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相较于音乐、电视和电影产业,电子书行业在适应不同消费方式的赛场上落后了一大截。多样的消费习惯、需求、方式需要行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和定价模型。好在电子书行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奋起直追。
一直以来,媒介内容消费者不得不忍受不同格式同一定价的死板模式。人们若想以全新的方式进行消费,就必须打破格式与个人需求、偏好、经济能力不相匹配的僵化系统。现在,新技术和在线服务带来了新的媒介消费方式,引发了迅速的变化,内容产业必须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和定价策略来适应。在定价模式上落后于音乐、电视和电影产业的电子书行业意识到了这一挑战,并正奋起直追。
音乐行业最早认识到内容消费存在着差异。不论购买的人是谁,不论其价格承受能力如何,磁带、CD以及MP3的零售价格都是固定的。当我们的选择有限时,就会想办法打破这个系统。在我能买得起音乐之前,我曾翻录磁带,用随身听听得很开心(包括所有的杂音和变调)。在有得听这一点面前,声音的质量显得微不足道了。音乐产业创造了“专辑”这一固定格式,直到iTunes用单曲的销售打破了这一局面,专辑的销售没能东山再起。
现在,我们有一系列不同的定价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音乐消费,从每月20美元订阅费的Tidal和Deezer elite,到广告赞助的Pandora、Spotify及其他服务商(功能上有一定的限制)。年轻的听众用一些收听的舒适度换取他们想要的所有音乐,而在高端层面,发烧友也能找到适合于他们昂贵音响设备的服务。
出版业滞后于音乐产业,在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和迎合新的用户需求方面一直反应很慢。
讽刺的是,线下市场早就公认精装本和平装本有着完全不同的客户体验和价格。精装本平均要比平装本贵三倍,但你正是为体验付费。书本的气息、在你的手中的重量、翻开一本精装书的感觉以及书架上的展示都体现在价格里。
电子书阅读则不同,尤其是在移动端:它是偶然和自发的。读者明白他们没有实物对象,阅读环境可能比较低质,比如说在一个小屏幕手机上。
但要将iTunes“单曲vs.专辑”的经验套用于电子书时,出版商感到很不舒服。但移动设备上的电子书确实类似于iTunes上的专辑,读者可能只想用经济实惠的价格读一个章节或几段样章。这时,刚性的零售价格阻碍了电子书行业提供这种灵活的服务。出版商和作者没有意识到读者并非总是从头到尾读一本书。在线下你必须买一整本书,即使只读其中一点点,但在线上你可以选择。
订阅服务自然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方式,使他们可以浅读许多本书而不用为每本打开的书付费。Bookmate的用户能在一个月浏览几本书,而平均只完整读完一本。出版商没有认识到这一消费者行为,更不用说发展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了。
音乐产业已经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根据体验来定价,那么消费者会寻找解决方法,盗版便会猖獗。现在的出版业迎合了那些愿意接受业界设定的模式和定价的消费者。与此同时,在这个小框框之外还有着广泛和多样的消费者,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式来满足个性的需求。一些新创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正在迎合、利用、配合多样的消费行为,而出版商的醒悟还有待时日。
(本文编辑 晨瑾)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