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看惯了“合肥四姐妹”如水往事,且再阅张家大弟人生故事

作者:黄雄松   2019年12月31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自民国时期以来,“合肥四姐妹”声名卓尔、名满天下。但与其一样精彩的还有四姐妹下面的六位弟弟,他们每个人都展现了大时代青年文质彬彬的风范。近期,浙江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浙大社”)出版了《张宗和日记》(第二卷)。这本民国期间的日记,是“大弟”张宗和的私密记录。这部幸存的日记,不但对后人研究沈从文、周有光等诸多大家极有帮助,对研究合肥张家亦颇具参考价值,而且可让人从中窥见那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成长历史和心路历程。那么在这部日记中,张宗和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一代文化名流又是何种形象?浙大社又为此书的出版推广做出了何种努力?百道网为此对浙大社责任编辑罗人智进行了专访。


浙大社责任编辑 罗人智

自民国时期以来,“合肥四姐妹”声名卓尔、名满天下。大姐张元和,与小生名角顾传玠恋爱而结为伉俪;二姐张允和,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张兆和,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四姐张充和,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但与其一样精彩的还有四姐妹下面的六位弟弟,他们每个人都展现了大时代青年文质彬彬的风范。

近期,浙大社出版了《张宗和日记》(第二卷)。这本民国期间的日记,是“大弟”张宗和的私密记录。这部幸存的日记,不但对后人研究沈从文、周有光等诸多大家极有帮助,对研究合肥张家亦颇具参考价值,而且可让人从中窥见那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成长历史和心路历程。那么在这部日记中,张宗和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一代文化名流又是何种形象?浙大社又为此书的出版推广做出了何种努力?百道网为此对浙大社责任编辑罗人智进行了专访。

《张宗和日记(第二卷):1936—1942》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宗和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一部逃难记

《张宗和日记》目前已出版两卷,其中第一卷可概括为“上学记”,此次出版的第二卷可概括为“逃难记”。与民国时期北方知识分子逃难的“南渡北归”模式相比,江浙沪地区知识分子的逃难经历可称之为“西迁东还”模式,而张宗和的逃难经历即是这种“西迁东还”模式的一个“具体而微”的样本。张宗和的逃难经历,不仅记载在他的日记中(主要在第二卷),还记录在他抗战胜利后为亡妻孙凤竹而写的回忆录《秋灯忆语》中(1945年初版,浙大社2019年12月修订再版)。罗人智认为,两书可相互参照,对比阅读,日记中有些缺失的内容可从《秋灯忆语》中找到补充。

据罗人智介绍,张宗和的逃难经历大致如下:苏州——南京——合肥——汉口——长沙——桃源——广州——柳州——贵阳——重庆——昆明——宣威——呈贡——宣威——昆明——昭通——昆明——重庆——成都——西安——洛阳——界首——六安——合肥。可谓曲折坎坷。

张宗和此时期的思想状态,可以说是随着抗战局势日益恶化和个人生活日益艰难而不断波动。逃难初期(大致是从苏州到汉口),日记中不乏对时局的评点和分析;而后随着和孙凤竹订婚(自广州开始),个人情感逐渐“落锚”,一个人的逃难,变成两个人的逃难,战时后方生活的艰难,加上刚步入婚姻生活的繁杂、琐碎,让他经常变得压抑、绝望,甚至有两次差点自杀。由此可见,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上,战争对一代中国人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孙凤竹在香港(结婚前)

其实,张宗和日记记录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变化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逃难记”中,更体现在第一卷的“上学记”中。在第一卷中,有一个很有趣“思想对比”:读高中时,他激于日本侵略,愤然离家出走,想参加“援马会”到东北前线抗日;他还参加了民国时期著名的学生爱国请愿活动,亲身经历并记录了蒋介石与请愿学生的对话……然而进了清华园,校园运动风起云涌,他却极少参与其中,而是热心昆曲,参加了俞平伯主持的谷音社……罗人智认为,张宗和的这种思想变化,其实和后来知识青年选择“延安道路”和“昆明道路”有一个具体的印证和注脚。

一位文坛旁观者

这本民国期间的日记,是张宗和几乎无日不记的私密记录,巨细靡遗地记载了一个时代的风采。翻开书页,不仅看到合肥四姐妹的窈窕身影,还见到一位位名垂后世的谦谦君子群像。那么张宗和在这其中何以为一位文坛旁观者?或许这得从当时的文坛大背景中细细探究。罗人智认为,《张宗和日记》(第二卷)中所记录的30-40年代文坛及文化名流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与昆曲和戏曲有关的,比如以昆剧传习所“传字辈”顾传玠、沈传芷、张传芳等为中心,涉及到苏沪两地的戏曲界相关人物和事件,后期还有青岛青光曲社以及清华的谷音社等。

二是由于二姐夫沈从文和四姐张充和的关系以及在清华读书的缘故,张宗和在北平、青岛、昆明等地和当时的一大批文化名流有过交往,如梁思成、林徽因、杨振声、陈寅恪、蒋梦麟、朱光潜、俞平伯、浦江清、罗常培、刘文典、巴金、萧乾、卞之琳、徐迟……可以罗列的文化名人不少于一百位,其中还有不少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的尽管交往不是很深入,但是作者在日记中常有笔墨记录或点评,一些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事件,比如青岛的“酒中八仙”,北平的“太太的客厅”等,细心的读者都会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或许由于几位姐姐的风头过于显著,也或许由于张宗和的个人性格,他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当时的文化圈子时,都显得不是很热心(昆曲除外),日记中的只言片语往往保留了一个“旁观者”的初步印象,为后人理解当时文化界的一些人情事态提供了一些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比如现代史上比较著名的“卞之琳单恋张充和”的情史,日记中就有非常丰富的记录。

