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吴宇江——建筑编辑出版30年

作者:吴宇江   2017年09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吴宇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审

本人1965年出生于福建, 1988年毕业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风景园林系),同年分配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99年挂职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人民政府任科技副县长,现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首席策划、编审,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廊桥研究会申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营造文化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候选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候选人)。

本人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近30年,共编辑出版了400多部图书,其中《东南园墅》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生态建筑学》2011年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地下建筑学》2013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

一、受益终生的编辑岗位入门培训

本人在大学学的是风景园林专业,这个专业是跨学科的,既要学习理工科专业知识,又要学习人文艺术科学,比如美术、艺术史等。1988年我从学校毕业就来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88年9月~11月,我有幸参加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科技编辑岗位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终生。印象最深的是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讲授的逻辑学,中国铁道出版社老编审传授如何开发选题、组织书稿,国家版权局沈仁干先生讲解版权知识等。总之,这3个月的业务培训使自己从一个对编辑出版毫无概念的新手转化为一名对编辑出版越来越有兴趣的同仁,这是我一生最值得记忆和引以自豪的事。

到建工出版社工作,我有幸被安排到第一编辑室。当时的第一编辑室主任是王伯扬先生,他把我介绍给了程里尧编审,说程先生是专做风景园林板块的。程里尧先生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在城建部城市规划设计院、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国家经委城市规划局、国家建委设计局、物资部储运局、物资部五七班干校、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等一线单位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设计组副组长、高级工程师等。1978年调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任编审。程里尧先生一生丰富的经历,使他既有深厚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素养,同时更有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为他后来的编辑生涯增光添彩。那年程先生 56岁,我有幸与程先生共事达6年之久,直至1994年7月程先生退休。程里尧编审给我编辑生涯最深印象就是他让我用铅笔改了2年的书稿,那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机会用红笔加工与修改稿子。大家都知道,铅笔改稿是无效的,而程先生就是用这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来严格要求我、教育我、培养我,并把我引导到编辑的职业生涯中来,让我终生受益匪浅。

二、编辑出版实践作为继续教育的最佳途径

近30年来,本人编辑出版的图书有400余种,特别是近10多年来,本人以首席策划编辑的目标来严格要求自己,年策划选题30~40种,年发稿500余万字,年完成出书码洋500多万元,年创收利润100多万元,每年年度职称考核均为社优秀。

本人完成的代表性图书有:《东南园墅》(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生态建筑学》(2009年,社优秀图书一等奖,2011年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地下建筑学》(2013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部级奖二等奖);《居住区环境设计》(1998年获建设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获第十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夏热冬冷地区(浙江)建筑节能设计简明手册》(获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第二版,累计印数达十多万册 );《武汉百年规划图记》(2009年,理论利润40余万元);《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2009年,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城市规划导论》(2002年,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印数逾万册);《中国园林美学》(第二版,2005年,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印数逾万册)。    

此外,本人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城乡规划C模式系列丛书(5卷本)、现代建筑名作访评系列(8卷本)、古代建筑名作解读系列(10卷本)、建筑文化系列丛书(8卷本)、只是为了善系列(3卷本)、观赏植物百科系列(6卷本)等。

三、终身学习(自学)是自己作为继续教育的最好方法

本人在大学期间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工作30年来也一直坚持自学。本人每年自费订阅《光明日报》、《中国建设报》、《新闻出版广电报》、《建筑学报》、《城市规划》、《中国园林》、《中国编辑》等报刊杂志,并且每年都还购买1万多元的专业书籍,这使得自己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获得了最重要的专业会议信息、图书出版信息等,并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本人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一级学科的专业领域也多有学术建树,这为赢得未来书稿选题的开发与结交潜在的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伏笔。

近30年来,自己在工作之余,主编、编著和著译的主要代表性著作有:《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合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阳朔风景巡礼》(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钱学森论山水城市》(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 );《莫伯治大师建筑创作实践与理念》(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 );《建筑书评与建筑文化随笔》(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等。

