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三秦出版社《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不赶时髦,也不急功近利,只做有价值有内涵的书

作者:孟冬   2016年09月29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成功,促成了近几年出版界对丝绸之路选题出版的不断挖掘,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的前提下,有关丝绸之路的图书就不断面世。这其中,不能不提到三秦出版社推出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在刚过去不久的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三秦出版社总编辑赵建黎说,丛书的顺利出版,搭上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顺风车。我们也特地采访了赵建黎,请他谈一谈这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出版始末。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习总书记在发表重要演讲时又明确提出,中国将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因而正式提出。

《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10卷)》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丝绸之路是以汉唐时代的都城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西域,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通道,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走向世界的政治之路,也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两千年来,通过丝绸之路,古中国与域外诸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有着多项重要活动,丝路不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沿线及其所涉及的广大区域内留下的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也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加上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成功,促成了近几年的出版界对丝绸之路出版的不断挖掘,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提出后,有关丝绸之路的图书不断面世。这其中,不能不提到三秦出版社推出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丛书,该书早在2012年就已立项,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三秦出版社社长支旭仲专门撰文介绍该套丛书,他说:“立项之初,三秦社就提出了‘以重大项目立项促进自主研发;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出版结构调整,提升图书产业链的延伸’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在国家基金办和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该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在刚过去不久的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三秦出版社总编辑赵建黎说,丛书的顺利出版,搭上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顺风车。我们也特地采访了赵建黎,请他谈一谈这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出版始末。


百道网:您在推介会上介绍《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时说,选题立项后正好赶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这套书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请具体谈谈这样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三秦社是如何产生的?

赵建黎:某种程度上说,《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这个选题,在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前就开始做了。三秦出版社是古籍社,一直在做历史文化这一块的图书。2011年,我们推出的《中国蜀道》,就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是2012年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近年来陕西出版的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图书,除了《中国蜀道》外,就是《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

在这个选题立项后,当时有很多关于丝绸之路的信息不断地传来。早在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之前,国家就有“丝路申遗”,是由全国政协牵头,国家文物局下面专门负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构,从1998年开始酝酿,做了许多工作。2006年正式启动,把丝绸之路的申遗提上议事日程。因为之前有过配合陕西和四川共同搞蜀道申遗而策划制作《中国蜀道》的成功案例,所以丝路申遗时,我们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张炜总编辑认为也该配合国家申遗,出版丝绸之路题材的图书。在这个背景下,他便提出编辑出版《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的设想,并很快由三秦出版社付诸实施。该项目大致从2011年就开始前期论证,2012年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出版思路并启动了撰稿工作。为了找到合适的专家学者组织编写这套书,我们拜访了一些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他们给我们推荐了中国社科院的一位知名学者,也就是这套书的主编刘庆柱先生。刘先生参与了很多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调研、考察活动,对丝路特别熟悉。加上刘先生的学生陈凌,不仅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国家申遗办公室的专家,又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遗专家组成员,同时还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人员。因此,我们的工作不仅有专业学术保障,也保证能紧跟国家申遗工作的进程。

2012年初,这个项目就启动了,期间在西安开了两次会。到了2013年元月,国家丝路申遗机构正式向联合国报送文本。接下来的9月,习总书记在访问中亚的时候,就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议,10月份又提出来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带一路”于是就成形了。到了2014年6月,三国联合申遗成功。

所以在国际博览会上做活动时,我说这套本来是意在为丝路申遗造势的图书,由于机缘变换,搭上了“一带一路”和“丝路入遗”两个顺风车,扩大了项目的社会影响,使我们有条件对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加重项目的分量,包括调整方向等。当然,这也对项目进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要把“一带一路”的新精神给融合进去。

百道网:该书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名誉所长刘庆柱先生担任主编,编书过程中涉及了实地调查、古籍史料、历史文物遗存等,可以说非常详尽。请您谈谈在这套书的出版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作为总编辑,这套书在成书过程中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故事有哪些?

赵建黎:挑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书的内容本身。因为这种书比较特殊,尽管和“一带一路”能够结合上,但最基本的内容还是历史文化。而且丝路是一个很热的点,涉及面也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旅游甚至经贸等各方面。作为一家古籍出版社,我们认为历史文化是做好丝路大文章的基础,因为中外交流靠的是文化传播,这是丝绸之路的根本。

丝路现存的文化遗产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尽管它是过去形成的,但对当代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些遗存还在,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我们想从这一点出发,不赶时髦,也不急功近利,而是脚踏实地地做出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书出来。也就是说,从我们决定这套书起,就没想过功利性。我们只是想通过这套书,给读者或者给社会提供更多关于丝路历史的信息。比如,丝路目前遗存下来哪些东西,这些东西能够给我们哪些借鉴和启示,有哪些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还没有到位,还需要做考古、历史、民族、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等,我们是从这方面来考虑的。

