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王振羽:日月山西草未苏―――甘建华《柴达木文事》读札

作者:王振羽   2016年07月14日   来源:百道网·王振羽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王振羽专栏】甘建华正值壮年,也就53岁吧,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激情。如果说,以前是通过昌耀的诗,触摸青海;如今,看甘建华的《柴达木文事》,让我们知道,即使在在苦寒的环境里,还是会有不羁的文字如同火焰般地闪耀不灭。


盛夏时节,豪雨如注,收到甘建华先生从三湘衡阳寄来的《柴达木文事》,心生疑惑。甘先生远在长江之南的三湘山水,柴达木却在大西北青藏高原的幽眇一隅。他怎么会写出《柴达木文事》?认真翻看,疑虑顿消。却原来,甘建华先生曾经有过在柴达木十年的青春岁月啊。但最为让我感怀的还不是甘建华先生曾经有过的青海经历,他用这样的笔记体来记述柴达木的文坛旧事历史沧桑,实在是别致有趣,令人眼睛一亮。

也许有人会说,西北边陲,荒寒寂寞,会有什么文坛掌故趣闻轶事?更何况还是青海所下辖的柴达木?但细细品味甘建华的文字,才会明白,却原来,柴达木可不是寻常之地,这里曾经留下足迹背影甚至目下还在这里生生不息的也不是凡常人等。甘建华在柴达木乃至青海,大致有十年光景。他跟随父亲来到此地,然后在这里读大学,工作,写文章,成家立业。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地理系毕业的他在这样的环境里醉心文墨,交游广泛,结交了不少在这样的独特环境里的作家、诗人、媒体记者,用这样的笔记体记录下来其间的点点滴滴,折射时代的白云苍狗,褒贬人世间的世态炎凉,记录红尘滚滚中的千姿百态,看似轻灵随便,实在是春秋笔法,意蕴深长,颇为不易。

《柴达木文事》分为文学拓荒、海西文坛、石油文苑、文星光照、军旅文艺、西部之西、艺苑流风等七个小辑,大多以人为名,或者以事为题,挥洒自如,简洁爽利,令人爱不释手。甘建华提到李季,李季的夫人李小为,李若冰与其夫人韩抒玉,更有赵淮清、王尚文、朱夏、高澍、王文沪等,虽然都是片段剪影,但栩栩如生,令人心生感喟。甘建华提到写《藏獒》的杨志军,更有杨志军的父亲古洪,也是很有意思的文人父子。甘建华说到河南卢氏,也就是牛金星的家乡,有一刘书衡,与他曾经在《青海石油报》是同事。他看到侯钰鑫写到一人也叫刘书衡,经过探问,果然是同一个人,世界之小,人生如萍,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当年,多有中原人士或迫于生计,或为了寻求出路,西走大西北,遍洒甘青新。中原文坛有一孙方友,当年为了不拖累家人,曾经远走新疆,流浪经年,是在文革结束之后政策宽松之时才敢回返河南淮阳,执着于笔记小说,写出了“陈州笔记”系列,其弟弟就是墨白。田中禾似乎也有在西北行走的经历。

《柴达木文事》更像是一种备忘录。王立道是新华日报老报人,后到青海,经历坎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有不少文章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甘建华提到的冯敏刚,在江苏退休前是省委副书记,王国生是他的后任,是后来才到了湖北武汉,如今去了青海主政一方。冯敏刚的《农夫诗词》,我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联系工作,而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郑欣淼也与他共过事。甘建华在《柴达木文事》中两次提到冯敏刚,说到他设计的柴达木的LOGO,这倒是很新鲜的一件事。甘建华还多次地到了肖复华,也说到了肖复兴,但没有提及他们二人是兄弟纤细,不知为何会放弃这样的笔记体素材?

在某一历史时期,柴达木集中了或者说汇集了一批文化人,这样的聚集,当然不同于湖北咸宁的向阳湖,也不同于丁玲的北大荒,甚至有别于梁晓声张抗抗上山下乡的北大荒。甘建华多次语及康世恩,这位石油战线的领导人。康世恩可能还受到过记大过处分吧?我的一位姨妈,就在柴达木的大柴旦还是德令哈工作过,后来全家搬迁到西宁了。我的三爷爷,当年就是在诺木洪,后来出车祸死在那里了。我一中学同学,去青海姑妈家参加高考,都已经在大学课堂里读了几个月了,结果被人举报,又被逐出校门,令人唏嘘。

看得出来,甘建华先生对自己的《柴达木文事》,惨谈经营,用力甚深。他提到《世说新语》,提到随园主人袁枚,当然也提到了自己更为远大宏阔的写作计划。甘建华正值壮年,也就53岁吧,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激情。如果说,以前是通过昌耀的诗,触摸青海;如今,看甘建华的《柴达木文事》,让我们知道,即使在在苦寒的环境里,还是会有不羁的文字如同火焰般地闪耀不灭。

(本文编辑 诺亚)

作者:王振羽

来源:百道网·王振羽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