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编辑撷英|“一个不和谐的和弦”之魅力

作者:宋舒白   2015年06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编辑撷英】狄特·波希迈耶尔撰写的这部《理查德·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堪称一部能够使读者与许多高尚的心灵对话交流、不可多得的瓦格纳专著。波希迈耶尔教授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瓦格纳肖像画,让人读来有耳目一新、收获颇丰之感。他以瓦格纳为红线,为我们勾画出充满巨人、伟人和具有高尚灵魂之人的丰富的时代画卷。

《理查德·瓦格纳:作品—生平—时代(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德】狄特·波希迈耶尔 著
译者:赵蕾莲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初识瓦格纳,是在一本有关尼采的传记里。这本传记,有一个章节讲了尼采与瓦格纳由痴迷到疏离的故事,讲得不是很细,却使我印象深刻。正巧,在2013年9月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与歌德学院的姜女士在德国展台上相遇,谈得甚欢,都有合作的愿望。随后就遇见到了这本书,正好放在套书“大师馆”书系里。于是版权编辑开始谈版权等合作事宜。发现好书,还要有好的翻译,刚好人大的赵蕾莲老师以前与我社有过合作,她的翻译作品《尼采遗稿》由我社出版的,且卖得不错,于是同她联系,也正巧,赵老师作为洪堡学者正在德国访学,于是她欣然应許,并在德国期间会见了《理查德·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的作者狄特·波希迈耶尔先生。在此书稿翻译完成之际,偶然间认识了瓦格纳专家刘雪枫先生,刘先生出生音乐世家,他是把瓦格纳歌剧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请他做序,理所当然,且会使得这本书厚重很多。他欣然应许。(果不其然,刘先生的序言,写得即激情澎湃,又冷静客观,他的激情同瓦格纳的激情一脉相通;他的冷静客观,是把历史上对瓦格纳一生的褒贬,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么多机缘巧合,于《理查德·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一书的出版可谓浑然天成了。

有两位专家学者的序言、后记,是瓦格纳迷的幸运。于我这个不懂音乐之人,再谈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意义,纯属班门弄斧。只把我编辑这部书稿时的心得体会和惊喜分享给读者朋友吧。

读这部书稿,我经常被这部传记恢宏的场景和众多的历史名人所震撼!宛如看一部大片,情节迭沓起伏,重量级的人物不断闪亮登场,包括歌德、海涅、尼采、李斯特以及路德维希二世等等,展现了19世纪的德国乃至欧洲世界的历史宏卷。

瓦格纳的一生,可谓传奇的一生。他在青年时期,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然后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等思想;晚年,他受到神秘思想(主要是佛教)的影响。所以,在他的生命中,激情、创新,反犹太人的意识,与名人和皇权的纠葛相伴相随。他既有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日子,又有飞黄腾达、极尽奢靡的富贵人生;既有参加革命的热情和实践,(他成为革命者,不是口头,而是行动,他写文章反对贵族,反对金钱至上的社会),又有同金钱和权力扯不断的牵连,他同路德维希二世的交集终其一生:“在1864年到1883年期间,路德维希二世给瓦格纳写了258封信,还有14首诗以及70封电报。而瓦格纳则给国王写了183封信、两首诗和86封电报”,可见关系何其密切。

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瓦格纳一辈子不会与钱打交道:他从社会主义的观点出发诅咒金钱,然而,他还魔幻地、着魔地被金钱吸引,他寄生虫般地讨钱,他还能很有封建色彩地花钱”;他博览群书,读古希腊作品、读莎士比亚、读巴尔扎克、读托尔斯泰等等(尤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家里经常有朗读会,一家人,有人朗诵,有人倾听,据说德国人现在仍有这个习惯)。大量的阅读使他具有开阔的世界视野,并使他灵感和激情不断喷涌。他一生创作了13部歌剧和大量的学术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用25年的时间(1848—1874)完成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创作,众神的没落是此剧的主题,用4天时间在拜罗伊特剧院演出此剧目(这可能是史上最长的演出);他将许多艺术整合到一起,音乐、喜剧表演、文学,还有绘画、雕塑的造型艺术,这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他的反犹太主义,把犹太人比作“蛆虫”,等等。无论功过如何,他对歌剧、对音乐的痴迷,他留下的歌剧,都会令我们肃然起敬。就如同本书中所写:“瓦格纳在巴黎期间撰写的中篇小说和随笔中有一个虚构的象征性人物:早逝的音乐家,他躺在临终的床上,在‘关于我的信仰的最后一句话’中很有信心地期待着:‘我认为,我在尘世上曾经是一个不和谐的和弦,这个不和谐的和弦将会通过死亡立刻壮美而纯洁地被消除。’(《在巴黎的一种终结》)瓦格纳无法期盼这位虚构的人物所指望的状况。直到今天,他都一直仍然是一个不和谐的和弦。”

