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吴晓波:一个财经作家的自媒体实验

作者:何玉新 实习生 张涵 摄影 姜晓龙   2014年09月05日   来源:天津日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记者 何玉新 实习生 张涵 摄影 姜晓龙

吴晓波,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常年从事公司研究。代表作品《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

自媒体做起来并不轻松

记者:您运营自媒体也有一段时间了,能否简要谈谈您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吴晓波:我做到8月18日是刚刚100天,100天下来,我觉得是我最近十几年来最忙碌的一个阶段。我的感受是,有好的内容还是可以走得很远,这个状态跟以前的博客啊、微博不一样。好的东西大家分享,传播也比较快捷,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自媒体把媒体和读者的关系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反馈是很滞后的,现在非常快,你的阅读量、转发量在后台都可以看到,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记者:您认为一个成熟的自媒体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吴晓波:自媒体到现在还不是完全成熟的业态,像我现在做的是一个完全以内容来驱动的商业性自媒体。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有专业性,依靠的还是你在某一个类别里、领域里的专业能力。然后还有一个人格化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人格背书,这样一个自媒体是很困难的,这可能也是传统媒体向自媒体转型中蛮难迈过去的一个坎儿。所以我的自媒体用了一个名字叫“吴晓波频道”,希望把我的人格嵌入里面去。还有就是互动性,我的自媒体做到现在不过三个多月,全国已经有了36个书友会,都是“80后”“90后”,天津也有,他们自己会组织一些活动。

记者:您在自己做自媒体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它的盈利模式?

吴晓波:其实自媒体的投入,就个人来讲还是蛮大的。我团队里最开始有三个人,现在有七个人来帮我打理所有的事情,这是资金上的投入。每个礼拜两篇专栏和一个视频,我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投入在这里面。现在来看,它的盈利模式还是非常不清晰。我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很多年了,大家对我还是有信心,有些广告商愿意在我这里发布广告。但我认为对一些年轻朋友来说,他们的自媒体要想吸引广告,现在条件还不够成熟。

那么未来的可能,我认为自媒体最大的收入是来自两部分,第一部分是O2O(线上到线下),能不能把线上的这一部分用户转移到线下来,做出一些文化类产品,比如像我这样的讲课啊,咨询啊,做一些财经方面的事。另一方面可能是视频,我有一个视频和文字的配套,相对来讲视频的盈利模式可能更清晰。我认为一周的点击量只要每期保持在50万以上的话,它就已经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记者:那么就您的观察而言,企业是否需要运营自媒体?

吴晓波:企业需不需要运营自媒体确实是一个问题。它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去自媒体化”,企业把自己的信息放到不同的自媒体平台上传播,自己不做自媒体;第二种模式是企业自己建一个自媒体平台,通过信息的分发把你的用户导入到这个平台上来。我并不建议企业都一哄而上去做自媒体,这就跟十多年前企业一哄而上去做网站是一样的,现在看来是没什么必要的;前两年许多企业又一哄而上去做APP,现在看来也是没有效果的。我觉得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商品本身是一个长期可持续消费的商品,那么可能需要自媒体;如果你的产品需要通过和用户的互动来完成销售,那么也可能需要有自媒体。其他情况我觉得需要性不是很大,当然,这还是件需要探索的事。

记者:就您对自媒体的观察,它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式吗?

吴晓波:我认为垂直的自媒体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方式,因为我最近接触了一个案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在微信里做了一个自媒体,是干什么的呢?是卖盱眙小龙虾的,他们家是盱眙人嘛,他爷爷的小龙虾做得特别好吃。他想起这件事来,就把他爷爷的配方拿来,做了小龙虾,在微信公共账号里面卖。这个小龙虾确实做得蛮好吃的,配送环节也设计得特别好。最开始上线的时候有三五个订户,慢慢口碑传播起来,就有几十个订户,现在据说每天有一千个订户来购买他的小龙虾。那么,他在一个特别小的品类里面,垂直化地完成了一次创业。在微信公共账号之前,我认为这样的商业模式是蛮难成立的,没有那么大的一个基础和社交传播力。现在小龙虾可以这么卖,其实未来鲜花也可以这么卖,服装也可以吧,甚至一些细微的服务都可以这样做。所以自媒体给了后来者颠覆那些“大家伙们”一个特别好的武器。

商业社会应该怎样去思考

记者:对商业社会,您一直有自己的思考。包括您的专栏里最近有一篇关于理财问题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可否详细谈一下?

吴晓波:中国人一直以来,年纪大的也好年纪轻的也好,从小没上过一堂理财课,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我想我小时候,包括我女儿也一样,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给压岁钱,这些钱基本是看一眼以后就被没收了。我们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谈钱的事儿一直是一个特别耻辱的事。真正踏入社会以后,我们发现自己一点理财方面的经验都没有。

从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我们的学科教育,理财一直是被漏掉的。许多人在理财方面其实是不清晰的。他会认为自己既没有内债又没有外债,不欠一分钱,特别厉害。这种观念在成熟的商业社会中是完全不成熟的,一个人如果在他的一生中没有负债,那么他就完全体会不到货币的杠杆效用,他永远是落后的。一个人如果不会投资自己的财富,那也是特别糟糕的。一个人的收入应该包括职务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很多人没有这个观念,他认为劳动光荣,我出一份力,赚一份钱,这样才特别有道德。那么他只有职务性收入,没有或很少有财产性收入。其实这是对自己的商业犯罪。所以我的那篇文章里讲怎样能够建立比较健康的理财观,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人民币的“保卫战”。

