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多出精品好书是新时代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译林出版社品牌建设实践分享

作者:顾爱彬   2018年08月13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18年8月11日上午,南国书香节“南方出版高峰论坛”在广州市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译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顾爱彬发表了主题为《多出精品好书是新时代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的演讲,分享了译林出版社品牌建设实践的经验。他谈到,出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出版是文化强国的一个基石,图书作为精神食粮,必须强调格调和品格,必须注重传递正能量;多出精品好书,是出版企业自身发展和品牌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的需要;国有出版企业必须时刻坚守三个责任和三个担当: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译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顾爱彬

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译林社总体经济规模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国文艺类图书出版社第一。在全国580多家图书出版单位中居第32位,在地方250多家图书出版单位中位列第12。自2009年转企改制以来,译林社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11%、15%;首末比分别达到390%、219%、301%。

多年来,译林社始终聚焦出版主业,始终把出精品出好书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外国文学、人文社科、基础英语教育、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为主攻方向的出版领域,推出了《经典译林》《牛津英文经典》《人文与社会译丛》《西方政治思想译丛》《法政科学丛书》《城市与生态文明系列》《牛津通识读本》等若干品牌书系,以及一批批畅销常销的单本好书,出版的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也大幅提高。据开卷数据,《 经典译林》系列已占到全国图书市场同类产品的40%。“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分别有十二个和十四个项目入选国家五年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有四个和八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一、行业发展的几点观察

(一)出版界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焦虑,对出版业的未来缺乏信心,失去方向,没有理想,没有长远规划。

(二)业界存在一种倾向,总是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衡量出版业;始终认为做出版赚不了什么钱。

(三)与此同时,出版资源、渠道资源的抢夺,网店价格战、纸张价格的飙升,更是加剧了上述焦虑。

(四)移动阅读,尤其是近两年兴起的知识付费等数字出版形态,模糊了一些出版人的视线,扰乱了人们的判断,误以为纸质出版又到了末日。

二、译林的思考

(一)纸质出版总的体量不会有大的增长,但就单体出版单位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强者越强,优者越优。优质内容资源、市场资源就会向这些强者倾斜。这一趋势已经出现,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世纪文景、新经典、博集天卷、读客、磨铁,等等。

(二)出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做出版,最终目的就是出精品好书,传播优秀文化;出版品牌的基石是一本本经得起读者、市场、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好书,而不是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任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符合出版规律。从经济体量上看,出版是个小产业,但以文化贡献衡量,出版却是个重要的大事业。

(三)出版要有长远规划,出版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有坚定的、正确的出版思想、出版理想、出版梦想和出版方向;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经营思路;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冷静观察并正确判断行业的发展变化,描画企业发展蓝图。

(四)移动阅读、知识付费只是新的出版形态,提供的是新的内容载体,并不会对纸质出版产生颠覆性影响。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出版融合发展,但需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而不是心血来潮、盲目作为,甚至乱作为。

(五)网店价格战、纸质价格上涨,这是出版业发展中遇到的暂时困难;随着业态的调整改革发展,必定会得到解决。

三、译林的实践

(一)始终坚定出版宗旨,坚守出版理想,坚持出版创新;咬定目标不放松;从不“乱折腾”、“瞎折腾”。

(二)突出顶层设计,推进“六大战略”,实现译林发展新目标。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将译林社打造成“出版品牌更响、内容创新能力更强、优质资源聚合能力更突出、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更深广”的国有出版品牌强企。

围绕战略目标,我们将全面推进“六大战略”——内容创新战略、资源聚合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品牌经营战略、渠道细分战略、国际拓展战略,实现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译林社精品生产体系,努力实现译林出版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

专业化,就是抓质量、抓导向、抓精品。将各产品板块做精做透做大,同时做好每一本书的专业化出版。

规模化,就是丰富产品结构,提升品种规模,做大出版体量;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稳步扩大编辑、营销团队的人员规模。

市场化,就是要实现出版持续的内容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

品牌化,就是在出版经营的各环节强化品牌管理,大力塑造译林出版品牌,扩大译林的读者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四)始终坚持“内容第一,质量第一,出好书第一”。

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重大重点项目;一手抓大众出版,抓常销书畅销书。

译林社始终坚持把做好常销书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译林社持续发展的根本。译林社又积极做畅销书,并努力把畅销书做成常销书、长尾书。

2.坚持出版品位、格调、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杜绝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平庸选题。继续严标准高要求,遏制盲目、无效的图书品种扩张,不断提高单品种选题的效率和效益 。

我们始终坚守三个原则: 

坚持不懈地抓好出版导向。绝不因为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书而毁了我们的出版企业。

坚持不懈地把好关、把严关。从来不盲目跟风,从来不无原则迁就市场。坚决抵制“三俗”,绝不出版内容低俗、质量低劣的图书。

坚持不懈地秉承自己的出版理想,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推进出版的传承与创新,坚守住自己的格调和品格。 

3.在巩固现有外国文学、人文社科等优势板块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并结合译林自身发展需求,集聚优势力量,不断创造优势条件,拓展新的优势出版领域,扩大译林出版版图,做大译林出版规模,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我们始终坚信出版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根据行业变化、市场变化、读者阅读趣味变化,我们不断拓展产品板块、产品线。经过多年的努力,译林出版社目前已经形成涵盖外国文学、华语原创文学、人文社科、基础英语教育、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等领域的立体出版格局。

2017年初,译林社成立原创文学出版中心。这既是对中宣部鼓励出版社多出原创精品力作这一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译林社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下大力气做开做响原创文学出版板块,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原创文学打造成译林社又一个品牌出版板块。凭借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良好的读者口碑和出色的服务,已成功获得了国内一批顶级作家的出版资源,吉狄马加、李敬泽、方方、迟子建、余华、格非、毕飞宇、刘醒龙、刘亮程、叶兆言、徐则臣、葛亮、梁鸿、阿乙、李修文、祁智等等。

4.提高选题策划有效率。译林社已取消一般性的选题论证会。积极引导并推动编辑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之间互动式的选题策划。着力培养年轻编辑良好的书感和市场感,提升编辑的市场观察力、选题内容判断力以及有效选题的策划力。这几年来成效明显,基本杜绝了无效书和平庸书,库存周转率大幅提升。译林社近年来回款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退货率保持在5.3%左右,库存周转率3.3次/年。

5.始终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把出精品好书放在首位。进一步强化社会效益考核。通过考核,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图书产品质量和有效率,打造更多精品好书。用好书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译林社从来不对编辑个人进行利润等纯经济指标的考核。我们认为,直接对编辑进行纯经济指标考核,容易引发出版导向问题,会导致编辑为了完成个人业绩,在选题策划、编辑出版等环节产生严重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企业的整体出版战略就无从谈起,无法凝心聚力,整体的出版品牌也无法塑造。译林社通过团队作战,制定整体的出版战略,打造精品图书,以此塑造整体的出版品牌形象。社会效益比重占考核的50%,涉及出版导向、出版质量、社会影响力,以及出版品牌建设等方面,其中,对部门进行出版品牌建设的考核,可能是我们的一个独创之举。

出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出版是文化强国的一个基石,图书作为精神食粮,必须强调格调和品格,必须注重传递正能量。作为国有出版企业,我们必须时刻坚守三个责任和三个担当: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作为国有出版企业,我们必须把多出精品好书作为我们的天职。多出精品好书,是出版企业自身发展和品牌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的需要。

(本文编辑:阿树)

作者:顾爱彬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