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大部头文物研究图典如何炼就?编辑谈背后万水千山

作者:三两枝   2020年01月1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上海辞书出版社强力推出了一部介绍历代服饰文物的大型书籍——《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该社是如何促成这样一本厚重又惊艳,兼具资料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的精品出版呢?百道网就此对责编祝云赛进行了采访。


《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作者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高春明,全书共六册,按时代分为九个部分。作品精选近2000件服饰、纺织品及服饰相关文物,通过人物身份线索,结合图像图表将中国历代服饰的历史渊源、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娓娓道来。处理这样一本兼具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大型经典著作,其项目编辑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套装共6册)(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高春明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作品从立项到最终出版历经11载,对责编祝云赛而言,期间最费心的便是协调工作。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能够顺利出版,自然离不开各方的努力与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大家都在尽心尽力,却难免会出现各自努力方向不一致而未能达到整体预期效果的情况。并且,当编辑与作者的完美主义发生碰撞,有时难免会出现麻烦。但麻烦,也常常是改善的契机。祝云赛觉得在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虽有些许遗憾但也收获颇多。这就像跑一场马拉松,跑到后来很累,但不能放弃,也不能松懈。

选题缘起:适逢其会,群策群力

《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于2007年确定立项并首次签订合同,直至2018年才最终出版。其周期之长,甚至超过了高春明另一部经历坎坷的名作《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作品选题的缘起来自上海辞书出版社时任文艺编辑室副主任的康萍与作者高春明修订《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时的讨论。高春明认为,虽然修订时机尚未成熟,但可以为服饰史研究领域做些基础性、总结性的工作。他所收藏的历代服饰文物照片见证了他的学术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之发展。整理出古代各阶层各类服饰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轨迹,将其按时间排列,以图典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说是适逢其会,因此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与帮助。

高春明

在拟定编撰方案、确定大纲、资料收集整理、撰写初稿的阶段,作品曾得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学家童明康、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屈志仁等学者相助。申请资助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与陈燮君还作了热情推荐。当然,随着作品战线越拉越长,大部分工作还是由高春明一力完成。

高春明师承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汛,也曾受教于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上世纪70年代末,他曾与周汛拜访沈从文,并呈上复原绘制的古代服饰图稿,以求指正。其中的一幅明代织锦图令沈从文大为动容,他从床底下拖出两只纸盒,展示自己收藏的明代织锦,并勉励高春明对中国古代服饰“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后,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周汛与高春明合著的《中国服饰五千年》先后在香港出版。高春明曾多次赴北京,也拜访过东交民巷沈从文的新居,他们相谈甚欢。回沪后更是收到沈从文的亲笔信,鼓励高春明一定要多看实物,把文献与实物结合起来看:看到文献,就要找实物来印证;有了实物,便要通过文献来查证。

这段经历对高春明影响颇深,甚至沈从文“没有去过敦煌”的遗憾,也成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几次赴敦煌考察的一大动力。对实物和第一手材料的强调,也促使高春明坚持在考古发掘现场抢拍照片,通过海内外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商店、文保机构、私人藏家等收集古代服饰的实物资料,数十年来孜孜不倦。

周汛是高春明的老师,也是他古代服饰研究工作上的最佳合作伙伴。在周汛的带领下,高春明记录、整理、拍摄、临摹古代服饰实物,绘制复原图稿,逐步进入了古代服饰史研究的殿堂。他们的合作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果实:《中国历代服饰》《中国服饰五千年》《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史》……此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历代服饰卷》中《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一文,亦是二人合撰而成。高春明长期研究工作的积累和学术写作的训练,为作品的集大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灵活编排,严谨认证,删繁就简

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是一个起步较晚的学科,丰富的服饰文物遗存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全面的整理。北京和上海上世纪70年代末才分别成立专门的服饰研究机构。高春明二十多岁进入上海市文化局中国服饰史研究室,与老师周汛一起从事古代服饰的记录、整理和研究工作,筚路蓝缕,自此确定了一生的志业。四十多年过去,高春明曾为单位征集的文物达数百件,经手过眼的无虑数千,而收集保存的历代服饰及其纹饰图案等的图片则多达二十余万幅。

作品既云“选收”,所呈现的只是其中在服饰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古代服饰留存不易,且大多出于无名能工巧匠(以民间妇女为主)之手,技艺传承多是口传心授,罕有文献资料,而图像类的服饰史料(如壁画)也有类似问题。但正因如此,高春明更为重视文献与实物的互相印证。该书的大部分工作也是由他一力完成,90%以上的文物他都曾经手或过眼,这也是效率最高的写作方式。

高春明曾在民国时期的文献中,读到一位山西的私塾先生描述躲雨时无意间发现的寺庙壁画,画中女子头上都戴着环形金碧辉煌的头饰。他断定这种头饰出自五代,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实物资料。后来他就带着一位摄影师去山西寻找那座寺庙,没有交通工具就徒步翻山:“山西寺庙很多,没有人知道哪座庙有所谓的壁画,只能沿途寻找。后来找到一个破庙,四周墙壁堆满了砖,不知道砖的后边是否会有壁画,开始也只能硬着头皮搬砖。当坚持搬到第三面墙,被砖头密封了这么多年的壁画一下子全都露出来了,呈现出贵妇跳舞的场面,色彩斑斓。”二十多年后,有人沿着高春明当时走的路,想再看看这批壁画,到了才发现,古庙早已垮塌,成了一堆瓦砾,而高春明当时拍下的照片,便成了壁画留下的最后影像。

