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在“2014凤凰传媒·中国好编辑颁奖典礼暨中国好编辑论坛”的“好编辑如何发现好书”沙龙研讨中,由唐明星担任嘉宾主持,刘晶、章俊弟、范新共同分享了他们发现好书的故事以及发现好书的方法。
唐明星:谢谢大家。我的主要任务是给三位嘉宾老师递话筒。刘晶老师,财经类的中国好编辑,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分社社长,她是一位非常资深的编辑,做过很多好书,可能大家都熟悉,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学者的系列丛书,影响非常大;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厉以宁等先生的书,也经刘晶老师的编辑策划,获得过很多奖项;章俊弟老师来自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他是资深的老编辑,做过非常多的书,获得过很多国家类的大奖,有“五个一工程”的大奖,策划编辑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范新老师来自广西师大贝贝特,他是新民说的品牌总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化出版分社编辑 唐明星
在请三位嘉宾老师分享如何发现好书的故事之前,我想先说一个题外话,说一个大家可能都熟知的人,就是我们三联书店的前前老总沈昌文先生的一个出书的小秘诀。这位沈先生虽然现在年近80多岁,但他仍然很勤奋,天天到三联来报到,每天我们都能看到沈公背着一个大书包,来看书,跟作者交流。我记得我刚来三联的时候,有一次在楼里碰到沈公背着大书包迎面而来。我作为小字辈的小编辑就很必恭必敬地站在旁边跟他打招呼。我说您现在有什么事吗,这么匆忙?沈公突然说,我现在要去会我的情人。我当时就吓蒙了,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后来我才知道,沈公的情人,用他的话说,就是三楼那台复印机,他每天发现有新的资料就会跑上去,把他认为重要的资料复印下来。
我后来渐渐知道,沈公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他在出版界有60年的出版经验,所以很多人对沈公特别尊重,也经常向他请教如何发现好书,如何把好书做出来,怎么取得这么多的成功,请他总结经验。我们这位沈公依然用他的沈式幽默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谈情说爱、吃喝玩乐、贪污盗窃、出卖情报、坐以待币”。在现在这个反腐年代,每一句话份量都很重。但是沈公“坐以待币”说的是钱币的“币”,就是说你前面做好了,后面就等着收钱,等着出效益。这是一个资深出版家很深的经验。可能我们一般人学不来,这是我说的一点题外话。
接下来请三位老师跟大家分享如何发现好书的故事。首先请刘晶老师讲一讲!
一、他们这样发现好书
刘晶:财经类图书如何受大众欢迎
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分社社长 刘晶
在这里我特别想感谢主办方给我们广大的编辑同仁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沟通、交流、学习、互动的平台。刚才我也听了各位演讲嘉宾、颁奖嘉宾他们非常精彩的演讲,从中我受益匪浅,非常受启发。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大出版社主要是出学术教材精品的,现在学术教材精品仍然是我们出版社传统的优势品牌,我们目前也在探讨学术书大众化之路,一本学术著作是不是可以接地气?是不是可以被大众关注?被大众所喜爱呢?我就围绕着这样一个议题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2013年底我策划出版了一本厉以宁教授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到2014年底,一年的时间,这本书销售了15万多册,获得了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和中国20种好书等10几个奖项。我想这样一本大家听来像学术著作的书,为什么能够有这样好的业绩,能够被大家关注和喜欢呢?
