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祝元志——智能时代编辑之核心素养提升

作者:祝元志   2017年09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祝元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副编审、高级编辑

摘要: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正澎拜而来,今天的编辑出版从业者应具备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胜任这个融合的时代?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擅用科技,健康生活,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为编辑职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编辑核心素养;职业教育;编辑能力培养

    

铅与火的时代,教科书可以延用几百年;光与电的时代,知识可以“保鲜”几十年;网与智的时代,信息即时生成。人工智能取代重复性劳动或成必然,学习与创造是我们必须强化的通用专业技能。学习什么?学习互联网和智能技术以及所服务领域或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如何学习?在出版行业组织引导下,社会化、自主化、数字化终身学习。编辑的学习可以是学历提升和课堂教学,而更为常态的是实践、总结及研究,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编辑的成长固然需要接受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而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及社群有选择地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出版及其数字化与运营等技能;不仅需要从出版业和出版单位发展的角度看待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还需要从个人全面发展的视角来推进终身学习,提升编辑在21世纪的创新能力、责任情怀、职业发展等核心素养。

一、学习与创新——编辑需要激活研究基因   

几千年的出版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编辑出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研究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杂家”比“专家”要求更高。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之所以一直保持领先的综合实力,奥秘在于人才、在于学习、在于研究,教科书编辑既是编审者也是研发者。人教社招聘人才,除了学历、职称、技能外,还特别看重:善不善于研究,会不会写作,能不能出成果。坚持做学习型企业、研究型企业,人教社成功了。做学习型编辑、研究型编辑,个人也能成功。

尽管有关于一些知名IT企业技术人员超过35岁就将被“清退”的报道,我们也大可从容些、淡定些,因为技术可以迭代甚至颠覆,而文化确需要积淀、需要传承,在此基础之上创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人才很吃香,如今与智能相关的人才很抢手,这都是阶段性的,像编辑出版这样以内容和创意(IP)为核心资源的知识服务业比IT业可能更具有长久的综合优势。人教社开展数字出版业务,高度重视人才的复合性,希望所有的人才都有教育行业背景并且懂出版、通网络、会营销、善管理,发现用这个标准几乎招募不到人才,现在坚持的标准是一专多能、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好,团队总体复合度高,采取的办法是企业提供立体化学习平台,激励个人通过自学、互学、轮岗、课题研习、项目实训等实现快速成长。其实,每位出版人都自带研究基因,以前主要研究如何找作者、改稿子,现在需要同时研究如何提升自我以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发展。

(一)学会写作

 数字出版时代,我们的写作已经不只是写选题计划、审读意见或与作者通信而已,讲解演示项目不得做个幻灯片?项目小组招人不得写一份绚酷的H5广告?且不论,评职称、参加征文比赛需要写作,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如果没有干货、没有文采,怎好意思拿出来晒,又能指望有多少阅读量?自媒体时代写作成了大众技能,但写出好文章还是有一些套路的。以本人运营《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公众号为例,初期自己的原创文章很少,大多是发布期刊文章,但每期推送文章的导读和附加的引导性标题都是编辑自己写的。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内容简练有效、语言亲和有趣,具体做法是围绕一两个核心词想一句得体且打动人心的话,并且以对比、冲突、悬念等情景呈现,作为标题;从正文中摘录或提炼一到三个“金句”将文章卖点聚焦到导语里。每个编辑各准备三个版本,讨论出来一个初稿,发送阅览文件到群里采集“粉丝”意见,改进后正式推送。当然,写作功力不是一天练成的,平时需要积累素材,需要对优质文章解构分析,需要养成写作习惯,比如坚持认真对待每次工作总结的撰写,坚持写微博、写日记、作微信评论。勤于写作,还会倒逼自己勤思考、多总结。我个人的体会:好文章思想至上,实用为本,文风为形。把短文章写长很难,把长文章写短更难。写好一篇文章,花费80%的精力用于思考选题、题目、角度、框架、案例,20%的时间落笔成稿,都是正常的、适当的。

(二)学会学习

不要以为走出校门就不需要学习了,进入职场更需要学习。

一要学会碎片化学习。出版社安排编辑脱产学习的机会并不多,需要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人教社每年都将24学时面授分12期讲座完成,余下的48学时远程培训也早早给编辑开通权限,就是让编辑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人教社有位“地铁上的冠军”,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参加韬奋杯编校大赛连获一等奖,而其间她正参与全国统编教材的项目,工作已经很紧张了,哪来时间准备?答案就在地铁上、在手机里,她把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充分利用上了。

