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权威著作“数字建造”再现行业建造全生命周期全过程

作者:林千惠   2020年10月1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建造”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在行业内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如此大部头丛书是如何经过重重困难最终面向市场的,百道网专访“数字建造”丛书项目总策划沈元勤。

“数字建造”丛书项目总策划沈元勤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建造”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数字建造》丛书分为导论、设计卷、施工卷、运营维护卷和实践卷,共12册,于2019年12月出版。丛书系统阐述了数字建造框架体系以及建筑产业变革的趋势;全面探讨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和智能化运维等关键技术及应用;介绍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和上海主题乐园四个工程实践,全方位展示了数字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过程和效果。

“数字建造”丛书内容既有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关键技术的解析,还有具体应用的解读,内容丰富。丛书高瞻远眺,对数字建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于行业影响深远,社会效益突出。该丛书是在何种情况下诞生的?又如何保证内容的精准和权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采用了哪些推广和营销手法,助力其在市场上旗开得胜?百道网专访“数字建造”丛书项目总策划沈元勤。

三大背景下,“数字建造”应运诞生

“最初在考虑时,出版社有多个备选名:智能建造、数字建造、智慧建造……最后,专家一致认为,无论是智能建造,还是智慧建造,数字建造是基础,目前在我国更多的是数字技术在工程建造中的运用,未来会走向智能建造、智慧建造。”沈元勤如此介绍着“数字建造”丛书项目标题的由来。

“数字建造”丛书于2015年底开始萌芽构思,2019年底正式完工、出版,从开始到出版历经四年。沈元勤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建造”丛书可谓是应运而生。它诞生前夕,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年。其实,中国建筑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飞快,中国早已成为建造大国,但离建造强国却还有一段距离。在急速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凸显,比如碎片化、粗放式的工程建造方式,资源浪费较大,安全问题质量问题明显,生产效率较低等。因此,传统的建造方式急需转型,进行新技术改革,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和安全。

2015年底,建筑信息化和数字技术在学界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应用,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已广泛运用,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信息化和数字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时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理事长的丁烈云院士曾在学术大会上作了“数字化在工程建筑领域的运用”的报告。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直坚持专业化发展和重视学术著作的出版,对业内许多学术会议和社团动向都会进行及时跟踪,长期关注。在听取丁烈云院士的报告后,出版社敏锐捕捉到前瞻性的信息,与丁烈云院士交流。双方经过沟通,一致希望编写出版一套对行业发展有意义的图书,总结新技术对行业的影响,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在时代发展、行业热潮、出版社敏锐洞察力等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数字建造”选题被确定。事实证明,“数字建造”丛书既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又赶上了科技发展的潮流。2017年,“数字建造”丛书申报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项目,2018年,其又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成为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019年,该套丛书出版,深受业内好评。

权威著书,定位、框架、作者、沟通都要到位

“数字建造”丛书这一鸿篇巨著,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如此大体量的专业著作,要达到精准、高质量,在沈元勤看来,主要依靠四个方面。首先,保证图书选题有意义,定位准确。

其次,好的选题确定后,还需为其搭建好的框架。在著书过程中,“数字建造”丛书根据工程建造的过程建立框架,使得整个丛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最初选题是11册,后又扩充至12册图书,及时收录了大兴国际机场实例,以此保证结构完整性和内容的先进性。全书共分5卷,结构如下:开篇第一卷是导论,对数字建造进行总体概述;第二卷是设计卷,研究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第三卷是施工卷,研究数字化施工和机器人应用;第四卷是运维卷,研究工程健康检测和数字化运维;第五卷是实践卷,研究典型案例。细看全书,从导论、到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到实践应用,构成了工程建造的全生命周期的内容。

为了能使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富有体验感,团队还选取的四个案例分别是:上海中心大厦、凤凰中心、上海主题乐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四个案例代表了目前最新的建造技术,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应用特点。

《凤凰中心数字建造技术应用》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邵韦平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上海中心大厦数字建造技术应用》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龚剑,朱毅敏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上海主题乐园数字建造技术应用》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铭,张云超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再次,“数字建造”丛书要选择好作者。“数字建造”丛书由长期从事工程管理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丁烈云院士领衔创作,他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领域拥有诸多成就,在业内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全套书共12册,篇幅宏大,涉及内容多,因此出版社邀请多位相关专家组成创作团队。在选择专家时,出版社主要瞄准在行业内、在数字建造方面成绩突出的两类人物:一类是做研究的,主要从相关著名高校中选择,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另一类是从事工程实践的专家,如负责上海中心施工的上海建工集团的总工程师,负责凤凰中心建筑设计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等。