首先财经类的被大众喜欢的书应该具备两个要素,就是热点人物、热点话题(热点问题)。这本书大家知道,厉以宁教授应该说是我们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他是国师,在社会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是他多年来长期关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和走遍大江南北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的结晶。在这本书中他讲了很多,比如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国企改革的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土地确权问题等等,(都是)被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体会,就是借势营销的重要性,我们编辑不光是能策划好书,还要推销出去,让大家知道,让大家关注。策划编辑要做一个很好的营销策划预案,这本书我们就充分做了借势营销,把握了几个营销的节点。
第一个势,这本书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出版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公布决定的第二天,我们马上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引起了全国媒体非常大的关注。在这个发布会上,我们邀请厉老做了40分钟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讲了很多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转型中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很多问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面提到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所以也被大众媒体普遍认为这是第一本全面深入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读物,这是我们借的第一个势,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势。
第二个势是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2013年底中央电视台做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厉以宁教授获得了中国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借着他获奖的势,我们在各个节点把握了营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个势我们借了“两会”的势。大家都知道,每年的3月份就是人大、政协“两会”召开的时候,厉以宁教授是全国政协财经委负责人,召开“两会”以后要举行新闻发布会,厉老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有很多尖锐的问题提出来。借助这样一个势,我们也是做了相应的链接,做了一个配合性的宣传。
第四个势,我们想开辟另一个图书市场——政府和公务员图书市场。我们也邀请厉老给中央国家机关的400位公务员进行了一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讲座,也是反响很好,他的书也被国家机关工委作为好书推荐给全国的公务员,这是向全国公务员推荐好书。
第五个势是中央电视台中国好书的颁奖盛典。世界读书日那一天,在中央一套《焦点访谈》之后的黄金时段播了中国好书的盛典,在全国影响力非常大。
到此,我们的借势营销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高潮。同时我们这个书的销售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看似是学术著作的一本书,由于它接地气,反映了很多当前大家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所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销售了十几万册。如果概括地讲,我想就是热点人物、热点话题、接地气,这应该说成就了一本好书。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跟大家分享我策划的这几点感受。我想在座的大家都非常优秀,策划了很多的好书,我在这里抛砖引玉,让大家能够借这个机会,借助这样一个平台共同进行沟通和交流,谢谢大家!
唐明星:谢谢刘老师成功案例的分享。我刚才听了之后觉得深有感触,刘老师的案例非常切合刚才苏(拾平)董事长讲的一点,就是好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主要就是如何把它编好,从刘老师刚才说的,她在对内容的把握、编辑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最后读者才能看到那本好书。还有就是我们通常老开玩笑说,一本好书实际上是一个作者和编辑共同生的孩子,刘老师把“孩子”生出来之后养得特别好,用各种国内国际的形式来宣传推广,所以才会取得这么好的一个成就,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做编辑的学习。谢谢刘老师!
章俊弟:好书是编辑酝酿出来的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编审 章俊弟
感谢唐明星老师对我的褒奖,不敢当。非常不好意思,纠正一下,就是《拉贝日记》里我是三个编辑之一,《拉贝日记》我只是参加了编辑工作,没有参加策划工作。但是《拉贝日记》之后的去年11月底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全集》,全是我策划并参与编辑的。
