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孟超:人大社网络年代出版新形态的展望和应对

作者:孟超   2014年07月3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这些年来,数字出版以异军突起的态势,对传统出版业的市场或蚕食或鲸吞。面对数字出版的大好形势,传统出版是否已步入夕阳产业?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有出版市场的一席之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孟超在第十九届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上为我们做了解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适应,赶上时代步伐。

孟超

一、 新的出版形态是历史发展、科学进步的结果。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是把出版流程全面数字化,出版成果的载体包括CD、VCD、DVD、电子书、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彩铃、彩信、图书图片等。

1.网络年代的出版新形态,实质上是一个相对新兴,外来的技术,取代原有的技术。这种技术发展,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

这些年来,数字出版以异军突起的态势,对传统出版业的市场或蚕食或鲸吞。根据2012年9月开卷数据显示,近几年,内地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增长率已经出现了降低的趋势。相比前几年的4%到5%的增长率,2012年上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速度仅为0.27%。而同期,数字出版则呈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有人深深担忧传统出版进入夕阳产业,甚至要衰亡。但仔细分析,事态并没有那么严重。

纵观历史,中国乃至世界,出版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形态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经历了手抄文字、造纸、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照相制版等等。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出版产业的一次革命,都会带来技术进步。同时,也会导致原有技术的衰败和从业者的职业转移。本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出版行业,今年整三十年,开始到出版社的时候,我和资深老编辑学习的是如何在文字稿件上看稿,写疑问表,到印刷厂去改错核红,学着认反的铅活字。那个时候年轻,一般下厂核红的事情都是年轻人去,也和工人师傅成了朋友。后来得知,排版车间的工人师傅年轻一点的改行去了别处,而干了大半辈子,技术好的师傅则退休或者下岗。不仅是出版行业,其它各行各业亦是如此。近代时期轮船海运的兴起,繁华了几千年的运河经济逐渐衰落;数码相机的全面崛起,风光无限的传统胶卷工业则退出历史舞台。

2、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更新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在出版产业内部,一种技术取代另一种技术,表面上看是更新换代,实际上也是一种革命和变革,这种变革带来的震荡和后果,不亚于前者。八十年代兴起的电子排版,到现在已经改进了好多代,那个时候的排版设备,到现在已经更新换代若干次了。再看我们熟悉的电子书阅读器,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最早是放到一张五英寸的磁盘里,后来发展到小磁盘,再后来有了光盘,容量更大。最早的电子书都是在计算机上阅读,后来出现了带显示屏的便携式阅读器,方便脱离电源阅读。过去的几年里,阅读器已经更新了好几代,风骚独领的汉王电子书,现在已经销声匿迹,现在是手机和苹果阅读器以及亚马逊的Kindle争抢市场的局面。可以相信,在电子书领域技术之战远没有结束,今后还会有更新更好的阅读器问世,用以吸引客户。另外,在出版领域内部,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出版,像无线打印、在线阅读、网上定制、远程共享等等,也都由设想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3.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出版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也都慢慢得到解决。

最典型的是互联网出版的版权问题。在传统出版领域,西方国家几百年来,中国几十年来按照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纸质图书出版的流程,也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办法,如合同签订、版税计算、印数控制和出版区域划分等。但互联网和数字出版则打乱了这一格局,由于互联网的无时空特性,很多不是问题的事情都成了问题,在互联网网上,作者的权益保护、出版社的利益保障都会碰到问题。互联网的下载量可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不是三五千次也不是三五万次,理论上,上传到互联网上的任何文件和书稿,可以在瞬间传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人们利用终端可以阅读,可以下载甚至可以修改补充,成为一部新的书稿。在互联网出版之初,这些都成为了制约互联网出版的重要障碍,但是现在一个个都解决了。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但相信都会得到解决。

