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专稿】本书是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在剑桥任教其间主编的唯一一部教育论文集。这本书是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理念,直到现在仍然鲜活实用;它旨在让学生懂得:现在读书,是为了将来在更广阔的生活中承担起社会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服务。
我们大家都知道,剑桥大学这所世界级名校,曾经造就了60多位诺贝尔获奖者、三位英国首相,培养出了难以枚举的世界政要和名人。
而这本书正是出自这所学府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在剑桥任教其间主编的唯一一部教育论文集。全书汇集了当时的11位英国教育界泰斗、各大学校长及院长的作品,就教育的改革目标、推理能力的培养、公民素质教育、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自然科学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体育、为实际生活的准备等诸多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论文作品。文章观点鲜明,有大量的案例和操作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好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一百年前的英国,刚刚结束一战,经济正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现代人的目光不仅仅锁定了这个世界,而且还锁定了这个世界的物质、权势、领土的获取、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以及各式各样的财富和繁华”。所以人们感到“处在一个令人焦虑不安的时代”。当时的效率低下、人们的意志消沉、言行虚伪、对知识不尊重,教育理想变得庸俗化、物质化等等问题的出现,都迫切要求人们重新关注教育,为教育的发展献言献策。今天的我们,同样也受此困惑(这也许是出版此书的意义所在)。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不再步入误区的陷阱呢?本书的解决之道非常适用,在当下一点也没有过时。下面就几点谈谈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其一,教育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要培养领军人物、领袖人物、有品位的人。本书在序言中提出了这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培养科学领域与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就算他们不能成为发现者,也要成为探索者。”“第二个目标,是培养社会活动的领袖人物,我们不仅要看他们是否拥有进取、勤奋的精神,而且还要看他们是否具备这样一种能力——不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知识完完全全地应用其中。”“第三个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品位和欣赏习惯,使人们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教育目标必须具有高度和宽度,高度应当超过财富,宽度应当越过国界;教育要着眼于世界,根据国际上的共识,按照国际航线来制定航程。在科学发现和经济增长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天,在精神方面不能当失败者。正如人文主义者费希尔说:“一个国家未来的幸福安康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学校。”
其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精神和美德。教育是培养“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认识知识的价值;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如同参天大树的长成,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我们不想让孩子在12岁就变成专家,因为缺乏人文主义知识的年轻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必须要特别记住,现代英国人的一个真正危险在于割断了自己与活生生的历史的联系。”这也何尝不是我们今天的忧虑?!好在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了,现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正在加强。文中也指出了要向犹太人学习:“犹太人真的是很了不起,他们总是能够在圣书中体现自己种族的精神;犹太人具有无与伦比的韧性,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通过教育培养了每一个犹太孩子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现在市场上也见过众多有关犹太人教育的书籍,这也是他们教育和成功的精髓。而我们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也绝不逊色于犹太人的《圣经》,民族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
其三,想象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它关系到人生幸福指数。华兹华斯把想象力称为:最好意境的思维能力;亚理士多德也说过:幸福是灵魂在不受阻碍的生活中通往至善的活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很重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却偏偏忽略了想象力的培养,而想象力恰恰是创新精神、好奇心的源泉;想象力也可以产生同情心,使学生摒弃专横、霸道、偏执、冷酷的不良习惯。那么具体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书中给出方法之一让我眼前一亮:让学生多读一些传记!这些伟大人物的传记,对学生的影响也许会受益终生。反之,那种只强调知识学习,就是“像抹浆糊一样把最干巴巴的知识薄薄地涂抹在学生的头上,而所有生动的学习生活却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被蒸发了。”这个建议真是超出我的正常思维,同时又让我心中一喜:因为我们正在做一套“大师馆”系列的名人传记,我在编辑这些书的时候,经常被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各种奇思妙想的创造力感动和激励,那么青年学生如看这类的书,那将是多么大的能量呀,看世界、看实世的眼光,肯定会受到影响,想象力也许就一发而不可收!
