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这本学术性小书如何表达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听《孔子西游记》编辑说

作者:穆穆   2021年04月0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今年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孔子西游记》,讲述西方社会对孔子的认识过程。市场上关于孔子的图书不少,这本关于孔子在西方被传写史的书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孔子西游记:中国智慧在西方》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武斌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孔子西游记》一书,梳理了孔子及其思想走向西方的过程,对西方人的孔子认知史及孔子在西方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展示了孔子思想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融合。出版以后,《孔子西游记》获得不少读者的好评。 

实际上,市场上研究孔子的书目并不少见,《孔子西游记》能得到读者青睐,是有何特殊之处?该选题又为何诞生?既然是孔子“西游记”,那么,从东方游至欧洲的孔子在西方是何形象?带着疑问,百道网专访该书的责任编辑赵璐。

趣意标题是妙手偶得,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百道网:《孔子西游记》标题很有趣,取名的背后有没有可以分享的故事?

赵璐:有趣可能是因为孔子和西游记这两个看似有些不搭的东西,放在一起碰撞出了一种冲突的趣味感。通俗易懂、深刻有趣,也是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传递给大家的。

起书名有时候也是一种缘分。在这个书名之前也想过一些,自觉没什么辨识度和记忆点。枯坐书桌前,一直也没有什么灵感,就想,放上一阵子再说。有一天,我在厨房做饭,电视正播放着一档周杰伦周游世界的综艺节目《周游记》,觉得这名字挺巧妙。于是,脑子里就冒出了《孔子西游记》。

百道网:《孔子西游记》,该选题最初是如何确定的,背后有何故事呢?

赵璐: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无数思想文化瑰宝,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孔子出生以前,是“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孔子死后却是“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后生以中才,胸臆妄度量”。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人能像孔子一样,不停地被后世供奉、尊崇、追捧,也不停地被曲解、利用乃至抨击。孔子,犹如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一再被历史潮流裹挟,扮演着各种角色。

有人说,孔子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个说法挺贴切。孔子,人人都知道,都能说上几句;但很多人其实对他并不了解。我们策划出版这本书,是希望借着西方社会对孔子的认识过程,挖掘传统中国文化的智慧,让人们了解,中国文明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种极为朴素、简单、直接的目光,也正是这种朴素、简单地看待世界的目光,温暖了我们几千年。我们也希望以此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

将孔子放入东西方文明之场域,观照文化之融合、交汇

百道网:“孔子”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关于他的话题也屡见不鲜,那么本书在研究“孔子”上,有什么和其他的作品区别开来的的独特之处?

赵璐:《孔子西游记》主要讲述的是孔子在西方是如何被传写的。作者武斌跳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度的文本释读,将孔子思想放到更大的场域即东西方文明对话中观察。他依托丰富翔实的史料,精选出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的一些故事、一些有影响力的书籍、一些代表人物的观点,以简笔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孔子思想西传的素描,大致勾勒出西方人对孔子思想的认知史以及孔子在西方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而展示了孔子思想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融合。

400多年的孔子思想西传史承载着东西方文明的光荣与梦想,是一个相当严肃的学术问题,可以写得很厚、很深。《孔子西游记》这本书不厚,但蕴含的知识丰富、脉络清晰,通过一些人、一些事的串联,展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精彩画卷,很好地回答了我们经常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辩问题,通过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孔子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思考,让读者清楚地看见中国智慧宽广的边界。希望这本《孔子西游记》能激发更多读者对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这个话题的关注,进行更多的阅读。

孔子漂洋过海红遍欧洲,形象摇摆因文化隔膜

百道网:在您看来孔子为什么能在西方流行?有什么机缘和故事让他流行起来吗?

赵璐:孔子思想传播到西方至少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清之际,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乘风踏浪而来,他们在中国发现了孔子。传教士翻译儒家经典、研究中国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赢得好感,进而在社会大众中扎根,达到传教的目的。这样的文化接触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受到儒学的熏染,开始接受中华文化。

西方人画的孔子像

在当时由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典籍中,柏应理等人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不少法国启蒙思想家都读过这本书。书中收录了一张西方人画的孔子像,这一形象在17、18世纪的欧洲广为流传。画中孔子身穿儒服,头戴儒冠,手持象笏,站在一座庙宇式的图书馆前,身后两旁是装满经书的大书架。“这种描绘显示出耶稣会士是如何强调孔子的理性一面”,美国学者孟德卫认为,这正是欧洲人推崇孔子的重要原因。

传教士把儒家以一种哲学姿态呈现在欧洲人面前,这样的孔子,正好与当时欧洲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相遇了。从传入欧洲的儒家文化中,启蒙思想家似乎看到了批判基督教神学的理性之光,找到了支撑他们冲破藩篱的思想武器。孔夫子于是也成为他们心中智者的代名词。

此时,孔夫子在西方圈了一大波粉丝。在书房挂孔子像的伏尔泰、称“一部《论语》就可以打倒希腊七贤”的魁奈,一方面他们是孔子的“粉丝”,对孔子推崇备至;另一方面,也因他们的智慧和学问,被当时的人们誉为“欧洲的孔夫子”。孔夫子在当时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百道网:孔子在西方的口碑,几经变幻,一会儿是智慧的哲学的圣贤,一会儿是刻板的代表东方落后的小老头儿,您认为其背后原因是什么?

赵璐:顾颉刚说:“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

孔子在走向西方的过程中,身上留下了大量的标签,“哲学王”“守护神”“伟大的枷锁”等等。几百年来西方孔子形象的嬗变与西方自身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抬头看,到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俯视看,再到当下的“新东方主义”,反映出西方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取向。

此外,西方传教士、哲学家、汉学家等在理解和介绍孔子时,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中国文化的博大,总是有一定的“隔膜”和“误解”,这样的隔膜和误解也是不可避免的。孔子形象的摇摆,在西方如此,在中国历史上亦是如此,孔子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摇摆,反而让我们对孔子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编辑:肖歌)

作者:穆穆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