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美术书的力量

作者:记者|申凤霞   2014年09月18日   来源:《出版人》杂志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出版中国画的画册等见长,很多画家毕生的愿望之一就是在人美社出版一本“大红袍”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作为中国重要的美术机构,人美社在专业美术出版方面的权威性不言而喻。而去年一本名为《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书又让人们见证了人美社在大众美术出版领域的影响力。

相较于文字类的书籍,美术书的设计和制作有什么特质?怎样才是做对一本美术书?在数字出版众声喧哗之时,美术书凭借什么力量保持永恒魅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术书是否迎来了一个大众普及读物的春天?

在今年的故事驱动亚洲大会上,人美社社长汪家明受邀与德国设计出版社社长斯文•埃曼就图书设计之美问题进行对谈,全场收获了多次掌声, 受到全体与会者的赞誉。


做对

提到美术书,人们脑海中立即会浮现精美的用纸、鲜艳的色泽,好看是很多人对美术书的要求。而在汪家明看来,适合才是最关键的。适合就是做对,做对才会适合。

他举了他编《小艾》一书的过程为例。丁午,一位父亲,也是一位著名漫画家, 在1969 年到1972 年间, 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他8 岁的女儿被留在了北京。画家感情上唯一的寄托就是这个女儿,那时候回一趟北京是不容易的,他就给女儿写信。女儿太小, 写字多了怕她不懂,于是他就开始用画画的形式给女儿写信。画他在农村怎么种地、怎么放猪、怎么盖房子、怎么当木匠,为了女儿喜欢看,他也画他怎么捉蛇、捉青蛙、养鸟。他每给女儿写一封信,开头第一句话便是“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在汪家明看来,这些在特殊年代画出来的信称得上是奇特。

这些信后来找不到了,2011 年, 80 岁的画家去世了,“去世前他跟我讲,这是他一生中画得最好的画,里面有他一生对艺术的欲望,和他对女儿满满的爱”。这样饱含情感的故事激发了汪家明出版这本书的想法。画家去世后,家人发现了这61 封信,一共有200 多页的画。如果做纸书出版, 是否可以黑白单色出版?经过反复斟酌,汪家明最终决定,要想恢复这些画40 年前的历史痕迹,包括在信上他想念女儿时留下的眼泪,不小心抹脏的地方,钢笔墨水线条随情绪起伏而产生的变化,必须采用纸质印刷,而且非得四色印刷。《小艾》现在累计销售了7 万多册,这在以往的美术书销售中是很少见的。

谈到做对的美术书,汪家明还很推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闲情偶拾》一书。这本书的设计者与《小艾》一样都是陆智昌。这本书的画作者韦尔乔是一名医生,他的画都是在病历单、处方笺上画的,薄薄的纸, 画在正面,背后也能透过来。为了达到这种逼真的效果,用汪家明的话说, “阿智快把印刷厂逼疯了”。最后,陆智昌给画的正面拍张照片,再给画的反面拍张照片,又拿着原作,盯着印刷厂用薄薄的纸张,将正反面的照片对齐,以还原这些画的原本效果。

在这两个故事中,《小艾》用四色印刷,《闲情偶拾》用五六十克的薄纸, 没有一定之规,都是为了还原原貌。如果是用铜版纸做这两本书,那就错了。

不可替代的纸制出版

上面举的两本书,在纸书出版领域取得了成功。那么他们是否也适合数字出版呢?数字出版对美术出版的影响大吗?

汪家明继续以《小艾》为例,为我们讲述了有些美术书必须用纸质出版的不可替代性。“在找陆智昌设计《小艾》时,我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保留这种历史感,二是最好和原画等大。由于不同电子媒介的分辨率和颜色设置不同,你在不同的电子媒介上看到的画作很可能不一样,而这与原作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试想,如果《小艾》采用数字出版的办法,很难获得那种历史的痕迹和真实的原貌,也难以做到等大。”汪家明说,在这种情况下,美术书纸质出版有很大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

在中国古画册印刷出版方面,也有类似的问题。汪家明说,现在有很多古画的高仿画,用高科技的电脑技术, 把古画仿得十分清晰鲜艳,这里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古人没有这么鲜艳的颜色,古画也没有这么清晰,这就把画做假了。对于美术社来说,最忌讳的就是这个。”而为了追求美术出版的原始状态和真实样貌,纸质书确实有着巨大的优势。

“所有的美术书,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第一要求书的完整性,第二要求颜色的准确性,而这在数字出版上很难保证。”汪家明在预测未来五年美术书与纸质出版关系时做出如下分析,数字出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目前数字出版对于美术书只是多了一种传播方式,五年以后,纸质出版对于美术书而言可能更重要了。可能别的书数字化程度都已很高,但是美术书在纸质方面的依赖性会更高。“面对数字出版应当紧张的是印刷厂、书店以及物流,而对我们来说,出版就是做好本分,数字出版的兴起可能使我们更能回到本分,即做好内容,做创造性的工作。”


美术书的未来

近十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热,美术书也有好的趋势。近期出版的《南画十六观》定价很高,却卖得很好,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大众对美术书关注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艺术修养成了一种生活必需。“艺术就是让人愉悦的,否则生活不是太枯燥了?”对于艺术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汪家明有着切身的体会。“你很难想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什么文艺娱乐生活都没有的情况下,流行自己造一个矿石收音机,在收音机里听到白毛女舞剧的音乐,就觉得好听得不得了。就像吃不饱饭时,有个地瓜干就觉得超级美味。”汪家明说。

汪家明认为,有时市场驱动着产品,有时产品也能刺激市场。对于目前人美社的出版布局,他说:“我们目前出版三种美术书,一种是针对专业圈的美术画作、理论著作;第二种是普及美术知识类的,如傅雷名作《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其中也包括一些通俗易懂的美术理论,如刚刚出版的《燎原说画》;第三种是大众美术读物,比如我们刚刚出版的《极简中国书法史》等极简系列,也包括《小艾》这本书。”

人美社有个理念叫“美以载道”, 向大众普及美术艺术,是其工作的题中之义。出版适合大众阅读的美术艺术读物,这其中既包括普及的艺术文化书,也包括提高性的知识类书,成了今后人美社工作的一个方向。汪家明介绍,目前,人美社正在做一套沙发书。所谓沙发书,就是放在客厅里的沙发边上,随时翻看,提高艺术修养。另外,人美社还要从国外引进一批好的艺术图书。目前正在从英国DK 出版社引进一套关于家具史的书籍。

对于大众美术读物的市场,汪家明认为,美术书的大众普及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慢慢变化,不会突然迎来一个高峰,但是这个市场空间很大。目前很多专业美术社都不出版大众美术书,反而是三联书店等文化类出版社出版大众美术书较多。这个市场还远远没有被占领,值得重视。当然, 美术社招人都偏重美术专业,也是导致美术社不擅长操作大众市场的一个原因,人美社正在通过引进美术史论、中文专业等人才来布局大众市场。■

作者:记者|申凤霞

(本文原载于:《出版人》2014年第7期)

来源:《出版人》杂志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