其四,对文学的重视。对于教育为什么要重视文学的学习,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三点理由:(1)培养适合文明生活的个性;(2)永久提供纯洁的、不可剥夺的乐趣的源泉;(3)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即时的乐趣。说白了,也就是一个人的素质与文明都和文学修养有关。随着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的文明的高度发展需要,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学是教育永恒的、不可回避的、不可或缺的的元素。正如作者所言:“努力让每个人在成长阶段至少养成两个嗜好;无论其中的一个是什么,另外一个都应当是文学爱好,或者是文学的某一个分枝。”这是文明生活和精神享受所需要的素养。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前些时候同一个在理工科大学教书的教授朋友会面时的交流,他说他们这些理工科的老师经常自嘲地说自己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却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理工科院校文学素养的缺失。而纵观全社会,人们读书只注重应用,文学被看成了无用之书。当然,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改革,包括高考的语文变成了200分和全民阅读的倡导,都是重量极的力好消息。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能够重现!
本书还有其他亮点种种。比如,在“论自然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一章中,提出了 “科技兴国”的理念,要全面地用科学家来替代“演说家”,同我们所说的空谈就是误国何其相同也; 科学是一道永恒的光,一道不可或缺的光,它的每一个行动和每一项政策都必须准确地加以判断。在谈到体育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体育比赛,是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危险和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大的亮点是“宁愿输掉一场比赛,也绝对不会不择手段地去赢得一场比赛”。在这里举的一个事例很有思考价值:公司到牛津大学招聘,并没有寻找在各种课程的大型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学生,而是寻找那些有可能在工作中夺取第一名的人,这些学生或许把相当多的时间花在了划船或其他体育活动上,但学会了与别人打交道的本事;而死啃书本的学生虽然学会很多课本知识,但却缺乏与人交流的技能。写到这里,让我想起大家对高考状元的质疑,这些高考状元没有成为科学家或各行业领军人物,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总之,这本书是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理念,直到现在仍然鲜活实用;它旨在让学生懂得:现在读书,是为了将来在更广阔的生活中承担起社会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服务。(以下内容节选自《剑桥论道:英国大学校长谈教育与未来》导言)
处在这样一个令人焦虑不安的时代,不满的情绪在滋长,如果这种情绪让人们相信:伟大而又广泛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是必需的,那就会存在这样一种风险,即人民和国家很有可能仓促地采取行动,在短时间内匆忙制定出一些看上去大有希望的新计划。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因为这些计划都是全新的,能够作为一种应急手段或权宜之计,人们看重它表面的实用性,因此抓着它不放,但却忘了一点:所有切实可行的计划都应该建立在普遍性理论的基础上。
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够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一流的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每个国家的国民中都拥有一定比例的优秀人才,他们拥有超群的智力、勤奋的精神以及人格的力量,适合担任各个领域中行动和思想上的领导者。
现在看来,一个伟大的国家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指导我们的思想却显然跟不上形势。
现代人的目光不仅仅锁定了这个世界,而且还锁定了这个世界的物质、权势、领土的获取、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以及各式各样的财富和繁华。
三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培养科学领域与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就算他们不能成为发现者,也要成为探索者。
第二个目标,是培养社会活动的领袖人物,我们不仅要看他们是否拥有进取、勤奋的精神,而且还要看他们是否具备这样一种能力——不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知识完完全全地应用其中。
第三个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品位和欣赏习惯,使人们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许多道德家或伦理学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给了“享乐”一个坏名声,因为他们看到,最诱惑人的、对任何人都有极强吸引力的享乐主义思想往往会让人变得过度放纵,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可是,人们需要拥有乐趣,也应该得到乐趣。引导人们摆脱比较危险的享乐思想的最好办法,就是教育他们学会享受更好、更高级的乐趣。此外,知识分子那种比较平静的乐趣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宁,这是持续工作的人所需要的一种良好的健康状态。
假如古典语言的捍卫者们更多地强调他们所提供的乐趣,而对一些他们所认为的实用性却较少提及,那么某些学习的形式或许早就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人们没有学会去认真地体察自然万物,也就无从发现自然万物的多姿多彩。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压力和竞争,只有那些承认知识和思想价值、懂得如何运用平时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国家,才会拥有未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征服世界靠的正是知识和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以宽阔的视野和富有同情的理解来对待人类,对待其他国家,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风范。
(本文编辑:王倩)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