由丁烈云院士作为丛书编委会主任牵头,和出版社沟通研究确定出版定位及作者人选,其中包含丛书专家指导委员会、丛书编委会名单。在全书写作过程中,共计召开了11次会议,团队不断地通过开会等方法进行沟通,对全书结构、框架、作者、书名进行调整,持续对内容进行优化,力求建立数字建造最完整的理论体系。

正是这四方面的精益求精,保证了“数字建造”丛书的高品质。 

面向读者、行业和国家,意义广泛深远

“数字建造”丛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读者而言,这是一套专业、精妙深远的好书,能够全方位指导专业实践。“数字建造”丛书围绕整个的工程建设项目,从工程设计、施工,再到运维等,构建起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主要面向的读者群是建筑相关人员,读者既可以从中选取适合自己专业体系的进行阅读:如负责施工项目的人员,阅读《数字化施工》,设计人员,阅读《数字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负责管理与运维的,则是《数字化运维》;同时,整套书又掌握了数字建造的全过程,将建筑看成是全生命周期,读者也可以阅读整套书籍,从整体了解数字技术的应用。

对行业而言,“数字建造”丛书作为专业出版的系列图书,对技术进行了全流程的总结与应用,从而推动行业科学发展。技术的进步往往会改变整个行业的生产方式,乃至经营模式,提高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拉动经济发展。

从国家层面而言,数字建造技术的运用意义将是深远的。我国建筑工程量巨大,难免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工程质量安全出了问题将导致生命、财产损失,造成资源浪费。而“数字建造”丛书的出现,会对未来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起到作用。如通过阅读“数字建造”丛书,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掌握建筑的相关信息,保证质量和信息的准确,建筑未来可能出现问题,便于及时维护和处理,确保建筑安全。

作者参与排版设计,推广首选新媒体

像“数字建造”丛书这样的国家规划重点出版项目,为了使之取得更好地社会效益,出版社不仅在内容上重视,在排版设计上也精益求精。沈元勤坦言,自2018年开始,出版社就开始考虑图书的呈现形式。

2019年,交稿阶段临近,出版社专门成立了出版项目组,召集编辑、出版人员、装帧设计人员等,集中进行设计研究。此外,有三位作者全程参与封面和书装的设计,作者和编辑通过会议沟通、互动,提出从封面到装帧,再到正文的设计方案。作者亲自参与设计,到排版厂修改版式,让内容与设计结合得更好更专业。

在印刷上,“数字建造”系列涉及到许多工程大图。为了使图片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出版社和雅昌合作,力求印刷达到最佳品质。许多图片需要彩色表现,故而全书采用四色印刷。

如此优质的丛书作品,在面对广阔市场,让该套图书走进目标读者的视野时,出版社在营销推广方面也有自己的策略和想法。

沈元勤表示,目前主要是通过新媒体推广。首先,图书本身就自带“新媒体”功能,每本书封底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直链“建知微圈”,是出版社设立的一个小程序,读者扫码便可与出版社设置互动:小程序里有相关视频及相关服务内容。

其次,出版社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图书进行推介,除了出版社自己的公众号外,也和其他建筑行业的专业微信平台联合推送,精准面对目标读者群。编写丛书的作者也参与推广。

再次,出版社在常规的推送和宣传外,也针对图书内容,向读者介绍,出版社推出了“主编讲书”活动,每一个主编对图书内容进行8分钟的讲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丛书首印2000套,《导论》已经卖完,其余两本书也将售罄,一本学术专著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如此成绩,着实不易。现在,出版社准备继续推出短视频,在专业平台上推送。

《数字建造导论》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丁烈云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目前,出版社还考虑,即将推出专业书电子图书的销售。但是,关于电子书模式,出版社仍然有不少顾虑:一是电子商务销售价格低,卖完书后平台还要再抽成,没有多大经济效益;二是电子书模式面临着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出现盗版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出版社准备不再走下载销售模式,而是开发在线阅读模式,读者购买图书,登录后就可反复阅读图书并可进行知识检索。

 

(责编:肖歌)

作者:林千惠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