编辑做长了就会知道,你不会发现任何好书。为什么?好书不是发现出来的,而是酝酿出来的,通俗来讲是策划出来的。我们遇到的一些有影响的图书,最早不是现在出版的这个样子。比如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这是一本学术著作,是苏州大学范伯群老师主编的。这样一部学术著作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大奖,有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等奖,中国现代文学王瑶学术奖优秀论著一等奖,这个奖四年一届,学术图书一等奖只有一种,第二届就是范老师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获奖,现在这个奖项已经评到了第三届,之前一等奖全部是空缺,也就是说12年来,在中国学术圈子里真正认可的高峰就是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新闻出版总署,现在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奖项,还有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样一部著作,按理说是非常成熟的,但是他找到我们想要出版的时候,和现在出版的面目大不一样。他们当时想出八本书,因为有八块内容,单独成系。我们做编辑的可以想一下,八本书会是怎样的?我们在跟范老师反复沟通的过程当中,把八本书整合成了现在的一本书,分上下两册。事实证明,我们编辑最终的建议和决定对于成就这样一个学术名册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问编辑,好书是怎么酝酿出来的,而不是发现出来的。
当然这中间也不是没有巧合。2014年年初的时候,我带着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先生到我们南京有关地方采访,为另外一本书写作进行采访的时候,碰巧遇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馆长朱先生,这样一个巧遇就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南京大屠杀全集》。当时何先生是为另外一本书写作,而朱先生一听他的大名立马很热情地上来,走到我们车子边上就发出邀请,说你应该写一写我们的南京大屠杀,现在正好“两会”都在酝酿,要将12月13日定为全国第一个公祭日,我们应该有一个大家来写这个书。当时何先生听了不以为然,朱先生走了之后我在车上就跟何建明反复说这个事情,交待了相关背景,因为我也参与了《拉贝日记》图书的编辑,我对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内容很熟悉,最后终于说通了何建明先生。应该说《南京大屠杀全集》现在的宣传势头是很好的,它两次上中央电视台。一次是12月12日上了中央电视台晚间的《东方时空》,一个是12月14日上了中央电视台七点钟的《新闻联播》。从12月13日开始,全国五大门户网站在首页报道,并且进行长篇连载。
唐明星:章老师说得特别好,章老师提到的获得很多大奖的范先生的那本书,我当学生的时候,是我考试的必备书。章老师说好书是要酝酿出来的,实际上是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成为一位好编辑,一定要有深厚的学养,要多读书。所以章老师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学养的编辑,才能做出这么多好书来。
范新:这个作者是怪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新民说品牌总监 范新
说实话,坐在这里很不习惯,很惶恐,特别是有那么多出版界的前辈,董秀玉老师也坐在下面。如何发现好书的故事,首先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书?从我个人而言,这个可能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谈不上认识,说一点我自己的体会。
我记得美国的学者哈勒德说,如何评价一本书是不是经典,不能让人重读的书算不上经典。我觉得,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是这样的一个判断,不能够让我重读的作品都算不上好书,这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个体会。好书的标准,到底是个体性的还是公共性的?现在一到年底,各个媒体都很忙,大家都在找好书,推荐好书。我自己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很多进了书榜的书,对我而言可能我觉得不是好书,我个人认为的好书也会出现在书榜里面。所以公共性很多时候是媒体喜欢的,也知道这样一个东西,出版界也很欢迎,出来一本算一本,这是我自己的感受。
让我说发现一本好书的故事,我想讲哪个呢?我想了很久,讲讲刘中敬,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他在我这里做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从华夏到中国》,我跟他签下了大约有20本书,因为见到他之后,我有一个感受,这个人真的跟我们不一样。比如说,生活中刘中敬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想像不到,他在西装里面穿一件秋衣,还是黄色的,(那个其实不叫西装,他以前在新疆做了十几年法医)秋衣的袖子露在外面,他提的是80年代人提的那种皮包。当我看到他的文字——我跟他有一个共同的朋友林先生,林先生把他的一些文章发给我来看——我读后就感受到,这确确实实是学才兼备的一个人,让我望尘莫及。做学术是需要才情的,不是说这个书我想写,我努力写,今天不吃饭使劲写就能够写出来的,这是强求不得的。一本好书也是这样的概念,应该说不是我们发现的,是一个好的作者来写的。
我这样跟他建立了联系,其实跟他的沟通很费劲。因为你不跟他谈他感兴趣的历史,他基本上没有话,我不知道跟他说什么,打电话经常不知道如何结束。因为他迟迟不回应我,很多人说他是奇人,应该说他是很怪的一个人。但是通过他的文字我就知道,我发现了一个宝藏。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如果假以时日,他是可以成为真正的大家的。
今年《南方周刊》一个比较资深的主笔对他有一个采访,在武汉大学樱花要开的时候,大家会说这个地方人来人往,刘中敬的回答是这个地方很拥挤,他的视角不一样,他有异于常人的见识。我觉得我很有幸能够给刘中敬先生做书,包括接下来他马上会出的一个专著,叫《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是他第一本专著,以前都是文集,会有一个被称为英国史记的叛乱史。很多前辈都知道,国内以前引进的都是18世纪、19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作品,实际上在16、17世纪有很多很重要的(作品),刘中敬也翻译了麦考来的英国史。
