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他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拍摄者,三十万字记录与大时代的相逢

作者:穆穆   2020年12月04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一九九一年,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被镜头定格。从此,成了希望工程的标志。而拍下这张照片的摄影师也名声大噪,继续投身公益事业,通过相机改变了全国各地无数贫困孩子的命运。近日,这位用影像推动社会进步的摄影师解海龙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自传《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学校,苏明娟(“大眼睛”,8岁)每天往返二十四里山路刻苦求学。解海龙摄

一九九一年,安徽金寨,一个小女孩抬头看向了镜头,有人捕捉到了这一瞬间。不久以后,这幅照片与其他一系列希望工程纪实摄影作品一起,轰动全国。“希望工程”项目由此点亮了火把,为很多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儿童带去了光。

解海龙

抓拍这一经典的正是希望工程纪实摄影系列的拍摄者——解海龙,这只是他“万里摄影之路”的一个插曲。他的荣誉从“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到“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贡献者奖”,再到第五届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等,不一而足。多年来他致力于用影像的力量救助失学儿童、助力希望工程……他的人生故事,踏着时代的步伐,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巨轮,实现了国家、社会与自我的交融。

近日,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本书以解海龙五十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他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这期间,他与时代交织、为社会做贡献,更为当下的摄影者和摄影爱好者们提供前行的力量。那么,这本自述是如何诞生的?这本书又是如何温情讲述了解海龙的故事?作为一名摄影者,他怎样完成三十万字的自传?遇到了哪些困难?百道网专访解海龙,聆听他关于时代、自我、摄影与《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的思考。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 (平装) 》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解海龙,王薇 著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捧起希望” ,为时代和孩子出书

“一晃整整五十年。”解海龙感叹道。从他接触摄影、第一次拿起相机,到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经过不断地奋斗,最终成为一个专业记者,再到转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作为一名文艺管理工作者为摄影人服务,这些经历陪伴他度过了人生的大半载。

在解海龙看似一路高歌的摄影人生中,有过激情、迷失、清醒、坎坷和挫折,也有过路途上的艰辛……当他回望五十多年走过的路时,往事历历在目。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1990年5月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革命老区金寨县南溪镇落成。图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解海龙摄

解海龙通过镜头记录时代,通过摄影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据了解,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600多万学生重返课堂,2万余所希望小学遍布在全国各地。解海龙经常寻找和采访那些需要帮助、需要记录的典型人物,平均每隔五年会进行回访。

当他翻阅相机时,孩子们的变化给他来巨大冲击感,他还想感激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是通过一本书来记录、回馈这一切,于是,温情回忆录《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诞生。

解海龙希望,这本书能为摄影界的发展做一个真实的注脚,作为见证历史的一种实体存在,传递给后来的人们。其次,通过他本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来鼓舞求学中的孩子们,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使他们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下坚定自己的志向。另外,这本书也给予那些迷茫、不知该往何处的摄影爱好者们启迪和信念——只要相机在真切地反映劳动人民、反映社会,作品就一定会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喜欢。

“今年的10月,我们去校园做了一场公益讲座活动,我拿着书送给那些孩子们,他们都会认真地去看,看完之后都会写出感悟,还都给我寄了过来。看了他们写的东西之后我特别感动,我觉得我达到了这种目的——把自己的经验也好,教训也好,传递给身边的年轻人。”解海龙说。 

摄影人生,永远 “在路上”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 》作为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分为初学摄影、人生转型、希望工程、记者生涯、永远在路上等,每个章节都是解海龙人生的重要节点。解海龙坦言,过去,他出书只讲最精彩的故事“希望工程”,但这本书不止于此,记录了他整个的人生故事。

1969年,北海舰队后勤部,解海龙与战友们合影,前排中为解海龙

“初学摄影”部分,解海龙从16岁当兵讲起。当时他有机会拿起相机为大家拍照,结果失败了,这让他领悟到没有技术就干不成事。随后,他坚定信念,一定要把本领学到手。从部队回到地方工厂,他将教训和挫折变成经验,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文化馆工作的机会。

“人生转型”期间,作为摄影者,他学习“技术”、追求“艺术”,拿了许多奖项,但随着奖项的增多,却日渐迷茫。经过老师指点,他理解了摄影的本质。从此,他从零出发,忘却奖项,走进社会,拿起相机替老百姓说话,记录社会的变迁。

