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大型出版商因订阅制而分为两大阵营,业内各玩家也纷纷择队而站。那么,分歧的动因何在?伦敦书展之后,似乎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论当前英美大众图书出版业中第一数字化“课题”,非“订阅制”莫属。不过未来多诱人,订阅制就有多骨感。
今年伦敦书展前不久,哈珀科林斯宣布进一步参与订阅制。《书商》杂志数字化问题论坛FutureBook也专题讨论订阅制。基于当时掌握的情况,菲利普·琼斯(《书商》杂志主编)在伦敦书展开幕当天发表文章《订阅制之问题》(见百道网译文《订阅制为什么总被出版商拒之门外?》)。《书商》同时严密关注了书展期间的相关研讨活动,指出关于订阅制的话题,多方热议后,在书展上终于得到了令我们满意的“最佳答案”。
订阅制我们去年就跟踪和专门讨论过,当时认为订阅制从理论上讲涉及极多复杂问题,远远不到定论的时候;从现实上讲,“五大”无论支持加入还是质疑反对,都还没下什么决心;从前景上讲,订阅制短期受制于亚马逊,中期大型出版社自己也有条件自办订阅制,长期上与2.0充分发展并升级3.0有一定关系。
如今,有的订阅制平台商开始拓展有声读物,有的上电子书零售,有的大型出版社进一步接受,有的大型出版社进一步反对。最大的疑问集中在大型出版社的分歧上,有的接受订阅,有的不接受,前者以哈珀柯林斯、西蒙舒斯特为代表,后者以阿歇特、企鹅兰登为代表。行业内各类玩家也开始站队,支持和反对的理由越来越丰富。书展期间,版权代理首次并明确表态:不支持订阅制;自助出版作者也有反对意见,认为加入订阅制收益并不好;独立出版社则发声支持订阅制,并揭露大型出版社“大而无当”、“有损文化”等等。
《书商》整理了两类理由,并在书展期间的“日报”上刊登,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还是比较全面的,能想到的基本上都在里面。我们简洁描述如下:
以前人们都知道,订阅制对出版社属于“开源”,亚马逊都说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相当可观(订阅制平台商手上甚至有数据,且会变得越来越多)。可是,大型出版社即使支持订阅制也是在做试验,即使订阅制并非如亚马逊逼宫那么可怕也是从容为之,谁让现在纸质书市场那么好呢?此间流行一种解释,大型出版社不上订阅制是因为担心溶蚀零售方面的销售,这个多少属于谩骂,4、5年前大型出版社有这个毛病,早改了。随着版权代理站到前台,人们才发现大型出版社在取舍订阅制上其实受到不少制约,对订阅制的认识背后,是版权代理不同意。具体地涉及出版合同中的一些规定,都是与收入有关。到此,反对订阅制是有了一个像样的合理解释,但支持又是为了什么?
于是订阅制研讨继续进行。订阅制平台商始终竭力宣扬订阅制对出版社的好处,书展期间的一个新意是“订阅制针对不怎么看书的人群,有推动阅读、拓展市场之重大意义”。如平台商的商业模式设计、广告投放、甚至亚马逊KU和它的Prime会员保持一定的奇怪距离等,用意都是避开核心读者。但你想针对非核心读者,就真的能做到?别事与愿违啊。说白了,争取非核心读者总是有难度,而核心读者转移过来那可是分分钟的事情。谁能禁止核心读者转移?想都不要想的事情。《书商》宣称获得“最佳答案”之前,逻辑上人们大概就讨论到这个程度。
西蒙与舒斯特负责全球电子书战略的副总裁Doug Stambaugh让《书商》终于等来了重要的认识成果。Stambaugh在研讨会上表示,大型出版社之所以大搞数字化,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数字化能让我们接触大量本地无纸质书发行条件的英语读者。欧洲如此,还有印度、亚洲等等”。可见,此种状况下,无纸质书发行、无电子书零售、甚至无核心读者,放心一试吧。
我们感觉《书商》对订阅制的支持态度,是有点押宝性质的——不找到终极合理性不罢休。我们不想求一个简单支持或者反对态度,只想按照《书商》梳理出的各种情况和观点,做个小评估,称一称“第一数字化问题”的斤两。
首先补充一个以前没详细描述的情况:过去两年里的订阅制,运行方式是读者按月固定付费,平台商统计用户阅读情况给出版社结费,比如一本书看了全部内容的20%,算一次,结一个多美元——订阅制涉及的价格,实际上是两个。价格问题一出来,事情就严重了。很显然的是,在月费10美元水平上,读者要是连续5次看20%,也就是实际上一本书的篇幅(现实中完全能做到),订阅制平台商就接近甚至达到亏本了。10美元价位为什么不能高些?订阅制服务价位的依据并不明确,最初人们认为,就是参照了读者平均阅读量:一个月2本,大概也就没功夫阅读了。结出版社一个多美元,也有问题——太瘦了,连价位很低的自助出版作者都觉得亏,更何况价位高的大型出版社?难怪大型出版社把旧版书搬了出来,挣点是点。实际上,书展之后就有新闻说,有声读物在订阅制安排下,因前期制作成本高,必亏。两个价位怎么定,因素很多,但两个价位之间存在固定涨跌关系,是肯定的。无论如何,两个价位都由平台商设计,这个问题出版社一定感受到了,但肯定没人跟媒体瞎算计这个,不参加就是了,没必要撕破面皮。所以,确如琼斯等人提到的,订阅制的成功,与健身房吸收非运动爱好者会员,然后坐等会员不出现并赚钱,是一样一样的。
其次,看过百道网近期译稿的同志,是否注意到亚马逊的所谓“霸王条款”?当时提出这个事情是用来解释出版社为什么犹豫。我们提醒注意的是:当前大型出版社越是参与订阅制,就越是帮助KU成长。亚马逊那种所谓霸王条款,苹果等都有(当年串谋涨价案的审理中,已经给扒的清清楚楚),哪个大型出版社把产品入订阅制的库,就意味着同时同意入亚马逊的KU(亚马逊啥时候学会玩谐音了?)。因此,理论上,无论订阅制发展到什么程度,亚马逊KU在库容上都不会落后,且极有可能是最丰富的。亚马逊此番“跟风”订阅制,叫“欲擒故纵”,不过分吧。于是得说啊,幸亏五大态度不一致,否则情况不堪设想:如果五大都参与了订阅制,那么五大的产品就等于在KU聚首了。阅读量大的核心读者自然转会,于是,KU的两个价位势必一涨一跌。涨对亚马逊财务很有利,跌就只能对不起出版社了。可见,亚马逊在订阅制发展中起多么关键的作用。对于亚马逊来说,只要照别人的样子,摆出个KU,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目前的非亚马逊订阅制平台,不少是烧钱赚会员,八仙过海,用质量低于亚马逊的书库吸引非核心读者,无论干到什么程度,客户资料都是有商业价值的,你认为谁会最感兴趣?……
最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一位高管在书展期间,以学术出版兼大众出版的经验,梳理出版业当前基本的数字化趋势,订阅制不属于“商业模式”,而是“服务模式”(service model)。其实,我们倾向于认为,订阅制如同当年的“代理制”,在当前实践条件下,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勉强算个营销渠道。顺便提一下,书展前夕,哈珀-科林斯与亚马逊“神秘”达成新一轮协议,如愿获得代理制“待遇”。如今的代理制,作用可否与当年“提高价格、主导行业”相当?时过境迁,按代理制本意,渠道无权折扣营销,问题是,五大的书,需要哪门子的促销?亚马逊真的在乎吗?代理制,其实也挺骨感。
(本文编辑:晨瑾)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