虽然他“是个不和谐的和弦”,但他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可以说19世纪欧洲的天空弥散着他的歌剧的乐音,他影响了一代人,包括对尼采的影响,“在瓦格纳的思想中让我感到惬意的内容也是我在叔本华哲学中感到惬意的内容,那就是,伦理的空气、浮士德式的芳香、十字架、死亡和坟墓”,尼采如是说(最后由于瓦格纳把艺术变成了宗教而导致分道扬镳);对希特勒的影响,希特勒在《黎恩齐》这部天赋很好的音乐里,找到了自信。所以瓦格纳被视为欧洲音乐剧的拿破仑,也就当之无愧了。

完成此书的编辑工作后,我的思索尤在。瓦格纳给我的启示是:相通相融的重要。艺术没有国界,各种艺术门类都是互通的,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因为他融通了各种门类的知识,然后,创造性的开拓、创新。我们不懂音乐,没关系,只要开始倾听,就可以领略其魅力,就如同读书一样,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以下内容节选自《理查德·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


尼采把海涅和瓦格纳——正如哲学领域的黑格尔和叔本华一样——视为德国审美文化中伟大的、消除狭隘观念的事件,唯独他们两个人把歌德的欧洲影响延续下去。

在此期间,经作者海涅本人同意,他为海涅的叙事谣曲《两个掷弹兵》(Die beiden Grenadiere)的法语译文谱曲,1840年夏,他自费出版该谱曲的印刷物,并且把该作曲的印刷物献给海涅,大概主要是为了感谢海涅,海涅曾允许瓦格纳把其《施纳伯勒沃普斯基回忆录》(Memoiren des Herren Schnabelewopski)中已经作为三幕戏剧准备好的传说“漂泊的荷兰人”“用于一个歌剧的主题”,正如瓦格纳在1843年的《自传草稿》中所写的那样。 

瓦格纳于7月18日回信,描写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巴黎)雄伟壮丽的形象,这座城市一再引起他的关切:

我曾经在各个不同时期在那儿生活过,并且经历了我发展与世界的关系如此重要的阶段,以至于每当我谈起对世界的态度时,这种态度总是涉及我在那里最不可辩驳地获得的认知。……而这大概是自然的:巴黎现在是世界运行方向中的顶点,所有其他城市都仅仅是中间站;巴黎是现代文明的心脏,文明的血液流向巴黎,然后又从巴黎返回来,流向各个肢体。

《漂泊的荷兰人》:

当所有的亡灵从地狱中升起,

我也归于虚无。

大千世界啊,结束你的行程吧。

永恒的毁灭啊,请你带上我们!

瓦格纳在这种大胆的神话对照中把古代(对家乡的渴望)、中世纪(对死亡的渴望)和近代(对新事物的渴望)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乌托邦的神话。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把《漂泊的荷兰人》的无家可归和无家乡状况仅仅看成对瓦格纳在巴黎经历的艰难岁月的再现,那么,这显然是肤浅的。这种无家乡的状态毋宁说是现代的、“绝对的艺术家”的标记。

瓦格纳一辈子不会与钱打交道:他从社会主义的观点出发诅咒金钱,然而,他还魔幻地、着魔地被金钱吸引,他寄生虫般地讨钱,他还能很有封建色彩地花钱。

继其早年青春时期对希腊的兴奋之后,他又重新开始强化对古希腊及其文学的研究,一直到瓦格纳人生的最后几年,古希腊的文学文本都将成为他每日的面包。

瓦格纳的艺术史的体系中,席勒的戏剧与贝多芬的音乐大概处于相同的纬度上。他们俩在某种程度上站在瓦格纳乐剧的门槛上。

(给一任妻子敏娜离婚信)你仅仅怀着忧郁痛苦的渴望而留恋过去;我却放弃了过去,我只想着未来。你所有的愿望都倾向于与旧事物和解妥协,都倾向于让步和依偎,都倾向于重新联系起来;而我与旧事物彻底决裂,我用我的全部力量与旧事物作斗争。……所以,在我们之间只有矛盾,只有无法调和的矛盾。

如果说,对于人而言,所有令人愉悦的和给予生机活力的特征都产生于光明,那么,这种情况也可以被视为存在本身的基础:它变成孕育者,父亲,神;在人看来,白昼从黑夜中破晓而出,这终于作为光明对黑暗的胜利,温暖对寒冷的胜利,等等而出现。起初,人类的一种道德精神的意识可能在这种观念上形成了,并且升华到对利与弊、友好与敌意、善与恶的意识。无论如何,这种最初的自然印象应该被看成所有民族的宗教的共同的基础。

在1864年到1883年期间,路德维希二世给瓦格纳写了258封信、还有14首诗以及70封电报。而瓦格纳则给国王写了183封信、两首诗和86封电报。

这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拒绝瓦格纳的决定人生的理想中的一个理想,而瓦格纳一直致力于追求使艺术摆脱商业化:尤其通过音乐节的思想和保护协会对艺术的资助。然而,现在,瓦格纳的沃坦想要把世界交给阿尔伯里希来统治支配,交给黄金的权力和诅咒吗?这肯定仅仅是瓦格纳一种瞬间的情绪波动,但是,很明显的是,他厌恶自己不得不扮演的角色:即他在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这个半专制主义的、半庄严肃穆的、蒙昧主义的梦幻世界中不得不扮演的角色。

(本文编辑:王倩纾)

作者:宋舒白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