“希望工程”部分,记录了他与大时代相逢的故事。在安徽拍摄,他与“大眼睛”相逢,以及拍摄之路的艰辛和历练。

“记者生涯”与“永远在路上”部分,他则开始了人生的崭新篇章,将自己彻底融入社会之中,为社会服务。

1991年4月,湖北省罗田县,解海龙与朱恩光结伴行走在大别山深处。解海龙供图

令人意外的是,解海龙最青睐的章节是“初学摄影”和“人生转型”。他认为,这两部分是他摄影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那时的坚定,他也不会走到今天。当提起这些时,他的内心与表述尤为清晰、坚定。这样一步步向前、不断攀登的人生阶段,使他感触良多,他希望通过对这种历练过程的讲述,能在精神上鼓励、影响、帮助到每位读者。

“真实”,造就一切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语言真挚朴实,情感丰沛,文字极具画面感,从第一次捧起相机的兴奋之情,到认识摄影的真实作用时的真切体悟,读者仿佛都身临其境。作为一名摄影者,他为何能出色地完成这样一本著作,解海龙的回答是“真实”。

1991年5月,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保太乡孔家白壤村,毛可凤功课很好,可一到交书杂费的时候全家便犯了愁。解海龙摄

所谓真实,即真实地回顾历史,实实在在地讲故事。解海龙承认,作为摄影者,他没有学习、训练过写作,文字功底相比职业写作者有一定差距。假如在文字上下功夫,可能不伦不类,显得蹩脚,还不如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

在创作过程中,解海龙几次拒绝整理文稿的编辑的帮助,反对用文学性的语言。因为过多的文学色彩会导致 “真实”消失,而“真实”恰恰是解海龙想要呈现的。几次争论后,编辑理解并接纳了他的做法,采用他的语言风格,所以才有了真实、动人、朴实的自传。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采访路上遇到顶风冒雪送邮件的邮递员。解海龙摄

但也是“注重真实”,让解海龙一度感到头疼。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场景是真实的,有些人物会多次出现。那么,怎么让这些人物的出场不突兀,富有逻辑,容易理解,同时又保持人物真实的性格,讲述最真实的故事,这让他很伤脑筋。后来,一个细心的朋友来帮忙,将一段时间里不断穿插的事件一件件罗列出来,帮助他理清线索,从而完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故事。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 》出版后,解海龙将书送给作品里出现过的人们,和他们交流沟通。结果反响很不错,许多人都被勾起了回忆,这才使得解海龙放下心来。 

“这是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他说道。

摄影的力量来自淳朴的人民大众

摄影的力量很大,一幅照片足以颤动人心,引发一场深刻的改变。

在解海龙眼中,摄影作品反映真实、记录真实,假如无病呻吟,最后就无法真正打动人。让看照片的人能看完以后过目不忘,从中能够悟出点什么,或者是影响他今后做的事情,这就是摄影的力量。 

解海龙的摄影显然是有力量的。他的许多幅照片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因子,为那些苦难的人们带来了光和热。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两幅残疾人的照片。照片背后,鲜活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他。

其中一位残障人士,失去双腿与一只手。在如此残酷的命运面前他仍然坚定地、自强不息地生活,还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奖。解海龙曾连续记录他的故事:这位不向命运低头的平凡人后来成为一名教练,并且用爱心回报社会,在一次洪水灾害中救助了四个人。这个在生活重压之下仍然热爱生活的生命勇士,令人尊重和敬佩,他的故事也感动和激励了很多人。

另一位是山东龙口的普通农村妇女的故事。丈夫中风后,为救治丈夫,她变卖了全部家当。有一段时间,实在撑不下去了,为了家庭和孩子,丈夫坚决和她离婚。尽管离婚,妻子并没离开丈夫,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他。这个特殊家庭不离不弃的感人故事后来在解海龙的报道下,引起了社会关注,她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助残先进劳模。每每想到这些人的故事,解海龙都会产生一种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定决心。正是这些“小人物”,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勇气和希望。

“一个作品影响社会,是与国家分不开的。我觉得我踏上了时代的节拍。小我和大我相融合,自我小的追求和大的国家融合在一起,这才形成了力量。”关于摄影的影响力,最后他这样说道。

(本文编辑:肖歌;编助:苏一)

作者:穆穆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