康萍

2006年,时任上海辞书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副主任的康萍最初策划时就已基本确定了作品大纲,即纵向以朝代排序,反映服饰的历史演化,每个朝代再按人物阶层排序。当时高春明已考虑到这一大纲的新意与难度,包括可能需要处理的诸多问题:如同样的服饰式样和纹饰可能会延续较长时间,跨越不同朝代,如何介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某一阶层的服饰(如官吏的服饰)可能前代的资料稀缺,而后代则很丰富,资料不均,框架上就不平衡;服饰文物种类繁多,包括出土或传世的服饰实物、纺织品、绘画(含壁画、帛画)、陶俑、玉雕、石刻、画像砖、金属器、刻本插图等,类别、图片和版面如何安排也需解决。

在实际的审稿过程中,以上这些都会衍化为无数细碎的、需要讨论才能确定的问题,同时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文物年代与人物身份的确定,表现多种人物服饰的绘画雕塑如何排序,文物年代与表现的服饰年代不一致,等等。有些问题关系全局,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细化落实,便形成了明晰的体例。

最终作品参酌朝代更替和服饰演进的历程,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明代和清代这九大部分,不完全按照朝代而致划分过细,更着眼于服饰的发展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的整体性。若某一时代某一阶层资料的丰富程度明显超过其他时代或阶层,则删繁就简,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如有些服饰文物保存较好的墓葬(如泰州徐蕃夫妇墓等),一处就可收录数十件文物,为求整体平衡,只能删去一些。

收获:麻烦与契机

该书美术编辑姜明是最早看到作品初稿(含图片)的两人之一(另一位是康萍)。他为作品设计的版面端雅有序、首尾一贯,又随文物类别和图片特点而变化多端。由于时间紧迫,上海辞书出版社美术编辑室全体人员在全书版面设计的完成上均助以一臂之力。发稿后,姜明更是多次前往该书的承印单位——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调整版面,修改调色,甚至对某一图片放大缩小、用不用底色等琐碎问题都再三斟酌。他曾笑道:“为这书跑雅昌的次数创了平生纪录。”

左起第三位姜明

当美术编辑的完美主义和作者的完美主义相碰撞,有时又不免会出现麻烦,但麻烦,也常常是改善的契机。

如调色问题,作者高春明也非常关心,并且作为看过大部分文物刚出土样子的人,他确有图片色彩的发言权。他曾拉着姜明一同在雅昌改调色,看文件,看试印效果,直至凌晨方归。本以为毕其功于一役,但拿到彩样后,却发现有些图片调得过了,略显失真。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文物种类多样,图片拍摄的时间跨度也大,精度和色调等都有很强的差异,适合一类文物或一部分图片的调色方式用到另一类或另一部分上可能是南橘北枳,而姜明也认为必须再改调色。如此反复,最终付型前,全书调色从头到尾改了三遍,才算是达到了各方都满意的状态。  

又如封面用图,美术编辑从形体和色彩的角度挑选,作者则提出图片内容应保持一致,或全用衣裳,或全用配饰,或全用图画。经责任编辑从中协调,最终讨论出的方案是函套用衣裳、封面用人像,终得两全其美。

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的资助,因此需要根据时间节点要求按时出版,这就意味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压榨”作者和编辑的生产力(往往是从休息和睡眠时间里来)。大约有半年的时间,责编祝云赛的工作就是加班加点审读手头的稿件、千方百计催稿、与作者讨论层出不穷的问题,并且三者穿插进行。高春明在家往往要到十点甚至十一点以后才能开始编撰、整理、答疑查证等,即便出差也会带着资料和参考书,一有空闲便处理书稿相关的工作。八月天高温四十度,高春明高烧也四十度,却庆幸自己因病得闲,能有更多时间撰稿。

总体而言,要保证编校质量就得要求责任编辑在三审三校以及读样、整体统筹过程中要做到一丝不苟。这就像跑一场马拉松,跑到后来很累,但不能放弃,也不能松懈。工具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特色产品,如果没有在《辞海》《大辞海》《中国青铜器辞典》等大型工具书的编纂中得到经验、磨炼心态,祝云赛也无法顺利完成该作品的出版。同时,上海辞书出版社校对科、审读室诸位经验丰富的审校人员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祝云赛

作品申报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康萍完成,在此基础上,祝云赛继续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获得了成功。“我觉得申报项目最终还是基于内容的优势和出版社经验的优势。”她总结道。

庆幸的是,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科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祝云赛对该书的成本估算比较准确,申请到的经费没有太多以致用不掉,也没有太少导致不够用。

祝云赛略有遗憾的是对该作品完成时间的估计稍嫌乐观,催稿虽然成功,但对作者也有些透支。“作品出版后不久,高春明小病了一场,一度让我担心无法赶上书展的首发式,至今思及于此,仍觉得很是抱歉。”她歉疚地说。

(本文编辑:水英、杨子欣;编助:牛倩云)


作者:三两枝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