记者:另外一篇叫《“撒娇”也是生产力》的文章,好像您的频道里还发起了一个向吴老师“撒娇”的活动。

吴晓波:这是一个作者的投稿,他提出了一个让我们男生遭到挑战的消费模式。就是说,一个女生如果喜欢一个商品,衣服啊,蛋糕啊,她可以通过代支付的方式让爱慕她的男生帮她买这个东西。这在以前是很难实现的,现在有了微信支付,包括支付宝出现的代付模式,使得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这一方面加强了人的情感流动,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消费。这是互联网商业和传统商业最大的区别,它本身一定要带有娱乐精神。当“撒娇”模式大行其道之后,就会出现两个结果:其一,每个公司都要认真想一想,自己的商品是否是有温度的、具备了撒娇品性;其二,每个男生都要认真想一想,想什么,你懂的。

所以我登了那篇文章,至于后面那个“向吴晓波撒娇”的活动,是我团队里那群“85后”干的。我现在控制不了这个频道,他们爱干嘛干嘛,我只能说我写的文章必须是我写的,我讲的话必须是我讲的,以我的口吻。剩下的都是他们的事,在我们这个频道里有巨大的“代沟”存在(笑)。

记者:说到娱乐性,中国的企业家最近经常以娱乐化的形象出现,您怎样看?

吴晓波:我认为娱乐化真的是一个方向,前段Windows推了一个新版本,网上就开始流传一个短片,比尔·盖茨带着各种假发头套在那里跳舞。这就是互联网经济以后所发生的事情。我记得第一次看到企业家娱乐化是在十五六年前,雅虎刚刚起来的时候,杨致远很年轻,才二十几岁,就成了美国IT界的首富,《Business Week》(商业周刊)登了他的封面照片,他坐在大沙发上,光着一只脚。这是我第一次在一本非常严肃的商业杂志上看到一个CEO竟然光着脚坐在那里。我认为这是互联网一代对传统的那些穿西装打领带的所谓商业成功人士的一次革命性的颠覆。非常不可思议。然后他接受了《花花公子》的采访,原来的商业领袖绝对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杂志的采访。今天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像马云搞年会穿得跟鬼一样出来,马化腾会去跳草裙舞,这就变成了一种流行,我认为这是好事,更时尚,也更人性化。

年轻人正在成为时代的主导

记者:前段时间您在明道大会讲把世界交给“80后”,这是基于怎样的观察?

吴晓波:首先创业的人改变了。我有一次到淘宝去调研,淘宝这些中小企业主(卖家),大概是600万到800万之间这波人,当中85%以上是“80后”。“80后”成为创业最主要的人群。那么谁在消费?绝大多数也都是“80后”。就我自己而言,也有切身体会。前段时间《小时代》上映,我去看,结果电影放完,我的手机只剩下一点电,因为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都在玩手机。《后会无期》我也看了,看到一半,头倚在那里睡着了,我看电影从来没有睡着过。我觉得前段时间那个《归来》就很好,可是《小时代》和《后会无期》的票房在那里摆着,我喜欢什么没有用,要“80后”喜欢才有用。

记者:但其实年轻人正承受着很多压力,也有一些抱怨,您怎样看待他们的处境?

吴晓波:首先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我到西班牙,看到西班牙一到双休日,几万人都在街上游行,他们把游行当Party来开。怎么回事?西班牙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失业率27%。就是说,它的发展已经停滞了,给不了年轻人更多机会。中国虽然大学生就业率也不高,但我们还在发展。我觉得现在的“80后”“90后”虽然没赶上财富爆炸期,但仍处在财富快速增长的时期,我们国家未来十几年仍会是一个让创业者能够很好地成长的阶段。

记者:谈到创业,确实有一些“90后”的创业者崭露头角,提出了新的想法,您也有一些“90后”的朋友,您对他们怎么看?

吴晓波:这个世界已经交到了“80后”手上,“90后”现在是来凑热闹的。我认为他们对商业的艰难情况缺乏认知。我最近看到一些“90后”的朋友做的产品被热捧,当然这个社会热爱年轻人是好事,但有些“90后”说他们这个商业模式是“玩”出来的,玩着玩着就把自己玩得很大了,我想千万要告诫这些朋友,从“10后”到“80后”,所有在商业上成功的人,没有一个是玩出来的。我做商业观察24年,没有看到哪一个企业家是非常快乐的、玩着玩着就走过来了。我不认为“90后”能够玩出一个商业世界来。他们会面临很多超出他们的知识、毅力,甚至控制力的艰难;面对无数不确定性;面临财富、道德、法律,包括人格上的煎熬,一次次经历失败和挑战。所以“90后”那一代还是来凑热闹的。但是他们会很快成功,“80后”对“60后”“70后”的冲击可能花了六七年,现在“90后”对“70后”“80后”的冲击可能只需要花两三年。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在被“压扁”,世界变得越来越平,这是好的。

天津日报记者 何玉新 实习生 张涵 摄影 姜晓龙

原文标题:吴晓波:一个财经作家的自媒体实验(图)

作者:何玉新 实习生 张涵 摄影 姜晓龙

来源:天津日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