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研究】10年前讲的OA故事,结尾时OA运动发展到了这样的状态:英美政府支持OA,各国开始响应,OA出版呈现绿色OA和金色OA两种模式,专业出版社开始应对——总的看,OA运动开始按照明确轨道发展了。目前,OA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呢?
(摄影:朱英)
13年前,程三国先生将他对出版业“三大出版”基本结构的透视,落实在中国图书商报改版工作之中。“三大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的观点认为当代出版业遵循三套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是对出版业的深入认识。现在看,“三大出版”观点的价值,显然高于各种关于出版业和出版工作本源、灵魂等的概括认识,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很可能持续保值。
“三大出版”观点的价值,在2001年之后不久,就不断得到印证强化、反复印证反复强化。那时候,数字时代普遍地给出版业加载了“转型”命题,却活生生地上演了截然不同的转型方式。仅就转型速度看,专业出版一路领先至今,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随后——三大出版间的数字化先进程度和格局,十多年没变化。显然,新技术条件都是一样的,转型方式上的不同,明证基本商业逻辑上的不同。
领先转型的专业出版业,甚至看不太出明显的困惑、混乱、震荡——相对于后进者典型大众图书出版业。它的数字时代新生活,创新理应是持续的主题。据说“OA”堪当久经考验的专业出版数字化挑战或者命题。它起源于作者,得到较广泛的支持,挑战传统学术出版,特别是STM。本文就是要通过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探索OA对专业出版业和专业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创新意义。
一、二十年的OA
10年前,为了配合中国图书商报创刊十周年,选OA为题,以10年欧美出版业数字化趋势为由头,讲OA的10年故事以及对STM出版的影响。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先尝试延续讲述新一个十年的OA故事。10年前讲的OA故事,结尾时OA运动发展到了这样的状态:英美政府支持OA,各国开始相应,OA出版呈现绿色OA和金色OA两种模式,专业出版社开始应对——总的看,OA运动开始按照明确轨道发展了。目前,OA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呢?
据估计,2013年全球STM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论文,按照传统方式出版的有2,041,106篇,按照OA方式出版的有297,596篇。2008年到2013年的5年间,传统方式出版的论文数量年增长3-4%,OA论文数量缓慢加速增长,2013年增速20%。OA占比为12.7%,金色和混合模式OA占比为8.2%。对照2004年前,“20%左右的论文作者参与了OA”,其中绿色占四分之三、金色占四分之一。我们看到,OA发展在占比增长上并不突出,或者说,基本格局变化不大。唯一的实质性变化是金色压倒绿色。
从OA政策普及上看,目前,南北美洲只有加拿大、西欧只有法国奥地利等没有明确支持OA的政策举动。同属此情况的其他地方包括俄罗斯中亚中东及亚洲个别国家(朝鲜等)。从OA程度看,除英国荷兰明确支持金色OA,其余地方均处于混合状态。我们看到,OA从政策取向上看,得到世界普遍支持。但从具体方式上看,绿色和金色之争属常态。
把OA占比和政策普及两个指标结合起来看,最突出的印象自然是:过去10年,金色OA出版长足发展,政策支持却仅限于英荷。当然,可以这样解释:金色OA出版发展如此顺利,以至于各国到了可以明确给与政策支持的程度了,例如英国和荷兰。可是考虑到英荷与STM出版巨头的特殊关系,上述解释不具有必然性。
2013年,英国是八国集团主席国,在当年6月的八国集团科学大会上,英国明确提出,金色OA出版更可取,倡议八国集团重视和效仿。
从OA运动和OA发展看,效果平平、疑问较多。但是说好的“挑战”呢?OA始终被认为具有挑战性,而“挑战进而创新”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期间的经典套路。OA挑战在STM出版业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二、OA“挑战”STM出版
按照OA运动的本意,即使绿色OA也不是理想状态。绿色和金色OA都是出版概念,前者大概是在传统出版模式上设定内容经营的时限,目前达到12个月乃至更短,超过时限,内容就免费/开放获取了;后者把出版成本从读者环节转移到作者环节,出版之时,就能免费/开放获取。
理想状态是作者普遍的“文献自行存档”(self archiving)——数字时代里,作者公开研究成果或者论文,普惠同行,不存在任何技术和经济障碍,这是毫无疑问的。
按照OA运动的设想,普遍文献自行存档实现后,大可取消出版环节,因此人们认为在总体上构成了对学术出版、特别是STM出版的根本性挑战——这个惊天挑战,直取出版工作和出版业的存在逻辑。理想实现过程中,绿色OA出版和金色OA出版都是发展阶段,是过渡——相对于天下大同的普遍文献自行存档。
遗憾的是,关于学术交流(academic communications)中学术出版(academic publishing)的存废问题,关于OA挑战,过去10年看起来是完全白搭了。
首先,出版不但没有受损,其价值反倒得到更明确的认可。在去年八国集团科学大会上,“最新版”的OA倡议,再次明确认可出版存在的价值,更明确要求落实出版成本收回的方式。这相当于说,存废选项,本身废了。
其次,OA对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挑战,与电子书这种技术挑战相比,不可同日而语。STM期刊的电子化,早在绿或金OA之前就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说,没有先期STM期刊的电子化乃至数据库化,OA走向实现的基本条件都不存在。
第三,金色OA出版模式,作为一种模式创新,实现于10年前,兴盛于过去10年。这也是说,自从索罗斯的布达佩斯项目创新出金色OA,再无新模式。还是拿后进者大众图书出版比较,电子书尚走出了1.0提升2.0的模样,而STM出版的OA模式创新,成绩是鸭蛋。
第四,OA政策令STM出版商业盈利获得空前保障。说OA挑战动摇STM出版业经济基础,都是过分了。实际上,OA政策落实的效果,是直接消除了销售环节的不确定性。按风头强劲的金色OA模式,东西还没出版上市呢,钱就已经到手了。收入实现先于销售工作的努力(维护、争取、扩大订户),等于没有了销售成本,这种便宜事,全球哪种企业能享受?别人花钱帮助你优化成本结构,你见过这样的挑战吗?
