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我书架上的神明》:刘慈欣的秘密书架,这些书让他走上科幻之路

作者:刘慈欣   2015年07月0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书摘】书籍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那些书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科幻作者,我只想列出使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书。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小磊 主编 刘瑜 吴思 等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刘慈欣

生年:1963

现职:山西娘子关电厂工程师

主要著作:

《超新星纪元(全本珍藏版)》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刘慈欣 著
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球状闪电》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刘慈欣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刘慈欣科幻自选集:乡村教师》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刘慈欣
出版时间:2012年09月

《三体(全三册)》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刘慈欣 著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

刘慈欣的书单

《海底两万里》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法国)儒勒·凡尔纳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机器岛》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法)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 著 邱公南,黄岩英 译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2001:太空漫游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译者:郝明义 
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凡尔纳漫游者系列·第2辑:从地球到月球 》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法]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与拉玛相会》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英)克拉克 著
译者:胡瑛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一九八四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著 
译者:董乐山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美丽新世界》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阿道司·赫胥黎 著
译者:黄津
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精)》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作者:(俄)托尔斯泰 
译者:草婴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战争风云(上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赫尔曼·沃克 著
译者:施咸荣 等
出版时间:1997年11月

《自私的基因(精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译者:卢允中,张岱云, 陈复加,罗小舟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动物解放》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英)彼得·辛格 
译者:孟祥森 / 钱永祥 
出版时间:1999年01月

书籍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那些书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科幻作者,我只想列出使自己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书。

儒勒·凡尔纳的大机器小说。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描写对象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探险小说,另一类是描写大机器的小说,后者更具科幻内容,主要有《海底两万里》、《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等。这类小说中所出现的大机器,均以18 和19 世纪的蒸汽技术和初级电气技术为基础,粗陋而笨拙,是现代技术世界童年时代的象征,有一种童年清纯稚拙的美感。在凡尔纳的时代,科学开始转化为技术,并开始了全面影响社会生活的进程,这些大机器所表现的,是人类初见科技奇迹时的那种天真的惊喜,这种感觉正是科幻小说滋生和成长的土壤。直到今天,19 世纪大机器的美感仍未消失,具体的表现就是科幻文学中近年来出现的蒸汽朋克题材,在这类科幻作品展现的不是我们现代人想象的未来,而是过去(大多是18 世纪末和19 世纪上半叶)的人想象中的现在。在蒸汽朋克影视中,我们可以看到蒸汽驱动的大机器,像巡洋舰般外形粗陋的飞行器,到处是错综的铜管道和古色古香的仪表。蒸汽朋克是凡尔纳作品中的大机器时代在想象中的延续,它所展现的除了大机器的美,还有一种怀旧的温馨。

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同为技术型科幻,它与凡尔纳的大机器小说却处于这一类型的两端,后者描写从现实向前一步的技术,前者则描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趋于终极的空灵世界。读这本书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初,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在不算长的篇幅中生动描写人类从诞生到消亡(或升华)的全过程的小说,科幻的魅力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那上帝式的视角给了我近于窒息的震撼。同时,《2001,太空奥德赛》让我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文笔,同时具有哲学的抽象超脱和文学的细腻,用来描写宇宙中那些我们在感观和想象上都无法把握的巨大存在。

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则体现了科幻小说创造想象世界的能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套宏伟的造物主设计图,展现了一个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其中的每一块砖都砌得很精致。同《2001,太空奥德赛》一样,外星人始终没有出现,但这个想象世界本身已经使人着迷,如果说凡尔纳的小说让我爱上了科幻,克拉克的作品就是我投身科幻创作的最初动力。

反乌托邦三部曲。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只被划定为科幻的边缘,但我从中看到了科幻文学的另一种能力,就是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所不可能具备的角度反映和干预现实的能力。《一九八四》在文学界没有很高地位,它的影响主要在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在刚刚闭幕的成都科幻大会上,甚至有些作家认为,正是《一九八四》的出现,使真正的1984 没有成为“一九八四”,这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但科幻文学除了带给人想象的享受外,还有其他文学体裁所达不到的现实力量。在我和江晓原教授的讨论中,我们都承认,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看似最黑暗的《一九八四》,实际上是三个想象世界中最光明的一个,其中的人性虽然被压抑,至少还存在;而其他两个世界中,人性已在技术中消失了。这种黑暗,是现实主义文学不可能表现出来的。

从文学角度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系列不是一个档次的作品,但我所关注的是它们共有的鸟瞰全局的视角,两者都是全景式描写人类战争的小说,与那些以个人感觉为线索的小桥流水的精致文学相比,这样的巨著更能使人体会到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的整体存在,这也恰恰是科幻文学的视角。

阿西莫夫的《自然科学趣谈》虽说是一大部流水账式的东西,但确实也没有见到还有哪部科普作品对现代科学有这样系统的介绍。卡尔·萨根的《宇宙》、《伊甸园的飞龙》也是较早进入国内的西方科普名著,虽然现在看来在理论的新颖上有些过时,但它在对科学的描述中引入了美学视角,这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真的为我打开了看科学的第三只眼。

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尽管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而辛格的《动物解放》则相反,把平等和爱撒向人类之外的芸芸众生,同样使我们从一个以前没有过的高度审视人类文明。不管怎么说,这两本书都很“科幻”。

但最科幻的是温伯格的《宇宙最初三分钟》和戴维斯的《宇宙的最后三分钟》,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宇宙初生和垂死之际的极端状态,这时的世界离现实是那样的遥远,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在我们无法经历的时间里带我们去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这是科学与科幻的最大魅力,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科学做得更好。世界各个民族都用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的漫长故事,是如此曲折和浪漫,与之相比,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真是平淡乏味。还有广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观,量子物理中精灵一样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所创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这种想象是人类的神话作家绝对无力创造出的。但科学的想象和美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要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到她的一线光芒。而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学之美难以达到的。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以上内容摘自《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编者说:

这本小书,收集的是《南方周末》阅读版“秘密书架”专栏的系列文章。

这个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刊登于2002 年,从那时到现在,编者陆陆续续邀请到了一百多位学者(本书选了72 位),向读者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

当初设立这个栏目,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传统学问,讲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很重视目录之学,有深厚的积累;社会科学是新兴事物,请一些过来人,为初学者做个向导,很有必要,也很适合报纸读书版(实际操作时,也请一些自然科学或人文学界的作者参加了)。也受到《哈佛书架:100 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一书的影响,这本书向哈佛大学的教授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1. 哪些书对你的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

2. 为什么?

提得很好,编者就直接拿来叩问这些中国的学者了。

栏目取名“秘密书架”,所谓“秘密”,取其“私密”之意,以示所推荐者乃一己之偏好与思想资源,非“秘不示人”之“秘”也。由于这个名字常遭误会,并已为书商抢先使用,文章结集时只好更名了。

文章以作者姓名的音序排列,文末注明了发表日期。作者在开列书单时,大多未交待版本信息,编者作了补注。一本书有多个版本的,补注较新的或编者认为较权威的版本。补注的版本,可能并非作者当年读过的版本,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三联书店的译本出版较早,影响很大,但误译较多,编者就补注了新出的译本,这是要提请读者注意的。

所有文章,除了刘铮、黄有光两位先生的外(刘文原题“在语言那仁慈的怀抱里”,是应吴慧女士所约,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黄文则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均在《南方周末》上刊出过,刊出时由于篇幅的关系,对作者的介绍都比较简单,这次也作了补充。

作者照片除特别注明者外,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本文编辑 刘芬)

作者:刘慈欣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