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舒晋瑜谈《深度对话茅奖作家》——这些原生态的对话,是作家从“神坛”真正走进读者心灵的过程

作者:吴雪(采)   2018年06月06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是《中华读书报》的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三十一位茅奖获得者的访谈录,从1999年开始,这些访谈持续了近二十年。但本书并非二十年访谈的简单结集,正如舒晋瑜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对于读者来说,他们会从这些原生态的生动对话中,了解作家的人生情趣和创作心态,是作家从高高在上的‘神坛’真正走进读者心灵的过程;对于学界来说,则是一份珍贵的作家心迹,对于作家研究应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舒晋瑜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是《中华读书报》的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三十一位茅奖获得者的访谈录。从对首届茅奖获得者之一的李国文的访谈,到对第九届茅奖获得者格非、王蒙、金宇澄、李佩甫、苏童等作家,包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茅奖作家莫言的访谈均收录书中。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历届茅奖评委的访谈。

谈起这本书的价值,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白烨认为:“说它是当下文学的活动‘窗口’,是极为恰当的,说它是长篇崛起的一份‘档案’,也是完全名副其实的”。海南省作协原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则说这本书:“不是创作,但揭破了创作的源代码;不算理论,但暗设了理论的新路标。这本书积水为渊,琳琅满目,为文学近观和远望,不失为又一场可贵的思想风暴扑面而来。”

而谈起舒晋瑜的采访特点,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评价道:“好的记者不一定非要有善辩的口才或过人的智慧,但一定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体贴之情。正因为此,舒晋瑜的提问亲切平和又直抵要核,总能不知不觉地激发你谈话的兴致。”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则说:“晋瑜是最好的访谈记者之一,面对她认真执着的敬业精神,面对她体贴、真诚和细致的访问,大概每一个受访者都会和盘托出。”

在《深度对话茅奖作家》面世之际,百道网联系到了舒晋瑜,这次她的身份从采访者变成了受访者。在这次采访中,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本书诞生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十几年不断跟踪采访的过程中,令她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1996年,摄于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现场

百道网:您的这一系列访谈是从何时开始的?如何从最初的一两篇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涵盖众多作家和评委的系列,又最终结集成了本书?

舒晋瑜:1999年我入职《中华读书报》,当时“时代文学”和“网络时代”专刊都有对话栏目,前者是采访一线的实力派作家,后者是采访当时刚刚兴起的网络作家,很幸运,十之八九都是交给我完成。十几年一直凭着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阅读、采访、写作,从来没想着出版。

出版访谈录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的访谈文章不断被收入作家的文集、研究集或评论集,有的会打招呼送样书,有的甚至连我的名字都隐去了;二是有朋友常找我索要某位作家的访谈资料。我想这至少说明,访谈文章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与其零星散落在各种场域,不如集中起来。这样就有了第一本书。2014年,我才出版第一部作品《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作家出版社)。应该说,也是厚积薄发之作。

作品出版后有一些影响,但我总觉得不满足:采访了那么多作家,为什么要将这些人纳入到书中,我的标准是什么?

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我发现收入《说吧,从头说起》的16位作家中,有12位获得茅奖,其中4位是新晋第九届茅奖得主。我想,茅盾文学奖这一中国文坛的最高奖项,不就是一个最好的标杆吗?这才有了后来的集中行动,一是采访从未接触过的茅奖作家,二是跟踪并重新梳理既有的文章,补充采访茅奖作家新的创作动态。

2016年书稿基本完成,又加入历届评委访谈,这根主线串起了第一届到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也有揭秘史料的意思。

百道网:在这些访谈中,您一般会侧重于关注哪些方面?为什么?

舒晋瑜:既冠之以“茅奖”,就使得访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必须围绕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采访,包括茅盾文学奖作品是如何诞生的,获奖前后的情况,所有采访对象,都绕不开回忆获奖作品的共同话题。

以此为基点,散发到作家的文学人生。我希望通过访谈,能展示作家的成长道路和创作历程。所以采访中会关注他(她)是怎样走上创作道路的,又是如何成为名作家的,为什么会成为“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创作中有何甘苦等等。具体的采访并非只这几个问题的浅答,多数是结合了作家的生活环境以及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既有针对性,也有普遍性的意义。

百道网:关于这本书,很多的作家、评论家都给出了高度评价。从您自身来说,您希望这本书能带给读者、学界哪些东西?

