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唐俊荣:请关注天黑之前的沿途风景——读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

作者:唐俊荣   2019年06月03日   来源:百道网·唐俊荣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唐俊荣专栏】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目前还处在逐步贯彻的阶段,社会上的养老服务也开始启动,但整体质量良莠混杂,真假难辨。在此大背景下,周大新创作了我国首部关注老龄化社会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

《天黑得很慢》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周大新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大概已经形成普遍共识。这样一个大格局的变化,我们的思想准备都显得滞后。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目前还处在逐步贯彻的阶段;社会上的养老服务开始启动,也是良莠混杂,真假难辨。在这个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1月,出版了周大新创作的我国首部关注老龄化社会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作为老年人,我由衷地赞叹出版者和作者的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

去年四月,我在网上看到作家周大新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为天黑之前的风景铺一层温暖的底色》,深情地坦露他为什么要写《天黑得很慢》。在这篇文章中,他引用了米兰·昆德拉的一段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年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的准备,以为这段路与以前走过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路段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不知道,虽然路面还是原来的路面,但此段路的沿途风景,与以往走过的相比,已相去甚远。周大新把“天黑之前”的“沿途风景”例举了五种:一是陪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二是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小;三是前行路上险情不断;四是准备到床上生活,重返幼年状态;五是沿途骗子很多,普遍缺乏应对准备。

作者的这篇文章几乎浓缩了全书的精华,读后令人振聋发聩,我是读了此文之后才去读原著的。

按照通常的长篇小说的模式来定义这部著作,它堪称一部“奇书”。周大新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他的创作生涯恰好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他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这些厚重的经历没有成为他前行的负担,倒给了他创新的底气。

——结构设计上的奇思妙想。打开扉页,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张“‘万寿公园黄昏纳凉’本周主要活动安排”,这是一张典型的活动安排表,日期、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注意事项,一应俱全,还外加了活动效果预测。其实这就是本书的章回目录,从周一到周周日,七天就是七章。试以周一的目录为例,活动安排表上写着:周一黄昏·陪护机器人薇薇小姐推介会。(凭身份证入场,65岁以上人员〔含65岁〕方可参加,现场免费派送贵重纪念品,入场者每人一份)。相对于如今网络文学的虚拟意境,这样的模式已经“实在”到有点庸常。这使我想起在最近一次文学论坛上,作家们呼吁“借助文学的折光,重建日常生活”,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叙述方式上用“实录”代替“描述”,用创作界的行话,这属于“拟纪实”手法。所谓“拟纪实”就是以纪实的形式,表达虚构的内容。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煞有介事”,毕竟只是“艺术的真实”。本书的前四章分别就养老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健康养生专家等等五花八门的推介活动,作了维妙维肖的现场实录。那种荒诞滑稽的场面,充分暴露出它的传销形式包裹下的诈骗内核。凡是参加过类似推介活动的老人,无不上当受骗,惨不忍睹。揭露就是批判,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内容维度上尝试与科学嫁接。小说是形象思维,过多的理性介入一般是忌讳的。然而从本书题材的特殊性出发,引用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却是适宜的。比如在谈到长寿秘诀时,作者引用了俄罗斯科学家穆尔斯基和库兹明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第一个生命周期是诞生时期,从这里算起,人类的寿命极限是167岁。还有在谈到人类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时,引用了以色列科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的预测说:人类在減少了饥饿、传染病和战争之后,在21世纪会为自己订下新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很可能是克服衰老、战胜死亡,获得永生和幸福快乐。这些都是恰到好处的理论阐释,在荒诞无稽之余,也来一点增强生活信心的正能量。

