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俞晓群:经典与再造

作者:俞晓群   2018年09月19日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俞晓群专栏】我是一个以出版为终生职业的人,选书是我全部工作的龙头,不单是为自己,更是为读者。一般说来,选书有两个方向,一是选取新稿编辑成书,再一是选取旧书重新出版。

读书,首先要阅读经典著作,这已经成为共识。但何为经典呢?已有的定义太多,我很喜欢钱锺书先生的一段话,他说:“所谓经典,一个是可读,一个是可以再读,或者必须能够再读。”这话说得明明白白,不需要再加解说,也勾起我的一些联想。

我是一个以出版为终生职业的人,选书是我全部工作的龙头,不单是为自己,更是为读者。一般说来,选书有两个方向,一是选取新稿编辑成书,再一是选取旧书重新出版。

新稿编辑成书风险很大,能否挣钱还在其次,重要的是一本新稿或新书,它最终成为优秀著作的可能性极低,更不用说最终成为经典著作了。一部经典的诞生,需要多种因素的促成,比如作者所处的时代,先秦能够产生诸子百家,秦代只允许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还何谈产生经典呢?当然也有乱世、衰世或逆境出经典的特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由此可见,一部文明史,其核心正是一部部经典著作产生的历史。

经典的产生,需要时间的检验与积淀。一些书,在某一时段获得好评,但未必能成为经典;一些书,曾经受到冷落或查禁,但最终却千古流传。许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止庵的那段话:“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书,无可非议;什么书好卖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我还喜欢王强的观点,他说:“我不急于读当代的新著,拒绝读一些学人的急就文章,我这样做,是对生命的尊重。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只能读一流的书,只能读经典。”这是思想者的经验总结,我们应该早早地给孩子们灌输这样的观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的阅读戒律,使他们未来的阅读生活,不会盲目,不会跟风,不会浪费生命的美好时光。

关于旧书的再造,书业有两个观念很重要:一是其他商品是越新越值钱,书是越旧越值钱;再一是其他行业的主流是向前看,书业是向后看。向后看什么?当然就是找寻经典,从而再造经典。

找寻与再造经典,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充满了智慧和乐趣。其中有几条原则需要我们遵守:

首先,再造经典要尊重原著,尊重原典。《论语·述而篇第七》写道:“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对于这句话,有人理解为孔子提倡“只说不作”,所以有《论语》那样语录集结的书传世。其实这样的理解不对,孔子是说,对于前人的经典,只能传述不能擅自改动,要相信和喜爱古代的经典。数千年来,擅改经典带来的恶果很多,如汉代以降谶纬著作的出现,曾几何时,造成“有一经必有一纬”的局面,并且谶纬大有替代经书的架势。此后遭到禁绝,现在连谶纬著作完整的版本都找不到了。至于当代,乱解经典的丑闻更多,好在它们大多数即生即灭,不会贻害后人,只是眼下那些盲目的跟读者可怜了。

其次,再造经典要尊重文化,尊重历史。说白了,就是要跳出现时代的藩篱,老老实实地做好收集、抢救、整理、研究、收藏和真实再现的事情。不能大轰大嗡,不能搞运动。像秦始皇搞焚书坑儒,造成文化断层;汉武帝又广开献书之路,导致“书积如丘山”;清代《四库全书》成就巨大,但在篡改、销毁典籍方面,也创下了世界之最,难怪鲁迅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面对如此起起伏伏的传统,真的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否则不知有多少经典还会被扭曲和湮没。

站在出版人的角度,经典的再造,在坚持上述观念、辅以内容约束的基础上,可以有三个方面的追求:

一是不断出版文库版经典图书,这是一个国家走向兴旺发达,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情。比如我们考察所有发达国家的文化标配,那里面一定有一套或几套文库版图书的存在,像英国的“人人文库”,日本的“岩波文库”等等。因此我们也应该不间断地做起来,做经典著作的简装书,做干干净净的文库版,要尊重传统,要请专家选书和注释,要廉价,要准确,志在面向大众的传播与启智。

二是出版各种形式的影印版经典图书,如今随着数字化的进步,人们原以为电子版、网络阅读会替代纸书阅读;没想到时至今日,它们不但达到共存,而且数字化高清技术的进步,还改变了影印的意义,为纸书的再造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比如一些科技类、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已经取消了库存的概念,因为数字化带来的高清技术和即时印刷,每年都在降低成本,在开机数量、印刷质量与人工成本等诸多方面,都向传统印刷发出了挑战。由此带来的出版品类,也在发生着全方位的改变,诸如仿真、复刻、激光版等,都为经典图书的再造,创造出多样化的可能。

三是传统书籍装帧艺术的复苏,也为经典纸质书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是一种向后看的创新,它的触角直接伸向中西书装两界,其中有材料的进步,有手工与现代制作技术的结合,还有文化的交融与互补。这方面的工作,对于经典著作的再造与传播,也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经典的再造,不单是一项商业活动,更是一种文化追求,为此我们应该做更多的思考与努力。


作者:俞晓群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