张宗和与张充和

三是张宗和与战时后方昆明的知识分子圈也交集很多,第二卷暂时这方面不多,估计第三卷整理出版后,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张宗和虽是一位文坛的旁观者,但其追根到底仍是一位文人。那么他与当时文坛中的其他文人相比,又有何异同?罗人智认为,最大的相同点在于他们那一代的知识青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极大,这从他日记有关阅读和观影的记录可见一斑。张宗和的日记中满篇真诚可鉴,让人充分感受到那代人的浪漫与天真、热情,以及激于公义、富有理想主义情怀,同时又带有一点感伤情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张宗和似乎对政治活动不太热心,没有如当时“一二九”青年那般追求革命。这或许和他的家庭教育与个人性格有关,而关于这一点,戴明贤也曾在本书序中评价他为“一个从学校到讲台一辈子不沾政治的人”。

校对与代序皆有故事

《张宗和日记》一书为日记体裁,每日一记的内容编排对于编辑而言并不造成困难,然而校对却成了一大痛点。罗人智表示,编辑本书对责编的最大困难,在于日记记录的日期较早,且当初张宗和写的时候比较随意,很多人名、地名当时是信笔写就,往往前后不一致。“一些较著名的人物,可以查验核对,一些不太知名的,对责编来说,如何辨认、查证就显得非常吃力。”

比如张宗和日记中记录了很多和昆曲、戏曲相关的人物,责编的知识储备就显得单薄,只能去请教对苏州历史比较了解、对昆曲历史比较熟悉的专家。即使如此,书中一些人名的讹误也难于避免。另外,日记记录的大多是民国时期的事情,当时汉语表达也不是非常规范,况且作者记录时并没想到要发表出版,所以有些地方比较随意。为了最好地保留日记原貌,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当时人的精力和心态,责编在处理时一般都不做改动。只是有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地方,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很小的删改(文中会有说明)。

除了校对以外,书中代序亦自有一段故事。罗人智说:“其实《张宗和日记》最早预想是用两篇序,除现已用的‘戴明贤序’,还有一篇‘金安平序’。”那么为何目前书中只看到一篇“戴明贤序”?

罗人智解释,“合肥四姐妹”这些年在大陆和海外声誉日隆,金安平的同名著作《合肥四姐妹》的出版是居大功的。他在和张家文化研究者、《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浙大出版社2014年版)作者王道聊天时,得知他曾采访过金安平,她曾多次流露过自己想为张家兄弟也写本书,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未下笔。

于此,罗人智认为《张宗和日记》的出版想必也是金乐于看到的,如能邀请她为这本书作序,既是一段出版故事,也算是对“合肥四姐妹”的一个呼应。多亏郑培凯、鄢秀两位教授从中牵线,金安平欣然答应。但是她其时正忙于一项写作计划,抽不出时间先看日记清样,无法在书出版之前将“序”写好。作为责编,要保证图书的正常出版,但由于新书发布会已经定好档期,只好退而求其次,将金安平作为腰封推荐人之一。“缺少金安平的序,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罗人智说。

采用“戴序”,是日记的整理者张以䇇(张宗和的小女儿)在当初立项时就确定的。因为张宗和在贵州师范大学教学多年,和戴明贤一家多有交往,可以说,戴明贤是张宗和晚年岁月的重要见证者之一。他和张家其他成员(如张充和等)亦多有往来,对张家的历史比较了解,也是张宗和部分作品(如《秋灯忆语》)的早期读者之一,非常理解日记的价值。而且,戴明贤一直鼓励、支持张以䇇整理张宗和的日记及其他文稿。“所以,请戴明贤先生作序可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罗人智说。

为合肥张家的故事填上一块新的拼图

张家十姐弟中,相较“合肥四姐妹”而言,张宗和这一名字似乎未够响亮。但张家的故事并不只有“合肥四姐妹”,如何让世人了解清楚“合肥四姐妹”以及张家的全部故事,必然绕不开张宗和这一环。因此,为张宗和造势则显得尤为关键。

张家十姐弟

罗人智介绍,浙大社为此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挑好腰封推荐人的人选。浙大社从一系列相关专家中,最后选取了四位推荐人:金安平、郑培凯、白谦慎、陈子善。这四位专家或学者来自于历史、文化、艺术、文学等相关领域,可以说代表合肥张家在整个华文文化圈以一种波浪式扩散的影响,而且这四位专家或多或少和张家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是为了让媒体广泛关注《张宗和日记》的出版,浙大社在第一卷出版时,就特意在2018年8月的上海书展时,就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新书发布会,会上邀请了金安平、郑培凯、陈子善,以及青年作家王道、知名书评人绿茶等嘉宾参加研讨。稍微可惜的是,金安平由于丈夫史景迁身体不适,未能成行。会后,《中华读书报》《出版商务周报》《新京报书评周刊》《文汇读书周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华西都市报》以及澎湃等读书类媒体都刊发了书讯报道、书评等。媒体普遍认为,合肥张家的故事又迎来一个新的阅读兴奋点,张家历史又填上了一块新的拼图。在新书发布会之后,浙大社还在上海静安区图书馆以及杭州晓书馆,联系举办了为其一个月的“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图片展”。

三是根据张宗和生前的人生履迹,自2018年8月第一卷出版,到2019年10月第二卷出版,浙大社先后在杭州大屋顶书店、昆明东方书店、青岛良友书坊、苏州慢书房举办新书分享会,请日记的整理者张以䇇和相关专家一同与“新张粉”见面,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随着今后几卷的出版,浙大社还将在北京、上海、南京、贵阳等地的实体书店举办类似的活动。

(本文编辑:水英;编助:牛倩云)

作者:黄雄松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