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精益求精“磨”精品

作者:王坤宁   2012年01月03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本报记者 王坤宁

    医学出版,人命关天。反思“张悟本现象”,出版界和读者都对科学权威的医学图书充满期待。其时,一部被称为“中国医学科学标志性工程”的多媒体出版物——《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工程,远离不良炒作和市场喧嚣,已悄然实施3年。这项宏大的学术工程汇聚中华医学界科研实践硕果,全面总结医药卫生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最新进展,面向社会和专业读者,将以权威性和实用性构筑起中国医学科学的“万里长城”。

    规划定位 国家工程打造传世之作

    苏丹红、三聚氰胺、面粉增白剂、亚硝酸盐……这些颇为耳熟的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多大?人们一直期待规范化的解释。“多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及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需要政府组织规范化的健康知识科普。这也是我们编纂《全书》的目的之一。”《全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说。

    据袁钟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出版过由上海医科大学顾学箕教授主编的92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但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医学院校的学生,专业性强。30年来,医学知识发展很快,很多新的学科那时尚未出现。面对医药卫生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积累,急需进行大规模知识整理和规范化研究。目前正编纂的《全书》立足于大医学观、大健康观,兼具医学高级科普书功能。

    早在2006年,吴阶平、巴德年、刘德培等4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曾写信给温家宝总理,希望编纂《全书》,系统展示中华民族对世界医药卫生的巨大贡献;以学术为纽带团结全球华裔医学科学家,大力推进华语医学科学知识的规范化表述,带动医药卫生各学科逐步走向整合。院士们的建议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卫生部领导更是明确表示支持并具体组织开展这项工程。2009年,《全书》作为国家医药卫生重点出版工程立项,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资助。

    《全书》总主编刘德培院士表示,要使《全书》出版后惠及所有华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为未来医学研究留下珍贵的知识宝库。《全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巴德年院士认为,当今中国,需要这样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巨著,它必将在长久的未来都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影响。

    通过对《全书》编纂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大家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以下指导精神:国家任务,重点工程;总理关注,百姓期盼;传世之作,荣誉使命。

    规范学术 6000学者保障内容权威

    《全书》的编纂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决不是任何一个单位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国内著名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出版社的通力合作。

    为了保证《全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牵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汇集医药卫生领域各学科最优秀的专家学者近6000人。“要确保学术性、权威性,关键是选对人,要依靠顶级专家。”袁钟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全书》的编审团队和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内地,还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医学学者以及国外杰出的华人医学科学家。“这也突出了‘中华’二字的内涵。目的就是要使《全书》成为里程碑式的医药卫生科学典籍。”

   《全书》由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组成编纂工程组织机构;实行分卷主编负责制。对于分卷主编和编者的遴选要求非常严苛。比如,对主编的遴选,要求曾主编过本专业学术著作,身为两院院士或是国家著名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社会公认的知名专家。最后确定各大类主编和分卷主编以两院院士和学会主任委员为主;审稿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以两院院士为主;出版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组织来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国家医学名词审定办公室等机构的20多位高级编审组成编审队伍。总主编刘德培院士提出了“全、准、精、新”的基本原则。

    工程启动后,编纂委员会的各卷编委会、审评会、研讨会接连不断。例如,关于《毒理学》卷对物质毒性是用“风险”还是“危险”,专家们反复讨论。而像这样“争吵”不断、讨论认真热烈的会议,仅2011年1月1日至3月31日就召开了14次。

    12月23日下午,《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再次来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采访时,恰巧《全书》工作总结会刚刚结束。编辑王波告诉记者,会议从上午8点就开始了,原定半天的总结会变成了学术交流会,一直开到下午2点半。王波说,自《全书》工程启动以来,这样的场景已上演多幕。“参加工程的每一位专家、编者心里想的都是把《全书》打造成中国医学科学的标志性工程,因而对编纂中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很小的细节都精益求精,习惯性地寻根究底。”