——很有意义的科普尝试。老年学的科普,一直是薄弱环节。作者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涉猎了大量文献资料,获得丰富的心得。作品通过本书设定的情景范畴,把老年人的长寿秘诀、养生保健、生活起居、人际交往等等方面的知识传达给读者。其中有很多是我们过去的盲区。比如,他引用一个英国医生著作中说的:人在退休以后的余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最后寻欢阶段,死亡准备阶段,死亡开始阶段。每个阶段该做什么,书中叙述得清清楚楚。又比如,过去我们以为衰老是从老年阶段开始的,事实上人的衰老从十几岁就开始了。美国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洛信博士说,人出生时脑细胞的数量是140亿个,此后不再增加,18岁后逐年減少,从25岁起,每天约有几万个脑细胞死亡。当然,不同的人,脑细胞死亡速度也不同,速度最快的,到60多岁就痴呆了。下面还列举了不同科学家对人体各种机能的一系列研究测试,都证明的人的衰老过程早就开始了。

小说的后三章,也就是周五黄昏到周日黄昏的安排,是本书的主体,其篇幅占全书的87%。前四章的实录只是本书的楔子,老龄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诸如养老、就医、再婚、儿女关系等等,将通过家庭陪护员的讲述,以故事形式和人物形象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医学专科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钟笑漾从河南来到北京,一个大专生要在北京找份可心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多次碰壁之后,终于找到一个不错的人家做陪护员兼保姆。主人萧成杉73岁,退休法官,身体健康,雄心勃勃地计划写三本专业著作。家里只有女儿萧馨馨和女婿常生三口人,有130多平米的房子,保姆有一个单间,有这样的条件,小钟算是幸运的安下心了。下面就是她亲身经历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一个陪护员的曲折人生。

——重组家庭的尴尬。疼爱女儿的老人多数忌妒女婿,尽管女儿对父亲十分孝敬,从中做过不少协调,萧伯与常生关系始终无法融洽,最后闹到女婿搬到外面租房住,女儿也只能相随。接着常生出国留学,馨馨同去陪读,家里只剩下萧伯和小钟了,他宣布重组家庭。本来这只是一时之气,可是女儿女婿真正不在身边,那种从没有过的孤独感,使他对那个重组家庭的计划提到了实施日程。在婚介所提供的资料里,他找到三个入选的女人,一个离异的,两个丧偶的。通过一段电话考察,最后把目标锁定一位:姬盈玫,62岁,退休前是一个师范学院副教授,丈夫去世,有一个儿子在上高中。

姬姨是一位思维严谨、举止优雅、文明程度较高、生活情趣多元的知识女性。萧伯虽然也是政法大学毕业的法官,是政法系统有名的先进人物,但他毕竟是工农出身,保送上的大学,在知识储备,生活情趣等等软实力上还是略逊一筹。因此他处处小心应对,生怕失错而出局。其实姬姨有些条件是莫名的苛刻,比如萧伯的祖辈都是五六十岁就过世了,而姬姨的祖辈都活到八十多,她就担心萧伯缺乏长寿基因。后来经过小钟不懈的撮合,两位老人逐步靠拢,眼看就要成功了,却不料在两次试探性的亲昵中,发现萧伯不行,有生理障碍。姬姨说,她不愿过早进入无性的生活,两个条件基本相称的老人就这样遗憾地拜拜了。

——渴望长寿的困惑。和姬姨的关系彻夜放下之后,他开始集中精力写书了,不料突发心肌梗死,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出院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身体恢复得很好,原以为他会继续写书,他却说当务之急是战胜衰老,争取长寿,只要获得长寿,写书的日子多着呢!他天天上网查找抵抗衰老、延年益寿方面的资料,几乎把历史上长寿的传说都看遍了,然后得出结论:我们不得不信养生长寿是有秘方妙招的。

这时他在一个长寿网站上,打听到一位给人消灾延寿的费芠大师。,此人原先身居大别山中,现在京郊顺义建立一个豪华的延寿会所,为两千多人消了灾延了寿,不少商界大佬和影视明星都投奔门下,恳求救助。最吸引人的是收费随意,给不给、给多少,完全自愿,决不强求。萧伯在网上报了名,并已经获得批准。小钟陪着萧伯按约定时间去了,从上午等到下午才进入一间神秘密室,大师装神弄鬼,几经折腾,突然从萧伯怀里抓出一条毒蛇。大师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将毒蛇甩出窗外放生,大师说从此互不相扰,平安无事。萧伯消灾了,必定长寿,大师许诺可以再增寿28年。萧伯问如何付费,大师说不必了,如要捐赠,悉听尊便。萧伯由导医小姐带到捐赠处,那里写着起点一万元,萧伯欣喜地捐了一万元后打道回府。