无果的挑战,还说明了挑战者徒有其表。回首数字时代对STM乃至专业出版的挑战,作者、图书馆、政府及其他科研资助方分别披挂上阵。他们指责出版妨碍开放,不满巨头难以忍受的高定价,气愤于34%的暴利,每一样都是要把商业化STM出版拉下马的架势,OA则是共同的诉求,或者直接说,好用的借口。
英美政府10年前不约而同开始介入OA,这种强势的挑战者,登场即令很多人以为大局已定。然而,10年后,它们选择了“金色OA出版”,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三、体制问题
从20年故事中我们已经看到,OA影响专业出版的路径,主要是科研工作的资金方。资金方中,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等往往一纸命令下给科研单位——研究院所、大学等等,OA就大功告成了。看似效率奇高,但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发展平平、挑战变让利的效果呢?
单纯从专业出版工作乃至专业出版业看,作者和读者,作为上下游市场,是无论怎么改革创新变化的变量。可是,即使调查证明了作者和读者有足够理由支持OA(哈纳德等人就能说出比谁都多的理由),也说明不了太多问题,而且在实践中OA并非一切都好,特别是金色OA出版,作者要忍受APC(论文处理费,你把它理解成“版面费”也行)的势利门槛,读者则仍然抱怨真正的OA天下遥不可及。由于学术出版的作者和读者,属于同一人群,作者和读者对同一事情的矛盾看法,就相当于自相矛盾。真相是,读者态度实际上是图书馆态度,图书馆态度当然是上级部门(大学、政府、企业研发部门)态度。“上级部门”听谁的?还是谁投入、谁说了算嘛。所以看透OA,必然要跳出单纯出版工作和出版业的视角。
仅就政府部门推动OA而言,30%以上高利润进而质疑施压商业化STM巨头,不过是一件恶心人的事情,高利润在纸质出版时代也是专业出版的基本特征。真正促动欧美政府的是“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还要政府花钱买回来”的乌龙。又因为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在全部科研活动中占主流地位,八国集团74%的科研项目受公共资金支持,所以政府领衔推动OA,是顺理成章的。
大部分国家政府对OA持支持态度,不同的只是在于何种OA。八国集团科学大会上,英国支持金色OA出版,但也承认“a full OA”为最终目标。这个最终目标恐怕跟OA运动所设想的“普遍文献自行存档”还不是一回事,更多指的是“某种方式OA”的普遍实现。按英国政府观点,绿色OA要加速,最终过渡到金色OA。这个目标到底怎么回事,先不谈合理性,首先是寄希望于各国政府认同才行——做到很难,法俄还属于非OA国家呢,尽管OA倡议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另外,政府不是唯一的资金方。
20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人们明显感受到OA必属大事情,恐怕与绝大多数人支持或者不反对OA有关。“多数人支持”仅仅能产生严肃感,与真知灼见、开天辟地没有一毛钱关系。这里面隐藏的关键问题是:普遍支持不必然导致普遍合作。根本问题指向体制。
当代学术研究体制是二战前后世界科学中心最近一次大转移的产物。这次转移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吸引人才”和“资本驱动”成为体制保障的核心。体制内的表述大致包括“开放”“人才自由流动”“科学无国界”“团队化”“职业化”“全球化”等,尽管运行实效永远应该是“定向流动”——向科学中心流动、向体制内流动。科研人员不再出于“好奇心”“私人兴趣”投身科研,搞科研就是一项工作;资金来源不再是富裕身家王室横财,而是政府、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万亿资金投入到科研工作场所——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部门等,数百万出身寒门的人才跨国、大幅度地流动应聘,以重脑力劳动换取回报。
这个体制既产生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有“曼哈顿工程”,均产生重大社会经济历史后果。半个多世纪良性运行——有效地吸引资金投入,大规模持续地更新人才,人财两旺,相得益彰。如此强健的体制,若出问题,最严重的必定是在“资金投入”环节。这仅仅是逻辑上的说法。假定蔓延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确能借社会科学之王的集体打脸而持续负面影响人文社科研究,假定虚拟方式的财富创造终将重返沧桑,那么逻辑就是真相。
OA这件“大事”,体制中的“小事”。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