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讯】2015年11月5日,是邹韬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韬奋基金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联办,百道网协办的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董事长马国仓
2015年11月5日,是邹韬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韬奋基金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联办,百道网协办的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北京举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巡视员李潞、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晓平,以及来自全国出版机构的近两百位嘉宾出席了论坛。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介绍《韬奋全集》(增补本)
论坛现场同时举行了《韬奋全集》(增补本)、《邹韬奋年谱长编》两本新书的发布会。20年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在邹韬奋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出版了《韬奋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介绍说,此次《韬奋全集》(增补本)除了增加20年中发现的新研究成果,还对已有的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他认为邹韬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以人民为创作导向”是一致的,将是出版行业培养出版人才的基本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介绍《邹韬奋年谱长编》的出版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介绍了《邹韬奋年谱长编》的出版情况,编著者邹嘉骊是邹奋韬的女儿,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搜集邹韬奋的资料,经过长期努力和积累,成就了这部史料。
《长编》按照1895-1932、1933-1937、1938-1944三个版块,详细记载了邹奋韬在三个年龄段的事迹。此外,还有一个特色板块,记述了邹韬奋病逝之后的重要悼念和纪念活动,以及他的著作和研究他著作的出版情况。
这本书包含的资料非常丰富,其中很多是首次发现的珍贵文献,史实考订严谨,纠正了不少错讹,对中国出版史、文化史及相关人物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人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于今年六月启动,截至九月底,征集到有效论文181篇,作者来自北京、江西、江苏、安徽、广西、贵州、吉林、陕西、四川、西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经过网络投票、评奖委员会评议,最终评出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名,三等奖十五名,优秀奖三十名,优秀组织奖五名。韬奋基金会秘书长王晓平宣布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人才”专题征文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请见链接 http://m.bookdao.com/Article.aspx?t=0&id=98936
韬奋基金会前理亊长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柳建尧、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春迟、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宗俊峰、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处长陈丹、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总裁童之磊、亚马逊Kindle数字内容经理张濮、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图书经营部石蕊、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张志华等分别就“‘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主持论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巡视员李潞致辞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巡视员李潞肯定本届论坛主题的必要性。她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掌握话语权,尤其是掌握网络话语权是提高出版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传统出版媒体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发表演讲
聂震宁发表了“‘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思维”的演讲。“互联网+”时代给出版业带来四个转型:由服务读者向用户至上转型、由信息发布向信息交互转型、由提供知识向知识分享转型、由出版平台向开放平台转型。然而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出版主体、出版的专业化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对于业界关于“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讨论,他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能简单认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要一分为三看待,不只是“互联网+”出版和出版“+互联网”,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形态出现。但对于内容“+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内容,出版社一定要坚持内容“+互联网”,这样才能在娱乐的时代保持人类的深刻性、严肃性,不至娱乐至死。
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需求出现多维多样的特点,需要五种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管理人才、信息营销人才、客服管理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领军人才,并分别进行了阐释。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
在出版人才方面,中国出版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结构不均衡和领军人才缺失两个方面。
刘伯根介绍了中国出版集团“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的做法,包括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企业环境;不断健全以“双效业绩考核”为主体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强化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加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定期组织专门人才到英国斯特灵大学、美国佩斯大学等进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由社会知名学者和出版专家组成的“集团内容建设委员会”等各类专家委员会的咨询、指导作用,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定期举行“三个一百”人才选拔等活动。“十三五”期间,中国出版集团的人才培养将围绕“一个中心,四项重点工作”展开。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春迟
为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从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等方面入手,努力将人才打造为出版发展的新引擎。于春迟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的人才理念和做法。