舒晋瑜:《深度对话茅奖作家》出版后,很多朋友给予较高的评价,他们发现了我从未曾深想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很感恩。立此存照,不是二十年访谈的简单结集,而是跟踪采访、精心梳理的心血之作。从1999年开始,二十年间对于这些作家的采访,少则一两次,多则五六次,作家的创作脉络,清晰可见。对于读者来说,他们会从这些原生态的生动对话中,了解作家的人生情趣和创作心态,是作家从高高在上的“神坛”真正走进读者心灵的过程;对于学界来说,则是一份珍贵的作家心迹,对于作家研究应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百道网:在与如此众多的茅奖作家及评委的对话中,您自己有哪些收获?

舒晋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非常享受和作家们对话的过程,不止是文学知识的丰富,而且还有关乎人生、关乎社会的深入思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一次阅读和采写,都是投入的;每一次访谈结束,都有一种幸福感。如果说充分的阅读准备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的幸福享受,深入的对话交流,则是潜入海底的神秘世界,时时会遇见惊喜。总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是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2018年5月,摄于北京,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上采访刘醒龙

百道网:可否分享一些访谈过程中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舒晋瑜: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采访就遇到了困难。我认识李国文先生近二十年,他始终没接受过任何媒体的任何采访。通过这一次,我才知道,他不谈自己的原因,是“偶尔在文章中像祥林嫂似地唠叨几句‘没想到春天也有狼’之类的话,为人诟病,遂尽量少谈自己。”但是为了支持我完成这部书,他也表示“责无旁贷”,并拿三条原因说服自己:一,得过奖,属于在劫难逃;二,得的还是首届奖,更是难以推脱;三是最重要的,同届获奖的其他五位同仁,死的死,亡的亡。

我能找得到的当事人,确实只有李国文先生。于是,他破例接受我的采访,还高度评价《深度对话茅奖作家》,认为“这部研究茅奖的专著,等于打开当代中国文学之门,使我们得以登堂入室,品评赏鉴,起到尝鼎一脔、窥斑知豹的作用,值得期待。” 

虽然这部访谈录多数是我的采访记录和整理,但确切地说,《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是由作家们和我共同完成的,是他们卓越的见识、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表述,撑起了这部作品的厚重。我深深感谢每一位作家,尤其是年近九旬的宗璞,她身体不好,住得也远,往返要近三个小时。去了有时候只能谈半个小时,她就因头昏不能继续,我三次拜访才完成对话;远在成都的王火先生,以92岁高龄接受我的多次电话采访;天津的余小惠,骨折后正在养伤,依然耐心地两次修订我的文章;北京作家凌力是在住院期间完成这次采访的,有时候每天只能回答一小段,完成这篇对话何其艰难!

选择采访哪一位评委谈一届茅奖整体状况,也颇费思量。我希望有担当、有责任、仗义直言敢讲真话的评论家站出来说话,因为除了那届获奖作品,每位评论家要选出十部他认为最有生命力的茅奖作品。他们的选择,能见出评论家的胸怀和见识,也是又一次面对人情和作品的重新考量。我想,这九位评委选出的十部作品,定是优中选优的经典之作,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又一次筛选。感谢他们的严谨和勇气,谢永旺先生担任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接受这次采访非常慎重,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而第二届的评委顾骧、第四届的评委雷达,已先后离世。

我记得雷达先生在2018年2月有7日收到这部作品之后,郑重地给我发了一条微信:”书非常有价值,发行量会很大,创作者和研究者必备。总之非常成功,是多年辛勤阅读采访结出的硕果。《中华读书报》这个平台对你一生都很重要,不离不弃几十年修成正果。从现在起,能得到你的采访就不容易了。“3月31日,雷达先生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对我的鼓励,我会永远记得。

现在翻看这本书,每一次的采访历历在目,甚至二十年前第一次见某位作家的情景,也恍若昨日。为了补充采访,我去广东辗转找到刘斯奋;在春寒料峭的冷风里站了两个小时等候一位参加两会的作家;在春夜的杭州寻访王旭烽的住所……所有这些,都是难忘的经历。

我最喜欢的是和毕飞宇的对话,采访那天恰逢他的《小说课》首发。毕飞宇是一个非常好的谈话对象,我们的对话有一点适度的紧张,环环相扣,一问紧追一问,他答得也生动精彩,既紧扣《小说课》的特点,也暗含小说写作的奥秘。稍作整理就是一篇逻辑严密的文章。特别遗憾的是,这篇最新的对话大概由于疏忽未能收入,难怪邵燕祥先生看了“不过瘾”,因为他认为毕飞宇和苏童都是妙语如珠,从小具备敏感和悟性,新见层出。(见《“茅盾长篇小说奖”获奖作家自画像》邵燕祥先生发表于5月24《北京晚报》)。只期待修订版时改正了。

(封面图片来源:“新时代杯”2017时代出版·中国书店致敬活动·钟书阁扬州店,本文编辑:June)

作者:吴雪(采)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