二要学习选择性学习。很多人考出版资格几次都通不过,什么原因,我发现很多人缺乏定力和技巧,临近考试了教材一遍还没看完,而且每次打开书本都是从第一页开始。本人当年怎么备考的呢?先研究考试大纲,看看哪些是必考知识点、哪些是重点;接着浏览一遍教材,再找来近三年的考试真题自己测验答题,针对丢分的部分仔细研读教材;有详有略通读教材一两遍,以思维导图整理出备考读书笔记,做到心中有数。  

三要学会数字化学习。远程继续教育、社群学习、移动学习已经成了新时代的学习“套装”。记得,2016年我参加首次数字编辑资格考试前购买了网编学院的在线题库训练,后来证明还是很有帮助的。每天上下班路上,我也会戴上耳机听听手机微课或喜马拉雅电台,此外,我还建立或加入了一些关于出版、教育、数字技术、新媒体运营的微信群或QQ群,也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下载了很多APP。信息时代,提高检索能力也很重要。现在上几大搜索网站,海量无效数据会让你崩溃。我们需要加入并参加豆瓣、知乎等兴趣小组,经常“勾搭”具体领域的“牛人”,有问题第一时间找高人指路。Xmind思维导图、百度云盘、有道云笔记、知网数据库等利器,当然是会得越多越好。

(三)学会工作 

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永远忙不完。这些大都是方法或效率问题。人教社对实习生都实行导师制,但师傅领进门后修行靠个人。要做好工作应该学会如下几点。

一是目标管理。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但无论立什么志,目标一定要明确和细化,要制定计划并采取措施,不然理想大多成幻想。我自己现在也参加梦想100天等社群活动,坚持每天自我评分并提交当日总结和明日计划。

二是时间管理。首先是把必要的睡眠时间留出来,将待办工作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优先级排序,对于最紧急最重要的工作进行分解并倒排进度最先推进,工作时使用“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然后休息5分钟,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还可以采用GTD(“把事情做完”)方法。GTD的核心理念在于清空大脑,然后一步步按照设定的路线去努力执行,步骤是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时间管理可以辅以纸质日记本,也可以利用一些APP。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高价值、高积累的工作上投入20%的时间,会给你带来80%的成果回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可能利用有关APP记录自己一周或一个月的状态,分析自己的生理节律,高潮期攻坚克难,低谷期给自己松绑。此外,培养助手和对外借力也很重要。一段时间,我们有一个公众号就是交给实习生运营的。再如,对于质量欠佳的稿子,我会写修改建议让作者先自行完善。

三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数据库及人脉数据库,并有效管理和运维。编辑要建立并不断升级自己的“武器库”,对作者库和作品库中的存量资源进行整理和开发,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扫除“不知道”特别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区,扩充资源,优化结构。

二、兴趣与情感——自信与乐趣源自使命和情怀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该是多么幸福。然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距离。我们喜欢的未必是自己擅长的,我们擅长的未必总有机会。该如何选择和把握呢?

(一)发现兴趣

到底对什么真正感兴趣,你的心骗不了自己,数据也不会说谎。举例来说,某编辑曾在一家出版社做图书编辑,主要做资助类的专著出版,但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自己开发的非资助的大家作品更多一些,还有他在数字出版的培训、考证、参会、研究,以及运营公众号所花的时间和金钱也很多。针对这些,情况他对一年来,出版大家作品、出版资助图书、研习数字出版的时间投入、金钱投入及回报进行优势清单列表分析,发现自己的最大的兴趣是研究数字出版和出版高水平书刊。他希望获得更大空间,最后到了另一家出版社做全媒体编辑。

(二)积极正向  

生活中不是每天都有阳光,但是我们每天都应该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今天的社会焦虑、职业焦虑很多都缘于快节奏。人机大战,机器人AlphaGo屡战屡胜,而记者和中介一度被列入未来十大失业名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都有很多人躁动不安。无论这些会不会变成现实,适度保持一点危机意识,倒是积极正向的。与其焦虑不如行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分批开展数字出版培训了,丢掉铅字、仍掉胶片、摆脱纸稿,这些都是必然,把简单重复劳动交给机器人干得又快又好。比如,黑马软件校对文稿已经很厉害了,能不让它上岗吗,编辑要做的就是指挥机器并检查机器工作的质量。