从数字出版到“互联网+”的近十年间,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一方面注重数字出版等新兴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仍旧专注于编辑专业力量的维护和打造;遵循“互联网+”的“共享”理念,从五个方面坚持开放、合作的用人模式;依托重大项目,加强高端人才实践培养力度;“互联网+”时代的重大项目建设,其重心之一在于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而实现这一目标既离不开人才,同时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人才;对相互融合的“互联网+出版”来说,各自领域的人才都存在知识和技能的短板,所以需要发挥耦合效应,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柳建尧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近几年也一直把人才引进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他们出台了集团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如建立青年人才百年计划,选拔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出国考察,从互联网公司引进人才,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等。但也同样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柳建尧分享了他对于人才的三点思考:人才去哪儿了,人才在哪儿,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选择工作往往会从就业机会、施展空间、发展前途、待遇、企业文化等方面考虑,对于出版社来说,人才可以通过培养和引进获得。而人才是“娇气”的;他们有自己的专长和短板;同时也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人才从不短缺,人才短缺只是对于具体部门、组织和企业来说的,出版社要努力识别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构建充分的体制和机制基础,筑好巢才能引来凤。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
数字化出版面临一个难题:懂技术的人不了解出版,而懂出版的编辑不懂技术。黄书元介绍了人民出版社在数字化方面从行业到产品进行的全面布局:一是建立了两个数据库,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库和中华传统文化年鉴数字图;二是建立了新华文摘网、读书会等三个平台;三是建立了一批微信公众号,通过微店销售图书;四是尝试多位一体的互动图书;五是根据自身特点建立ERP平台,实现电子数据全流程;六是组建全国数字出版联盟,共有89家出版社和数字出版单位参加。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基础库是人民出版社自主研发的平台,整合了包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马恩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共两万多种,完整记录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进程和理论成果。和纸质一样,电子书的一般差错率保持在万分之一以下,而且实现了语义查询、自动比对、概念翻译、自助听读等功能。接下来他们会推出一款移动APP——党员学习小书包,把一些最新的政治理论读物放在书包里。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
清华大学出版社近年来坚持融合发展,以数字技术引领出版创新,形成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宗俊峰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在演讲中,他介绍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方面以及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他们的做法是以项目培养人才,把传统出版人才融进新的出版发展中。几年来他们搭建了四个平台:一是数字出版门户网站——文泉书局,这个书局2000年投入使用,有20家合作出版机构、近6万教师,涵盖了一千多所高校;二是基于网络做了一个教学平台,为教学提供服务帮助,目前在线提供80门课,被50所院校采用;三是和技术公司成立书问(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满足读者找书的需求;四是改版网站,做电子书架,满足读者快速上网获取知识点的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处长陈丹
陈丹介绍了北京印刷学院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她认为“互联网+”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数字出版归纳起来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以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可以实现双向或者多向的跨媒体交流。
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在思维观念层面、知识结构层面、综合结构层面进行培养,因此北京印刷学院坚持要有新境界、新理念、新路径三大指针。具体说来,他们的做法是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不断根据社会需求,根据出版业发展的进程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高素质、容量大、涵盖范围广的数字出版的师资库,成立联合实验室以构建数字出版人才的生态体系。
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总裁童之磊
童之磊说,中文在线能实现现在的愿景和使命,最关键的就是人才。他介绍了中文在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模式。中文在线五年前开始制定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他们认为初期的机遇带来企业的第一次发展,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可以让企业继续发展,接下来推动企业继续发展的将是企业的文化和人才。因此他们提出了一套新理念——中长期管理战略,包括管理战略、人才战略和文化战略三部分,其中核心是人才战略。所谓人才战略就是建立以优秀员工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建立高产出、高待遇、高素质的三高人才模式,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机会塑造人才、用激励引导人才、用文化凝聚人才。他们把人才分成两个方向培养: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同培养模式对应有不同的培训计划,这样一套体系归纳起来,就是中文在线学院。
简单说,中文在线的人才发展机制是高待遇引进优秀人才,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在行业里非常具有优势和凝聚力的优秀团队,占领人才的制高点。童之磊表示,这才是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甚至是最根本性的动力。
亚马逊Kindle数字内容经理张濮
如何让新人快速成长,早日满足成为人才的条件?张濮分享了他的个人知识的管理之路:第一,把日常积累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分门别类存储在笔记本软件里,形成个人的知识库;第二,用自己做的客户管理数据库软件积累和管理人脉,收集关于客户的所有数据;第三,流程的标准化,对工作目录的结构进行规范,把常用的文档做成模板,提高工作效率;第四,写文章,通过数据库推送给相关作者,增加客户黏性,增加客户对自己的认知。
他认为知识分五个阶段:学习、沉淀、应用、创新和共享。五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更迭,最终人才慢慢成长起来。在这个循环之中,学习是输入,共享是输出,沉淀、创新使人才的价值提升内化,共享是个人价值的外化。做好知识管理非常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企业和行业如何开展知识管理平台?他提出四个方面:信息化,平台化;制度保障,机制创新;“互联网+”;放开眼界,吸收借鉴。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图书经营部石蕊
石蕊是本次征文的一等奖获得者之一,她从出版社人才梯队建设角度,谈了她对当下传统出版社人才建设的感受和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站在风口该如何选择?石蕊认为应该加强出版人才梯队建设,它是出版社在“互联网+”时代产业变革的重点,也应成为出版社做好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没有“人才+”为基础的“互联网+”,无异于空中楼阁。
如何实现“人才+”?加薪,加事业,加价值观,这些都是表面的和单向度的。她以为最基础的工作是出版社人才梯队的理念重构和模式创新。当下出版社对人才的评价理念,应当从专注化、极致化、融合化三方面进行把握。出版社人才梯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传承传播人类先进文明为宗旨的出版业,更需要在时代大背景下聚集优秀的人才,对当下的文明成果进行优秀的创意编排和传播,人才梯队建设是使出版社基业长青的根本。
山东出版集团董事长张志华
张志华分享了山东出版集团近两年的探索和做法。在他看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包括内容形态,平台与文化的互动与整合,都会对出版界的互联网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融媒是大趋势,跨界是必然的选择;他们以出版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动力,全方位打造新兴出版队伍,把选题策划、装帧设计、营销推广、版权贸易、技术支持、创意延伸等方面,作为人才锻炼的阵地和途径;建立“互联网+”跨界融媒新型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保障。
山东出版集团去年成立了科技部,负责对数字出版和“互联网+”项目进行调研、规划、项目论证、运营指导和管理监督;成立科技公司负责集团内部与数字出版、“互联网+”有关的一般开发业务;与北京日益集成数字公司进行深度合作,进行重点项目技术的研发;集团所属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实施“出精品书,创品牌社”的双品工程建设,是针对传统一般书的出版战略,与之配套的激励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编辑发行人员进行“互联网+”方面的创新。
(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将在百道网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本文编辑 诺亚)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