这本书甚至很像是偶一为之的游戏笔墨,写得随性、洒脱,拘束极少。但恐怕恰恰因为这一点,它在日本收获了众多的读者,生命力也非常持久。1988年,它被编入日本最负盛名的“岩波文库”,编号“青1445”,成为日本国民教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天的日本人未必都完整读过《论语》,但他们却有很大概率,翻过这本《孔子》。”

刘幸在译后记中透露,他很早就觉得自己有义务翻译出这本书。“新冠”疫情袭来,他被迫成了一只家中困兽,索性集中精力,了却这桩心愿。这次翻译以1988年“岩波文库”本为底本,同时参考1938年“大教育家文库”本。由于这本书涉及中西方哲学、文献学,又是译著,编校起来有一定难度,石帅帅在前期审稿中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译者就文稿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沟通。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现有的注释是译者为帮读者进一步理解原文另加的,最初是页下注,但考虑到注释并不影响内容的理解,为了尽量不干扰读者阅读的节奏,就改成了章末注。译稿草成后,东京大学陈玥博士做了一次校订,后又反复修订,终于成了今天的模样。

上海古籍出版社给这本《孔子》的基本定位是“轻学术书”,相信它的内容有一定可读性,但是编辑们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是:作者和辻哲郎在中国实际上并不为读者熟知,推广本书具有难度。为此,他们联系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请他写了一段推荐语,又请浙江大学马一浮学院傅杰教授写了一篇序。

在设计上,由于本书字数较少,上海古籍出版社采用了便携的小开本;封面配色用绿配金,呈现出清新之感。在营销方面,编辑们基本遵循了精准营销的模式。最重要的一步是提炼两个差异化卖点:第一点是“日本哲学家眼中的孔子”,第二点是“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做比较,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孔子”。第二步,他们将营销渠道的布局重点放在跟“汉学”“儒学”“论语”“中国哲学”等关键词相关的豆瓣、微博、微信号上。上市一个月内,本书即实现了二印。

用“域外”视角审视孔子,睿智的观点在今天依然不失光芒

国内关于孔子和《论语》研究的著作并不少,但是在石帅帅眼中,这本《孔子》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作者和辻哲郎是日本有名的哲学家,曾经做过日本伦理学会会长,代表作《风土》广为人知,当他受邀写这本书时,已经年近五十,在所研究的哲学领域有了深入积累。以这样一种“域外”“学科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孔子,是本书和同类著作的最大区别。

和辻哲郎的精彩论述是本书的最大亮点。石帅帅介绍称,和辻哲郎开篇即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三人相提并论(即所谓“世界四圣”),这不算新鲜事,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人类的教师”概念。和辻哲郎认为,孔子想要教化的是黄河下游的人;释迦牟尼想要说法的对象是恒河中游狭小地域中的人们;苏格拉底只以雅典城的市民为交谈对象;耶稣的活动范围只不过是一个纵四十里、横二十里的小地方。“世界四圣”在世时影响范围很小,但他们所教诲的内容主要是人伦的道和法,并且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的任何人,都能接受他们的教诲,奉他们为老师,他们也由此成为了“人类的教师”。

接下来,和辻哲郎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世界四圣”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的教师”?在和辻哲郎看来,有两个必备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教师要有很好的弟子,这些弟子往往坚持传播自己老师的“道”,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最卓越的地方,无论同时代的人如何质疑、污蔑,都毫不动摇。当弟子们的伟大事业受到世人的承认之后,老师不得不被认定为更伟大的教师,这样代代相传,不断形成累加效应,感化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第二个条件是,孕育了这些伟大教师的文化,要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日后出现的文化的模范。以孔子为例,孔子作为先秦文化的结晶而出现,之后的汉文化与先秦文化存在差异性,但孔子的影响依旧延续其中,并教化着汉文化;再往后的唐宋文化同样存在差异性,但依旧受到了孔子的教化……

“和辻哲郎的这些论述,短短几千字,看似闲谈,逻辑却十分严密,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术,仍不失为真理。”石帅帅将两个成为“人类的教师”的必备条件通俗地解释为“势”和“人”:“势”即“时势”“机遇”,“人”即优秀的弟子。并举了两个例子:一、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随着近些年来上博简、清华简的发现和公布,通过文例的对照、字形的联系和词义的分析,甲骨文中很多疑难字的考释都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如果没有新材料,疑难字的确释遥遥无期,这是“势”,非人力所能为。二、现在不同的学术流派有治学风格的差异,有的传承得很好,影响越来越大,这其中“很好的弟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弟子”被学界认可之后,他们最初的老师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这一现象与和辻的论述十分吻合。除此之外,作者还对“世界四圣”的传记、《论语》的成书和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学者们借鉴。