(三)爱岗敬业       

计划经济时代,干什么不由自己选,你只管好好干。市场经济时代,干什么你自己选,干不好得走。其实,编辑的一亩三分地可开垦的潜力大着呢。数字化、智能化,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就看怎么做。对于毕业生来说,互联网上的选择余地很大,但做决定也很纠结。不妨在比较正规的微课平台或指导职业规划的APP上,找一个靠谱的老师做一对一的指导,这样择业更有针对性。对于已经从业多年的编辑,建议不要轻易改行,而是首先考虑在自己部门内部能否找到能发挥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工作,如不行,再考虑公司内部有无机会,行业内有无机会。新媒体从业者很多在民营文化公司工作,跳槽几乎不可避免,因为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是很长,可以先安心在小公司练手,再去大公司。兴趣没有对错,态度却有好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确实很消极,但把自己的钟敲好也算守住了职业底线。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企业和团队也必须与时俱进,要描绘蓝图、讲述未来,要打造更多的令人仰慕的“大神”和“牛人”,要建立更优的股权式项目运作机制。我们选择编辑这个职业都怀有文化传承的神圣感,为天地立心的责任感。我们的出版企业能否像海尔集团那样,打破制式,组建小而精、小而强的创客团队,让编辑飞得更高,业有所乐,业有大成,心有所依。也许,企业和个人都应为此努力。  

三、自主与适应——练就真本事自有好舞台  

《孙子兵法》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我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世界很大,圈子很小,做精做专大概是唯一的出路。

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编辑应该强化策划与编审的基本功这个主体,插上出版技术应用和具体专业研究的双翼,托起职业成长。出版是编辑的专业,还是具体学科是专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们。我认为,二者合一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合一,我认为出版是编辑的专业,具体学科是伴生专业。一位生活报的编辑,一段时间后在科技社做书,再过几年改做新媒体,这样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只有有效和高效学习才能适应职业变化。参加行业要求的规定学时的培训,是做一个合格编辑的成长基石;接受企业有针对性和实战性的拓展训练,是编辑成长的基本土壤和养分;自主而有选择性的开展数字化学习,是自我造血、强筋健骨、振翅翱翔的根本动力。

单打独斗的年代,追求全才,需要努力补齐短板;智能协同时代,需要的是个人发挥长板优势,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因此,做职业规划要审视自我,扬长避短。对自我的认识,通常可以使用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评估法。科学的职业规划应该是“能够做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例如,刚入行不久的新媒体编辑,“小编”—运营主管—项目总监,可以定为她未来三年的职业目标。比如,偏向编辑业务的,编辑—副编审—编审,可以作为他未来十年的职业目标。有的人适合走技术型路线,有的适合走管理型路线,还有的习惯维持现状,也有少数的一直走跳跃型路线。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这是编辑作为文化人应该修炼的心境。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越来越透明和公平,只要你是料、有料,平台就会将你聚焦和放大。简单劳动机器就给干了,情感、智慧、创造却是不可取代的,研发智能技术、优化智能应用,这个空间将是无限的。编辑需要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从单一专业型转变为复合专业型,从纸媒编校工匠向专业领域智能出版与运营专家转型。人才作为21世纪最贵的资源,已经基本市场化,编辑的身价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其竞争力,你有多强就能飞多高。

编辑不光要有真本事,还得有个好身体、保持好心态,要学会生活、学会理财。当你很忙,请你停下脚步认真休息;当你清晨恋床,请早起锻炼或“加班”;当你银行卡余额不足,请检查你的大脑银行是否已经欠费。我们要适应社会,也要适应自我,要学习前人,更要超越前人,要寻找舞台,更要创造舞台。

参考文献:

[1]陈少华.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版传媒的变革与融合[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祝元志. 出版变革与出版人的责任担当[R]. http://www.chuban.cc/special/26247/26249/201510/t20151025_170607.html[2015-10-25].

[3]祝元志,段红梅.出版人:跌宕中坚守文化价值.出版参考,2015(16):12-14.


作者:祝元志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