这套书最大的挑战在内容上面,因为它是站在以前所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以前的优秀学术成果,同时又要保证能反映对丝路的最真实、最准确、最前沿的认知,要不然过时的话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我们编这套书,着眼点就是丝路留下来的遗产。但是认知一定要有权威性,一是不能错,二是要新,而且一定是最新的。因为丝路这个点,其他出版社这些年来也出了不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不算是最新的。

在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之后,丝路遗产的研究工作、考古工作,都有最新的成果发表,所以,我们就力求反映在2010年以后的学术成果。国内以及中亚国家开展的考古联合发掘合作很活跃,出了不少新的资料。比如这几年的新疆,不断有新发现。所以,我们的时间点特别好,正好能够把新思想、新论点、新成果吸收进来并消化。但这也成为内容方面的另一个挑战,加大了难度,也增加了工作量。所以,我觉得内容是最大的挑战。

另外的挑战则来自于出版的环境条件。这套书的作者,都是知名高校的教师和考古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忙,手头有很多课题,所以投入图书写作的时间和精力不够,这就影响了这套书的出版进度。在整个过程中,我最烦恼也最急的就是进度问题,我们曾经专门安排一位编辑不停给作者们挨个打电话催问进度。你想,这是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按照国家出版基金的要求,2014年就应该出书的,却到了2015年才正式出来。这也没有办法,我们也很理解作者,不能因为赶时间,让他们浮躁,仓促完成,那不是我们的初衷。

出版这套书的过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作者,我们找的都是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学者,北京的、河南的、山西的、陕西的、甘肃的、新疆的等。这些作者总体来说都是抱着很敬畏的态度来写这套书,他们觉得这套书很有意义。在选题确定后,我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在丝路方面的学术前沿信息,向学术机构或者协会的负责人了解近年来做丝绸之路的合适人选。目标确定后,我们再去了解学者的学术成果,看他出过哪些关于丝路的书、写过哪些论文、他的优势在哪、重点在哪等。然后将搜集到的信息汇总到集团总编、策划人那里,进行统筹调整。过程中也有很多变化,比如,有些作者因为要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我们只好换人,这很遗憾。但有一些作者让我们很感动,比如陕师大的一位老师,他对隋唐长安比较熟悉,为了写这个书,他除了广泛收集文献方面的资料外,还多次到汉长安城实地考察,这很让人敬佩。

百道网:《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是否意味着后面还有国外段的选题?

赵建黎:这套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时代特色”——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针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谋篇布局,凸显丝路精神,注重融会古今,并且将眼光着眼于整个丝绸之路,不光是中国段,还有国外段。张炜总编辑在最早策划时就提出,这个选题应该至少包括两部书,一是中国段,二是国外段。目前我们的国外段出版也正在执行中,但进展得不甚理想,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作者的遴选。

国外段很有意思,是三个国家联合申遗,丝绸之路总共有三十三处遗址,中国段有二十二处,还有十一处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这套书还没有出版时,很多学者就建议,中国段出来后要赶紧把国外段也出了。因为丝绸之路光出中国段肯定是不完整的,只能算是阶段性的成果。所以,在选题设计时,我们完全按照丝路的整体来设计。同时,我们的作者在书写时也具有国际眼光,并不局限于中国的历史,而是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来介绍丝路文化遗产。

所以这个书特别强调时代性,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特色。

百道网:国外段的出版进程怎样,请您具体谈一下。

赵建黎:我们已经收集了不少资料,现在更急迫地是要赶紧确定具体的作者。这两年我们找了几位作者,比如在西安交大有一位专家,他是哈萨克斯坦的,写了很多与丝路有关的文章报告,但他在学院里面做课题,一直没有时间,所以这件事情就一直没有真正启动。近期,我们在联系另一位哈萨克斯坦的学者,还是汉学家,对中国很熟悉。总的来说,对于国外段的出版工作,我们还是想尽快完成,因为读者有这方面的需求,国家也需要这方面的图书。

百道网:怎样让这套书被国内外学者更广泛地了解到,社里面做了哪些推介上的努力?

赵建黎:一方面是利用出版行业的大型书展活动,比如说图书博览会、书展。最近的陕西西部文博会上,我们也对这套书做了重点宣传。另一方面是借助新媒体,比如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加大宣传力度。我们也在联系一些大型纸媒,希望做一些集中宣传。通过新老媒体的结合,真正地把图书的宣传效果做好。除此之外,我们也请作者们撰写一些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套书图书的文章,通过学者间的传播交流,把图书的辐射面打开。我们还办了一些公益活动,给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赠书。像陕西省图书馆这样的大型图书馆也有赠书机制,这也是我们扩大图书影响力的宣传途径。总之,这套书本身是国家基金出版项目,带有公益性,所以,国家也鼓励我们尽可能地扩大传播面。

点击本条文字,即可了解大型线型文化遗产研究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分册信息

(本文编辑 高淮)

作者:孟冬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