《孔子》一书中所融合的分析、思考方式中,让石帅帅感触最深的是,和辻哲郎无论在分析某一个人,还是某一本书或某一思想时,都极其注意时代的早晚顺序,以及由于时代早晚所形成的叠加效应。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提出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他写过一篇文章《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如果把那篇文章和这本《孔子》合观,就会发现二者在治学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顾颉刚生于1893年、卒于1980年,和辻哲郎生于1889年、卒于1960,二人所处的时代相当,这是有趣的现象。”

贯穿整部作品的,是和辻哲郎的睿智、纯粹、直率

独特的视角、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论述自然是《孔子》的亮点,而贯穿整部作品的和辻哲郎的人格魅力也同样引人入胜。石帅帅最近读到熊野纯彦的《和辻哲郎与日本哲学》,根据书中的介绍,和辻哲郎出生在日本一个典型的村落,后来走出村子,升入高中,到东京大学求学,又曾奉文部省之命游学欧洲。“可以看出,和辻哲郎有着农村、城市、西欧的丰富生活阅历,加上他年轻时曾对文学一度痴迷,本身又对西方哲学和日本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这些都造就了和辻哲郎独特的气质。”

石帅帅提出,在《孔子》这本书中,读者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睿智和坚定。比如第6页谈及天才:“大众所礼赞者,未必都是优异之人。可以说,天才之人,在生前就受到大众欢迎的例子往往才是极少数。”第154页谈及《论语》的语录体特征:“所谓格言,就和这种东西一样,是关于人生诸事的智慧。这些格言并不会讲述得到这些结论的过程,也不会展现出其考察的原理。然而格言之中并不失智慧。”读到这些话,让人仿佛感受到一位长者,在结合他一生的阅历和读书经验,将那沉淀下来的智慧娓娓道来。

和辻哲郎同时又是一个很纯粹甚至带着几分童真的人。他晚年在一篇随笔《黄道》里讲道:“偶然眺望日出……我从未仔细观察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的运动方向,以及它离开地平线以后的运动方向。”熊野纯彦对此评价说:“已经步入老境的和辻哲郎,对于朝阳并非垂直升起这一事实表现出孩子一般的惊奇,而且他还把这一微小的个人体验毫不卖弄、毫不犹豫地写了下来。和辻的笔触中充满朴素的发现之喜悦。无疑,我们从这里能窥见出和辻哲郎直率的性情。”

和辻哲郎的这种直率,在《孔子》这本书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论语》中的第一篇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辻哲郎认为,这三句话并不是孔子在特定的什么时候、对特定的某人说的话,只是从孔子的话中,选出几句作为学园生活的座右铭,而且他认为,这三句所表达的精神,不仅在柏拉图的学园、释迦牟尼的僧伽、基督的教会中所共通,而且即便到现在,也不失其共通性。“且不说这种论断是否正确,和辻哲郎的这种说法给人一种意外之喜。这种发现跟学术的积累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纯粹而直接的体验。回想起小时候教室墙上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标语,你就会愈加相信他的这种说法。”

《孔子》已经出版,最近,石帅帅在逛微博的时候“偶遇”了这本书。他看到一位读者发了一段弹古琴的视频,并配上这样的文字:“呦呦君学琴的琴馆,是我最喜欢来的地方。清幽。不开空调。装饰古典。周日,有个老爷爷在另一侧教小孩子写柳公碑。大字。这边,古琴馆的办公室文员在练习古琴。我坐在一把木头中式椅子上,看和辻哲郎的《孔子》。一切都是不同,觉得无论外界风云变幻,这方永远可排遣《秋风辞》,可作《广陵散》。”

博主并没有评价《孔子》,然而,当石帅帅看到自己负责的书出现在这种环境里,很受触动。“80多年前一位智者的小书,被一位译者翻译过来,又经过编辑之手,从上海发往全国,躺在一个清幽的琴馆里,与一位陌生人相遇,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因缘际会’。”石帅帅不禁感慨,人生无常,知识的光辉永不熄灭。

(责编:肖歌)

作者:刘瑞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