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李景端:弘扬中华文化要重视维护华文生态

作者:李景端   2017年05月26日   来源:百道网·李景端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李景端专栏】华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始终充满傲人的魅力,这无疑得益于它在传承中,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传播和应用环境等多方面,构成了良好的华文生态。只是这种传统的良好生态,当前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势力的挑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一种势力是低俗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逐“眼球经济”之风也难免波及华文。有人基于商业营销目的,不惜滥用自编、粗俗、甚至恶搞的语言,刻意哗众取宠。如用谐音字篡改传统成语,影视舞台上渲染低级趣味,津津乐道各种低俗段子,荒诞另类的书名,交谈中不耻粗话连篇,等等。这股势力对华文规范和美感的玷污,通常是在潜移黙化中积累形成,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因此往往被人忽视。

第二种势力是网络化。互联化时代,通讯、交流、传播都追求简约和快捷,于是就自发地派生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其中当然也有好的,如给力、正能量等,经过时间考验,逐渐被纳入正规的华文。但也确有更多的网络语言,不仅低俗,而且滥造,有些媒体还竟然以使用流行网络语言为“时尚”。这股势力对传统规范华文的冲击,不可轻视。

第三种势力是技术化。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各种替代华文书写、创作和翻译的软件不断涌现。用软件写小说、作画、同声口译和文字翻译,都已基本成为现实。这给未来运用华文的前景,难免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第四种势力是地域化。早年的华文,大多局限在应用方言上的差别。如今随着华人在世界的分布越来越广,加上受不同地域语言生态的影响,整体华文的地域差别,也随之增多。譬如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使用华文上就带有各自的地域特色。现在语言学术界,关于“汉语”和“华语”不同概念的讨论,就是表明应如何看待和维护华文生态这一问题的关注。

语言文字既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生活和文化中公认的一种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势必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就华文来说,就经历过从甲骨文、文言文直到白话文这一漫长的变化过程。当前华文面临上述诸多新的挑战,要求人们必须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对影响华文传承的生态,进行科学的审视和评估,力求获得更广的共识。对此,笔者提出三点看法,向方家求正。

一要鉴别。当前华文生态面临的挑战,有的是因为社会文明教育淡化,部分人功利私欲膨胀,审美观念错位,导致丑陋低俗旧习沉渣泛起,而舆论又放任蔓延,制衡乏力。有的则是社会转型时期,某些人畸形求新心理所致,如那些速成网传的网络时兴词,短暂风行,自生自灭,不过是华文发展中的匆匆过客。还有的是新技术催生出来的语言文字新事物,如各种语音及文字的电子新产品。其性能、功效、以及对传统文字传播产生的影响,尚有待人们进一步去实践和了解。由此可见,对待“挑战”,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听之任之,无动于衷。重要的是要注意鉴别。对于低俗、恶搞之类的垃圾语言,理应拒绝、摒弃。尤其各种传媒载体,务需坚决抵制。

二要包容。中华文化所以辉煌多彩,就在于它既坚守民族优秀传统,又善于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这种开阔的视野,体现在华文上就是它的包容性。从历史上看,华文曾经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外来语中,分别吸收了有益的语言元素,从而丰富了华文的词汇库。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下,华文对于因地域、语境的不同,而在表述和应用上呈现的差异,更有必要秉持弹性和包容的态度。因为大陆汉语和海外华语,都属于华文的体系。只有包容兼蓄,特色共存,增进交流,才会有助于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

三要坚守。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同时,必须強调坚守文化传统的精华。就华文而言,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规范及美学要求,都是华文的精髓,也是维系华文健康传承不可或缺的语言生态,这些无疑必须坚守。面对商业化和低俗化对华文带来的污染,必须呼唤广大有志之士,以自己的言行和作品,形成一股坚守华文传统精髓的强大势力。要大声地对那些歪曲、篡改、恶搞、糟蹋华文的现象说不;还要同颠覆翻译基本原则,鼓吹翻译可以“连译带改”那种玷污翻译的怪论保持距离。你适应市场需要,甘愿搞速成拼凑的“创作和翻译”,那是你的事;我还是坚守原则,拒绝同流合污,尽力维护华文生态的纯洁。但愿有更多的人,都自觉地来充当维护华文生态的自愿者。

作者:李景端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17年05月17日)

来源:百道网·李景端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