唐明星:范老师说得特别好,他刚才一再犹豫,都不知道说哪个故事,所以由此可见范老师做了多少好书。而且我觉得范老师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就是我们作为编辑应该怎样去挖掘作者。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怎么样跟作者去沟通。因为作者有千千万,但是每个作者都是有个性的。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你怎么样跟他交朋友,就像男女谈恋爱,怎么样你才能把你心仪的人追到手,展开什么样的攻势。范老师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他对刘老师各方面的了解还是特别深的,所以他能够牢牢地把握住他,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跟作者交流的经验。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请三位嘉宾老师总结一下发现好书的三个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肯定有很多,就像练武功一样,成为武林一代宗师,无论是凌波微步还是吸功大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
二、发现好书“方法论”
章俊弟:第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源头活水,就是指我们编辑要有一块非常了解的领域,也可以是研究的领域、学习的领域,也可以是爱好的一个范围,这是我们编辑好书的一个源头活水。我印象最深的,如果跟你的专业,跟你的认知没关系,或者你认识不到位,就是天大的一本好书,也会从你眼前流过去,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在2004年、2005年的时候接到一个名人的投稿,这个名人今天说出来可不得了,就是易中天。他把他正在写的所有的著作以及写好的著作列了一个清单投递到我们出版社的编辑室,当时我是主任。可是我也不是学古代文学的,当时的易中天可能只有他几个师兄弟和他的几个学生知道,所以这一个系列的易中天著作,就在我眼皮底下流过去了,这就是不识货,这是反面的生动事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编辑你认为的好书一定是你熟悉的领域和范围,这是源头活水。
第二寒梅著花未。你要经常关注这一亩三分地,当中有一些是动态的,有一些发展趋势你要了解。
第三高朋满座。我们今天玩微信的都有朋友圈,这个朋友圈一定要高大上,用古文来说是高朋满座,有了这些好的主意的时候,你一定能找到相关的作者,我们出版社一位前任的副总编说过一句话,任何一本书,唯一的一个作者,就看编辑能不能找到。
一本书要成功,一定要有天时,就是这一亩三分地,现在是不是到了收割的季节了,就像我刚才提到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来讲,如果在五六十年代出版,一定是大右派,出版社一定要被查封,它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版的,这就是天时。地利就是和你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你编辑的一亩三分地。人和就是你能不能找到最适合的作者,可能中国、世界只有唯一的一个作者适合写你酝酿的这本书,所以要天时地利人和。
唐明星:谢谢,章老师的天时地利人和非常精到,要求我们的编辑要有一定的学养,有一定的知识背景,要审时度势,之前我们也说过,要交朋友。下面我们请刘晶老师来总结一下您的三句话。
刘晶:我觉得对于好书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今天我们的评奖,我们分了八大领域。我想每个领域我们好的策划编辑策划出的好书,方法、路径都是不同的。所以从财经类的角度,我还是围绕刚才的案例来说,就是热点人物、焦点问题、接地气,注意了这样三个要素的话,应该说能够策划出大众比较关注的,比较欢迎的好书,谢谢大家!
唐明星:谢谢刘老师,刘老师又提出来焦点时事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关注国内国外的形势、出版动态。如果大家想多关注,不妨多看看百道网,我是每周都要看一看的。下面请范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
范新:刚才没有说,刘中敬的那套书我要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当时写的都是文言,按照我的意见,那本书就是一本卖不出也得做,出版社还是会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感谢出版社。刚印的时候我想印1500本馆配能走一些。最后书出来了,现在应该有几万册,这个也是让我很诧异的。不是我发现的,它自然而然就卖了,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自己也有一个体认,看到刘中敬写的这本书,在文字之外,他的历史观——事实之外爱憎为虚,对我个人来讲,很打动我,我个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说到三个方法,我觉得就是阅读、阅读,还是阅读。我觉得编辑要读书,当然我们天天都在读书,只有阅读才能找到好书。阅读还有一个概念,如果我们分开来讲,我觉得对文字要有一种敬畏感,我自己在做编辑的过程中,跟同事在接触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新进的编辑,我发现他们对文字的敬畏感越来越弱了。我这样说可能也不厚道,因为我也是一个新编辑。但是总觉得编辑对文字的敬畏感越来越弱,这是我比较难过的一件事情。
像刚才章老师说的,我愿意用知识地图来说,就是应该了解你所喜欢的,你关注领域的知识版图,整个学术地图的分布,包括某些人研究的方向,有什么方法论,这是地图。还有一个就是方法,我觉得学术是讲究方法的。另外我自己也会觉得,我不喜欢做那种很平的书,我喜欢的可能是片面的深刻。
编辑是一个什么职业?人活一辈子,可能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很难,很多年可能不一定知道。对我自己个人而言,忽然有一天我自己感受到,跟文字打交道做出版也许是自己生命的应许之地,可能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做编辑。我以前卖过牛奶,卖过啤酒,卖过电器,其实我是最年轻的编辑,我2012年才开始接触这个行当,但是阅读了很多年。所以我自己的体会是阅读,阅读,还是阅读,谢谢!
唐明星:范老实说他做过很多职业,我一下子就觉得,范老师很符合我们编辑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要杂家。范老师说到的阅读我们很多编辑都深有体会,我自己在这方面也很有焦灼感,我们每天在出版社会有很多要完成的额度,可能很多编辑也会有同感,往往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有的时候我们就开玩笑,原来是书非借不能读,现在是非编不能读。如果我们真的发展到那样的话,我们这个编辑生涯可能真的快要结束了。所以希望大家还是听听范老师的发言,多读读书,谢谢大家!
(本文据“2014凤凰传媒·中国好编辑颁奖典礼暨中国好编辑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成文。由百道网编辑整理,发布前未经演讲嘉宾审核。本文编辑:岳尚华。)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