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讲书堂 |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

作者:王希   2018年12月20日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学习·讲书堂】今天要与你分享的书是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树梢上的中国》,这是一本图文兼并的文化散文类书,是一本读过之后会更新你对树木印象的书。你是否留意过我们身边的树?你是否思考过树与人的关系?《树梢上的中国》是著名作家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新作。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

《树梢上的中国(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梁衡 著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你好,欢迎来到“百道学习·讲书堂”,我是商务印书馆的王希。

翻开本书,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首序诗。这首诗精炼地阐述了作者对树与人关系的思考。“在伐木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而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 。”可见,在作者心中,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

(本书作者梁衡)

在序诗后,有一幅中国人文古树图,图中的这些古树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实地调查与取证后才确认的。作者对人文古树筛选的标准极为严格,从纵向看,它必须是历史的里程碑,从横向看它必须是大地的坐标。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二十二棵古树,是经过慎重选拔而入选的。它们分布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北有黑龙江的原始林,南有海南的腰果树,西有天山脚下的不老松,东有沿海的沈公榕。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编辑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棵古树的故事。

你想到过一棵树能改变我们的国史、党史吗?位于江西瑞金的一棵老樟树我想可以获此殊荣,这是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大地如一锅开水,又恰似一团乱麻”,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以瑞金为根据地开展革命活动。当年毛主席就借住在一户农家中。那天,他正在二楼看书,空中隐隐传来飞机的轰鸣。他并不在意,把卷起身,踱步到窗前看了一眼,又回到桌前准备写文章。突然飞机俯冲而下,目标就是毛主席的驻地,一颗炸弹从天而降。幸运的是,这颗炸弹垂直地卡在了老樟树的树缝间而没有爆炸。老樟树用自己的怀抱接住了炸弹,使毛主席化险为夷。因此,说它是一棵改变国史、党史的古树并不夸张。

作者还为我们娓娓道来了“死去活来七里槐”与“华表之木老银杏”身上承载着的悠久的人文史。其中两幅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古树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使我真的触摸到了历史。一幅是千年老槐树身360度展开图。“七里古槐身上的裂缝、枯洞、筋结、伤疤,逶迤起伏,如河川经地”,这是从安史之乱到抗日战争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伤痕,铭刻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与抗争史。另一幅图记录着一棵从春秋战国走来的老银杏所亲历的人文大事,它的每一寸树根,每一圈年轮,都记录过往的桩桩善恶大事,见证了中华民族3000年的文明史。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每次来浮来山,我总要抽一点时间,静静地依偎在这棵老银杏下,仰望它遮天蔽日的枝叶,抚摸着它青筋暴突的树身,或秋叶飘零,斜风细雨,或月上枝头,河汉茫茫,屏气凝神地听老树胸中发出的历史回声。叫你如醉如痴回肠荡气。历史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像一条地下河流,时隐时现。有时丢了,就到书上去找,正史没有,可找野史;有时丢了,就到地下去找,专门有一行叫考古;有时丢了,还可到树上去找。因为连我们人类自己都是从树上走下来的。那古树下,总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事过留痕。”

在本书中,作者还为我们展现了一棵百年震柳。“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这棵柳树是1920年宁夏海源大地震中的幸存树,树身虽然被震波劈成两部分,但仍然顽强地生存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树木不仅是自然史、科学史的承载者,如果用艺术地眼光去观察树木,你会发现原来树木也是艺术史的承载者。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一棵长在铁锅里的百年老槐树。“这是一棵长在铁锅里的槐树,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这满锅的老根,让人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

(书中插图)

和大家聊了那么多棵树后,我想再和大家聊聊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与创作经历。

作者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课本。梁衡先生生于乡土,热爱自然,善于以新闻者的职业敏感捕捉自然界中的事物。2012年他参加全国人大农委的一次会议,问坐在身边的资源司司长:“你这个资源司管什么?”司长回答了一句很专业的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他又问:那树上的文化内容谁来管?”司长盯着他看了一秒说:“知识分子就是爱琢磨问题。反正这个事现在没有人管。”从此,爱琢磨问题的知识分子便不顾年事已高,毅然踏上了寻找古树的历程,他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实地调查与取证,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甚至还因被毒虫叮咬而开刀手术。他写一棵古树,常常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时间。梁先生曾跟我说,为了写“左公柳”,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反复查找史料,实地考察。

在多年的寻访古树的道路上,梁衡先生逐渐形成了创建“人文森林学”的构想。这在本书的《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一文中有详细的阐述。这门新学科在理论上研究森林、树木对人的活动的记录;研究森林、树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人的行为对树木、森林成长的影响。在实践上推动实施“国家人文森林”工程,其中包括普查登记中华人文古树,建立国家人文森林公园,建设 “森林生活示范小区”等。该学科的意义在于:给森林赋予文化上的含义,将树木升格为人的精神伴侣;从文化层面调整人与森林的关系,进一步改善森林的生存状态,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树梢上的中国》中梁衡先生不仅写树,还为树拍照,为树绘画。他用文字、用照片、用绘画、用那颗赤诚之心全方位地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他用双脚丈量着他深爱的热土,用如椽的大笔书写着这份赤子之情。相信,读过这部书的朋友们一定会在那灵动的文字中、在那一幅幅的古树图中感受到这一切。

(本书宣传照)

好了,今天就给你推荐到这里,欢迎继续收听百道学习更多精彩内容。愿好书与世界同在,成就你我精彩人生。

(本文编辑:绘里)

作者:王希

来源: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