其次,本人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与书评有:《六朝精神与六朝园林艺术》(《中国园林》,1995年第11期);《先秦园林——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建筑与文化论集(第八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走向人类新纪元的建筑文化学》(《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厘清城市设计概念,把握城市设计发展趋势——介绍《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一书》(《南方建筑》,2008年5月);《浅谈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建设报》,2009年2月);《创造整体有序、协调共生、循环再生的人类栖境——<生态建筑学>介绍》(《中国建设报》,2009年11月);《建筑文化的八大理念——读<建筑文化感悟与图说>一书心得》(《中国建设报》,2009年4月);《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植根于岭南大地的建筑创作与创新思维——写在莫伯治大师诞辰100周年之际》(《全国第14届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10月)。

再次,本人获奖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内聚性与西方古典园林的外拓性》(《中国园林》,1989年第5期, 1992年获建设部直属机关第二届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山水城市”概念探析》(《中国园林》,2010年第2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奖);《构建天津滨海经济特区的设想》(2006年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二等奖);《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编辑大家》(2012年获韬奋基金会首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优秀奖);《做新时代最好的编辑》(2013年获韬奋基金会第2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优秀奖);《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国际出版人才大家》(2016年获韬奋基金会第5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优秀奖)等 。

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

当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出版单位每年编辑出版人员的继续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如按每节课时4小时计,这就相当于18节课时。从目前出版社的继续教育现状来看,这72课时的继续教育问题很大。这主要体现为:搞形式主义,走过场,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培训专家则频繁出现在各类培训活动中,某些专家“场场飞”的状况也普遍存在;培训内容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时有发生;培训方式大多重理论、轻技能,重讲授,轻反馈等。针对以上继续教育培训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是定期召开出版单位内部学习交流会,同事之间互相分享编辑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建议出版单位每年、每半年或每季度召开一次内部学习交流会。可以事先选定好会议主题,并安排好会议主旨发言人。一般来说,一上午或一下午可安排4-5人做主旨发言,每人演讲15-20分钟,每位演讲者讲完后还都有10-15分钟的互动对话,总时长控制在2-2.5小时。因为是出版社内部的学习交流会,所以不会有太大压力,氛围也比较轻松,大家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是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特别是出版单位一线的资深编辑)举办专题讲座,促使编辑在实践中学,学以致用。行业内专家学者包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编辑学会、韬奋基金会等的领导;“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韬奋出版奖”获得者;高校与出版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国内外知名出版商、出版单位一线资深编辑等。按照国际学术交流惯例,每位演讲嘉宾只讲40分钟左右,演讲结束后还将有10分钟的提问与对话。这提问与对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让演讲者有所敬畏、有所畏惧,不得信口开河;另一方面,双方还可以产生互动,观众踊跃提出问题,让演讲者认真分析并解决问题,嘉宾演讲后让大家再做测评等,这样的专题讲座才会真正取得的实质性的成效。每次的专题讲座,一上午或一下午最多只安排2位专家演讲。此外,为营造演讲氛围,主办方还必须事先精心做好准备,诸如演讲题目、专家介绍、时间地点等,并运用新媒体广而告之,让全社会、出版同行都慕名而来,兴致而去。

三是积极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订货会、全国新华书店图书馆馆配会、中国编辑学会年会、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等。国际图书博览会是出版界规模最隆重的盛会,是一道最美丽的精神食粮,它将带给大家的是繁荣的国际出版气息、丰富而独特的国际出版视野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精品力作展示。编辑参加全国图书订货会、全国新华书店图书馆馆配会等,可以让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国内出版同行的最新出版物及其出版动态等,以便出版单位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年度出版计划和更加长远的整体出版规划。中国编辑学会年会、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等往往云集了国内外出版界的风云人物和出版一线资深编辑等,他们的讲座,既有深入剖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有如何坚持文化自信、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树立工匠精神、培育编辑大家等的新思维新标准新内涵。

四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双向人才培养。一方面让高校教师走进出版单位,成为编辑岗位培训主讲教师,将其理论知识传授给编辑,使编辑在实践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也让出版社编辑走进高校,将自身编辑工作经验传授给在校生,并与高校教师开展互动交流。这种双向互动的培养方式对于出版社和高校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创新合作,它们必将互利互惠、相得益彰。

五、结语

人才是出版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出版业需要大批高水平、复合型出版人才。编辑工作既要有严谨、细致、认真的作风与态度,同时又要有宽广的学识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回顾自己近30年的编辑出版生涯,特别是近10多年来自己所取得的一点骄人业绩,虽然令人欣慰,然而,面对激烈竞争的未来,本人仍就任重道远。在此,笔者也希翼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争取在“十三五”期间编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作者:吴宇江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