此次的经历让萧伯茅塞顿开,既然寿命是可以人工再增,他当然不会满足于28年,他要继续寻找增寿门路。此后一系列的荒唐事件不断发生:一个号称“天成老年服务中心”教授“拍拍长寿健身操”,上门一次500元。一种不吃、不喝、不动、不吃药的“龟龄功”,差点要了他的性命。最后一种用催眠药制成的“千岁膏”,骗了他六万元,到这个时候才向公安局报案。到了公安局看到一份通报,那些他拜访过的“长寿保健”高人都已逮捕在案。作品对这些骗局的手段之残酷、危害之严重、影响之恶劣,揭露无遗,鞭辟入里,堪称“防骗教科书”。

——最高境界的陪护。萧家条件不错,待遇优厚,这是她的运气,然而她独当一面的担子,又有多大的压力!特别是萧伯的女儿婚姻破裂跳楼自杀,把一个破碎家庭全部丢给一个年轻的陪护员,那又是她多大的不幸。正在小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一个个困难的时候,她自己的感情生活发生了致命的逆转。原来小钟大专毕业时,她同村的一个叫吕一伟的男朋友还正在北京读本科。此人家境贫寒,小钟进入北京打工以后,他的学费全由小钟负担,一直负担到研究生快毕业时,吕一伟出轨了,被小钟在酒店抓个现场。这时,她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几个月了,原来商定等他研究生毕业就结婚生子。这场晴天霹雳使小钟痛不欲生,当即晕倒送进医院,萧伯陪伴床前寸步不离。

六个月后一个男婴落地,原籍却不予落户。使小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萧伯竟然提出我们结婚吧,母子户口都可进入北京。小钟陷入莫名的困惑之中,相处了三年的萧伯竟变得如此难以理解。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局,更为孩子的成长着想,小钟忐忑不安地答应了。在登记结婚的当天晚上,小钟带着自己的早晚用具进入萧伯卧室,却被萧伯赶了出来:你干啥呢,出去!你还是保姆兼陪护。小钟感动得涕泪交加,无限愧疚。我想到哪里去了,萧伯不是占有,是帮助。

萧伯毕竟越来越老了,一系列的灾难接踵而至,耳聋、失明、骨折、偏瘫、痴呆……小钟常常是一手推着童车,一手推着轮椅,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萧伯完全痴呆的前夕,他凭着仅有的一点意识,办理了离婚手续,并立下遗言,他的所有财产归钟笑漾和她的儿子钟承才继承,当即将68万元的存折交到小钟手里。做完这一切后事,萧伯陷入完全痴呆的状态,连小钟都不认识了。可小钟不抛弃不放弃,到处寻医问药,企图恢复萧伯的意识。她默默发誓,我决不让你提前离去,一定让你看到自然生命最后一天的风景。有一次在万寿公园听说,山西吕梁山青阳峰一个小道观的道长能治这种病,她把家里托付朋友帮忙几天,找到那位道长。道长除了免费给了一些辅药外,意味深长地说:主药是女人。“异性之间爱的力量是一种最巨大最原始的力量,只有它能透过厚重的无意识之墙,渗透到那尚在的一点点清醒意识层里”。小钟如法炮制,坚持数月,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挽回了萧伯部分记忆。只是到本书结束时,他还不认识小钟。此时他已是87岁高龄,小钟陪护了14年,她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

这是一部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苦难史,也是陪护员摸爬滚打的辛酸史。天黑得很晚,毕竟会黑,但愿有这样的陪护员陪到天黑!

(封面图片来源:2018时代杯年度人文书店·麦家理想谷;本文编辑:安宁)

作者:唐俊荣

来源:百道网·唐俊荣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