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刘沛怡,赵仁铃—基于行业转型,构建多元融合的出版硕士培养模式

作者:刘沛怡 赵仁铃   2017年09月26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刘沛怡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16级硕士生

赵仁铃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科长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对出版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致力于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阐述出版人才新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出版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出构建多元融合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多元融合;行业转型;培养模式;出版硕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版业正由传统单一的纸媒出版向以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出版转型和变革[1]。如今,出版人员的工作范围大大扩展,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面对人才问题的制约,出版业急需高等学校发挥作用,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自设立以来,一直以行业实践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需要的出版专门人才,以弥补实践型人才的缺口。但作为我国高等专业教育中的一项新事物,该专业学位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其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出版转型期的人才新需求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出版业的发展和盈利模式,例如,电商改变了图书的销售渠道,数字出版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版人才的培养,理应同迅速发展的技术、产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联系起来。对于转型升级中的出版业来说,以下几类人才是产业发展最需要的:

1.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端管理人才。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产业经营问题越来越受到出版业的重视。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应具备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能够把稳行业发展方向,善于管理创新,在打造品牌、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方面发挥指导性作用。[2]

2.有创意、会策划的内容管理人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出版业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内容管理人才应坚持以“内容为王”,充分开发利用优质的内容资源,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以用户需求和心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策划并生产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出版内容。

3.了解国内外出版行业的版权贸易人才。出版业对版权人才的要求是双向的,对内要满足我国图书市场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对外要满足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版权贸易人才应熟练掌握外语和法律知识,积极推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引进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具有网络知识背景的技术支撑人才。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电子技术、VR/AR技术等高新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出版逐渐融合并超越传统出版,发展出手机出版、自助出版、云出版等新型出版业态。技术支撑人才应熟悉数字出版流程,在产品形态设计、内容生产、管理运营、传播等不同方面给予技术支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支撑我们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3]。

5.熟悉市场动态的全面营销人才。市场化、资本化的运作,使得出版物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版物营销,涉及市场调研、选题、受众分析、发行等多个方面,需要出版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营销文案撰写能力,熟悉市场的运作和用户的需求,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等素质。

二、出版硕士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出版业的变革与转型,给出版硕士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照行业需求,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出版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生源结构不够多元

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需要多种学科知识背景人才的加入,而科班出生的从业者缺少其它学科作为支撑,是编辑出版教育中很重要的问题。

据了解,随着社会对出版硕士认同度的提高,不少编辑出版专业的应届生选择继续深造,因此,科班毕业生逐渐成为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报考主力军。以南京大学近五年出版硕士的招生情况为例,科班出身的学生比重越来越大,而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理工类等行业紧缺的专业人才反倒有减无增,学科交叉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课程设置不够开放

根据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要求,高校出版硕士的课程设置共分为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实习实践四大类。公共课包括政治和外语;必修课包括出版学概论、出版物编辑与制作、出版物营销、数字出版及技术、出版企业经营与管理、出版法规等核心课程;选修课则设有报刊出版、图书出版、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出版工艺、出版经营与管理等方向,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科特色开设选修课程。[4]

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是教指委规定的教学任务,而选修课则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设置权。目前各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如期刊编辑、网络出版物编辑、出版应用写作等,大多仍局限在专业领域内,而诸如影视、网络、动漫等媒介相关课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及软件编程等计算机类课程则涉及不多,媒介融合下“大出版”、“数字化”的理念和趋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凸显。

(三)实践教学不够丰富

实践训练是出版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按照教指委要求,学生需要深入出版单位,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实习。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大多脱胎于文、史等人文学科院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高校逐渐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开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少学校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并聘请业界专家担任行业导师,但由于缺乏配套的考核体系以及系统的规划设置,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目前的实践基地以出版社、杂志社等单位为主,数字出版方向的实践基地仍有待建立和加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毕业实习,课程实习、阶段实习也较为缺乏,对于网页制作、图文编辑与排版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较少能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多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也推进了出版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转型升级、多元融合,已成为当前出版业的主基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教育转型也应以“多元融合”为基点,促进多学科的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中外文化与教育的融合。

(一)广纳贤才,注重生源的丰富多样

出版硕士教育以应用型学科为支撑,而应用型学科绝大多数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和作为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5]。因此,出版硕士的招生也应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注重生源的多样性和综合素质,优化招生结构,提高招生质量。

例如,面向重点院校,加强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宣传。招生单位可以考虑借鉴法律硕士(非法学)的招生路径,除了接收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也要留出一定比例招收跨学科的学生。

在进行公开招考时,高校不妨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发展趋势,单独设置研究方向,进行单独排名招生。例如,以数字出版为优势的高校可以考虑单独设置数字出版方向,允许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选择本系考试科目代替出版硕士的考试科目参与选拔,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数字人才。

此外,高校应尽量用足全日制、非全日制招生政策,可以尝试采取全日制、非全日制隔年招生等方式,遴选一部分具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按照职业要求进行培养,使之成为加快补充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捷径[6]。

(二)课程开放,适应市场的多元需求

数字化大潮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出版产业链不断延伸。在这一背景下,课程设置应更加开放兼容,让学生树立起融合出版的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学校应进一步扩大选修课的开放程度,打破学科界限,积极拓展平台,让学生不仅可以选修媒介相关课程获取学分,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专长,选择心理学、广告学、统计学等看似与出版无关的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还有赖于院校间的积极合作,北京印刷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联合培养数字出版方向、数字印刷方向和传媒经济与管理方向工程硕士的模式,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借鉴。

此外,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探索使用各种学习资源,如课余时间旁听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到MOOC学院、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上学习相关课程,发挥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满足产业发展的多向度需要。

(三)强化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出版硕士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故实践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始末,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如“出版物编辑与制作”这门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出版单位的编辑部门,亲自参与某一出版物的编辑与制作,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建设或与其他研究机构联合共建数字出版实验室,完善稿件编写软件平台、稿件排版编辑一体化软件平台、数字出版物加工制作软件平台等教学设施,给学生提供仿真的操作环境,为其在日后工作中熟练使用相关软、硬件设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校外实习环节,学校应与实习基地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考核方案,充实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单位可以考虑借鉴医学专业轮转实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不同的业务部门,熟悉选题策划、编辑、发行、营销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流程,全面接触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此外,行业导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组织交流研讨会、开展调研活动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行业热点,探讨行业趋势,使其对出版业的转型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出版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中西融合,历练内外兼修的功力

随着“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政府在颁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7]。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硕士教育要抓住历史机遇,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高校可以通过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聘请国外出版专家或学者作为兼职教授进行短期授课、组织学生游学团到对方学校进行交流访问等方式,学习出版大国先进的理念,构建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出版人才,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进一步推动中国出版“引进来”和“走出去”。

总之,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进一步融合发展的转型期,出版硕士的培养应紧跟行业步伐,坚持多元融合的培养思路,让“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从而助力出版产业的有效升级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兴平 马瑙.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6(4):90.

[2]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关于做好2016年度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推荐与考核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01385.shtml,2016-07-20.

[3] 魏玉山.“十三五”时期出版业亟需四种人才[J].出版参考,2016(6):1.

[4]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2017年修订)[EB/OL]. http://www.cbjzw.org/zhidaowenjian/2015-03-24/13.html, 2017-09-02.

[5] 张养志. 出版硕士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出版,2014(1):25.

[6] 姬建敏.编辑出版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147.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l,2015-04-01.


作者:刘沛怡 赵仁铃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