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专稿】只要大家认同“改善阅读”是篇大文章,出版转型的方向就会更明确,着力点就会更具体。相应地,我们参与的这个市场,其性质也该作修正,即它不再是原本的“图书市场”,而是如先觉先知者所指出的,乃“阅读市场”也!
本文作者张诗忠工作照
出版人想到改善阅读,是形势所逼。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有一种心愿,希望编辑的书稿受到读者的欢迎,印数可观,假若尚未成型,便胎死腹中,未免遗憾。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在市场环境中,出版社作为企业,要生存、谋发展,非得朝这个方向努力。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刚进出版社时,由于“十年浩劫”,百废待兴,书荒严重,阅读对男女老少来说成为奢望。记得《基度山伯爵》只能觅到手抄本,传来传去,已不成书样,发黄的纸、模糊的字迹,捧在手中仍读得津津有味。当时,出版人不会想到改善阅读,“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编辑的各类书稿,只要变成铅字出版,总能找到把它当作“香饽饽”的读者。 最极端的例子是,1963年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 到1977年正值大批知识青年高考复习,适时新版推出,17本一套,印数累计达500万套、8500万本,还供不应求。
光阴如梭,现在情况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纸质书在图书馆、实体书店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依靠互联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任何人随时随地便可浏览电子书,观看视频,获取信息——阅读变得轻而易举。既如此,我们有何必要专注于改善阅读呢?
不用说,这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阅读的便捷,电子书的普遍使用,直接构成对传统出版的威胁。众所周知,物以稀为贵。阅读也是如此,越是唾手可得——信息技术使内容的传递不再受制于空间和时间——人们对阅读的要求也就越高,没有特色的书籍遭到冷落,十分正常。怎么办?有远见的出版人用改善阅读的法子应对,势在必行。
为何要这么做?因为阅读是出版赖以立足的根基,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传统出版的劣势显现,但凭着对读者的了解以及长期的积累,却可在改善阅读上独具匠心,让读者爱不释手。何为阅读?阅读就是看书领会其内容。说得全面些,就是依靠视觉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探究视觉材料呈现内容的过程。用这个标准衡量,阅读的绝大部分功能电子书好像都能提供,可仔细分析,这个判断缺乏依据,至少纸质书的潜能、优势尚未充分挖掘之前,值得商洽。比如,阅读不单单是为了获取知识,环视四周,现代人买书、看书的动机似乎要比通常想象的丰富、深邃得多,就凭这一点,改善阅读大有作为。
要知道,坚持“内容为王”的出版人,大多是读书人,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正在用事实昭示:聚焦出版的根基——“阅读”——智慧耕耘,前景光明。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如今阅读越是唾手可得,它的内涵也在悄然变化。一方面,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变得越来越功利,大多数读者采取的阅读方式是浏览、翻阅、扫描,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潮流;另一方面,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如同吃喝睡觉,倡导深度阅读的人数量相当可观,他们阅读的动机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一旦被剥夺阅读的权利,将无比难受,甚至痛不欲生。我们假若费些心思,把阅读的动机、欲求调查、琢磨个透,分门别类,投其所好,兴许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顺着“改善阅读”的话题,从读者心理的角度开个头。不过可以肯定,只要大家认同“改善阅读”是篇大文章,出版转型的方向就会更明确,着力点就会更具体。相应地,我们参与的这个市场,其性质也该作修正,即它不再是原本的“图书市场”,而是如先觉先知者所指出的,乃“阅读市场”也!它有待我们精心经营,方兴未艾。认识到这一点,无疑对有志于创新的出版人来说,非常重要。
谁不晓得,所谓“图书市场”,意味着书籍就是商品。商品的二重属性,一是使用价值,即书籍必须对人们有用;二是交换价值,即出版的新书读者得掏出钱来购买。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倘若对之过于烂熟于心,弄得不好反而束缚自己的手脚。比如受之影响,出版社充其量只是内容的提供商,要做的无非发现作者、出版好书,而读者呢,在大家的心目中成了被动的消费者。故而,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举措、办法,均被不折不扣地采纳,降低成本、调整书价、租型合作、兼并重组、规模经营、数字出版……包括利用手中拥有的资源,适度出版交办书、包销书、教辅书、培训书,出版社管理者的脑子盘算的除了印数、就是利润,哪有时间花大力气对“阅读”这个出版赖以生存的根基精耕细作,以实现书籍的价值。
“阅读市场”则不同,它自从被提出的那一天起,就坦诚相告:尽量满足社会大众和学者专家的阅读需求是我们的最大愿望,销售图书则是实现该愿望的一个环节,二者不能相提并论。在这里,读者是上帝,他们的阅读心理、兴趣爱好,只要合乎法规、积极健康,不论雅俗,决定书稿的内容及其形式的走向。出版社呢,承担的角色变为市场的经营者,其中除了一部分书稿是现成的,其作者的发现带有偶然性,编辑不需要花较大工夫,大部分的书稿则是必须通过调查、研究、策划、主导等环节而产生,其性质犹如企业的产品研发。由于理念的改变,出版运作的重心、思路、举措,包括出版计划、选题确定、作者物色、编辑加工、资金投放,均围绕悦读而展开,乃至图书的分类也可能须改头换面。否则,改善阅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难道不是这样吗?诚如前述,我们是在精心经营“阅读市场”,而不是做图书生意。在这个不同于普通商品包括其他精神商品的市场里,既然读者是上帝,那么人类作为文化动物的一切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情感的需要、认知的需要,以及胜任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毋庸置疑,统统当是这个市场里不可或缺的要素,千方百计根据这些要素创新,将是我们“改善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
唯如此,把阅读视作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油盐柴米茶”,按此理念打造的纸质书才有可能在与电子书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作者单位: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文编辑 思敏)
09月02日23时| 评论
极其同意作者老师的观点,“图书市场”应向“阅读市场”尽早转换,才是传统出版的出路。虽然只有2字之差,且出版&阅读之间,本身就有着关联。但,后者是出版者用能够获取的内容,为读者服务,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方式给读者,只要这种阅读有利于读者领悟知识本身。所以,出版形式可以是纸质,也可以是视频、音频、动画或其他形式,只要对读者阅读有利,都可以放进出版物上去。所以,策划选题之初,除了文字内容,还需要策划出更多的视频、音频或动画,最终以一个类似数据库的多种媒体合一的出版物,展示给读者。这样的选题,尤其适合专业出版。同时,它需要策划编辑,拥有多种媒体出版物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这才是全新阅读语境下的全新策划编辑的职能。表面上看,因为媒体形式的多样,会给这样的出版物策划出版,带来困难,因为没有哪个编辑是全才。但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编辑本身不也是多样化媒体形式的感受者吗?我们也经常上网阅读,经常看视频,为了解某个题目,经常在网上大量收集各种信息吗?一方面是编辑,另一方面感同身受地做阅读者,体悟着阅读者的需求。所以,能够做好纸质内容的,也会做好多样化媒体的内容,触类旁通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是有筋骨的,去掉皮毛,专注筋骨,同时专注阅读感受,就可以轻松地实现向“阅读市场”的转型。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