    “在《全书》编纂中,我们秉持的原则是‘宁可前期动得慢,不让后期动得乱’。”袁钟说,要把前期工作做扎实。以加强查重为例,要求作者之间互审;要求作者交稿时,一定要原创,鼓励作者多元参考,至少要参考10本以上的专业书。“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们已经劝退了一些不能专注于此的作者。”

    《全书》编纂工作严格把关,系统规划,坚持以质量最优为目标。袁钟说,由于《全书》的每一类条目都有自己的体例,因此要和专家反复沟通。“有时一个条目,几十个专家也定不下来,几乎没有一个是顺利通过的,要反复讨论,不断完善。”

    编辑出版 拒绝浮躁严守质量生命线

    袁钟至今还记得,当有人知道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是《全书》编辑出版方时,眼中的那种不信任及不屑。“他们一方面怀疑出版社的能力,认为做不成。一方面认为,现在做这样的出版工程,费力没效益。”其实,袁钟心里也明白,当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时,国家专门成立了一个出版社,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只是一个中小型医学专业出版社,行吗?“当时压力很大,但我喜欢挑战。”袁钟说,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出版界倡导一种扎实沉下心来做出版的学术精神。“作为专业出版社,一定要大兴学术之风,要出精品、有品质的、有影响力的出版物。”

    袁钟告诉记者,现在出版社是全力以赴,每个人都在以学术态度做这项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全书》与过去编辑出版的学术专著和教材不同,要接受学术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检验。“质量就是生命,编纂这部书的目标之一就是打造我国医学名词术语表述的‘金标准’。”袁钟说,除了对编纂高标准严要求外,对《全书》的编校质量也是层层把关。各分卷交到出版社后,出版社会进行五审五校,最后经分卷主编、分类主编、总主编签字后才能出版发行。

    “要打造学术品牌,即使再小的工作也要做细。对编校质量,我们提出了零容忍的态度。”袁钟说。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看到的,都验证了他的话。盛志勇院士在审读《烧伤外科》稿件时,对每一个条目都进行了细致审阅,他敏锐地发现数百个条目中有两个没有标注英文,并在条目旁边工整地进行了标注。“专家们太认真了,让我们很敬佩。”编辑左谦话语里充满敬意。

    “做了一辈子编辑,这是我编辑的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本书。”这是编审张之生说得最多的话。事实上,在编审队伍中,有这样感慨的还有很多人。许多老编审本来是做终审的,但拿到稿子后,凭着高度的责任感,他们从编辑做起,逐条逐字看。

    专家、编审们高度的责任心,感染着《全书》编纂队伍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名编辑也都将这种认真的工作精神贯穿始终。“线性无阈”是有关航海、潜水方面的医学知识,一个专业作者解释起来很简单。但左谦在编辑军事与特种医学时,感到作者的解释太专业,读者难以理解。于是,她主动查阅相关内容,并和作者沟通。作者采纳了她的建议后,重新做了解释。左谦、王波表示,“通过编纂《全书》,无论是学术精神和编辑水平都有了新的提升。”

    “通过《全书》的编纂,出版社已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编辑。截至目前,有71个分卷正处于编写阶段,60多个分卷已经拟定好条目框架,剩余分卷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前期准备。”据袁钟介绍,《全书》网络版即将启动,这也是《全书》的最大特色。从活力及长期保存来看,网络版显然更有优势。借助网络可以实现实时更新,还可以在各条目下建立互动平台。就《全书》的修订而言,每位专家不仅可以就其负责的条目进行实时修订,还可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提供一个开放、互动和及时更新、受众面广泛的医学健康知识平台,真正实现《全书》服务于民的目的。

    袁钟表示,“一定要把《全书》打造成为出版界的标志性出版物。这部百科全书的全面问世,将成为中国医学界和出版界的又一大盛事。”

    背景链接: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2009年立项,编纂工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中医药学、药学六大类别,144卷,全书预计词条约5.7万,总字数约1.2亿。其中,中医药学类还包括《藏医学》、《蒙(古)医学》和《维(吾尔)医学》3个少数民族医学分卷。目前,《全书》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进入内容全面编撰阶段,预计2013年起陆续编校出版。

作者:王坤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