二、抓住难得机会,相互协作,迎接挑战,开辟华文出版市场新天地。

毋庸置疑,在传统出版方面,华文出版并没有占据主流位置,不要说西方,华文的出版和欧美出版相比,处于不同量级。就是在海峡两岸四地,主流出版物也是以西方的图书为主,台湾、香港和澳门是这样。在内地市场,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以后,版权引进也大于输出,根据官方资料,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曾经一度达到15:1,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倡导中国文化出版“走出去”,鼓励将中国图书的版权输送到海外,版权逆差情况大有改进,现在版权引进输出比例差不多不到2:1。在传统出版方面我们当然要继续努力,现在新形态出版时代的来临,正好给华文出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要抓住机会,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1.把握出版社的定位,做好内容提供商和服务。

我认为数字出版有几个特性,一个是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另一个是原本不是做出版的人或者机构,都可以成为出版家,谁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文章或者书稿,不需要出版社这个环节。几年前甚至有些网站或网上书店,直接和作者订立合同,绕过出版社,当时又有人担忧长此以往,出版社的地位何在,但到了现在,这样的事情仅仅是个案,并没有成为普遍现象。我以为这是出版社固有的优势造成的,那什么是出版社固有的优势呢?就是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源。包括我们长期积累的作者资源和编辑资源等等,这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社得以生存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2.对于开发数字平台,谨慎进入,尤其是中小型出版社。

数字平台是电子出版的载体,这几年开发数字平台是很多出版社在做的事情,外国大的出版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数字平台,海峡两岸四地的出版社也有上马的,不是说数字平台不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数字平台无论是开发还是维护升级,都是要投入巨资的。而且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平台技术升级换代太快。现在看起来很先进的技术,过上一段时间,也许会被淘汰,这样很可能血本无归。另一个是数字平台并不是出版社的特长和专利,谁有钱和技术都可以进入,门槛很低,不需要文化积淀。有一句话说,不搞数字出版等死,搞数字出版是找死,这句话可能有些偏颇,但是也说出了一些实际情况。我的理解是我们不是不搞数字出版,关键是搞什么,怎么搞,再说极端一点,等死固然不好,但等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有机会,而找死则是没有补救的事情。

3.要特别强调和留意新形态出版的盈利模式。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了我们的初衷,传统出版也好,新型出版也好。我们的初衷是给读者以知识,出版社自身也能发展下去。我们出版社有一本书的书名用在这里很合适,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要特别留意我们新形态出版的赢利点。

4.两岸四地的华文出版机构,要加强协作,利益共享。

数字出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海量、资源海量,单靠一个社的内容支撑数字出版,是不够的。所以要加强协作,信息共享,平台共享。争取政府的支持,发挥出版社的传统优势,让华文出版在新形态出版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三、网络年代出版新形态的展望和应对(以人大社为例)

1.战略部署,公司化运营,跨行业合作。

为了更好把握数字出版的革命性变化,应全面布局,占据主动地位。人大社2003年就走上了数字化的探索之路;2009年,通过纸质书数字化的项目,建成了电子书生产、销售体系;2012年,成立了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来运作全社的数字出版工作。目前平台共提供6000多种电子书的销售,另外人大社经过充分考察,在综合考虑公司实力、模式潜力、版权保护、信誉保障等多个因素的基础上,开展跨行业合作,与运营商、网商、硬件商等多种类型的渠道进行合作,通过电子书销售、手机信息费分成等新盈利模式,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收入。

2.内容资源数字化和深加工内容资源,开展多种运营。

人大社通过产品形态数字化、业务流程数字化、信息管理数字化和销售渠道数字化,实现了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深加工,打造数字教材产品、数字阅读产品和数据库产品三大类数字产品,开展多种运营。

数字教材产品方面,人大社整合自有的优秀核心内容资源,搭配完善先进的数字教学平台,为教师、学生及教务人员提供数字教材内容、数字教学资源、数字教学平台的一体化服务方案,包含教材内容、数字教学资源、教务管理、作业测试、学习评价和监管、沟通互动等功能。目前第一阶段开发已完毕,并进入试用阶段。

数字阅读产品方面,人大社与主流渠道均有合作,并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人大社针对不同渠道遴选主题、争取营销资源,做到了实体畅销书和常销书在数字渠道获得持续营销宣传进而保持畅销,由此获得新兴阅读市场繁的增量收益,一些老旧品种也在数字渠道重焕活力,另外针对不同渠道、不同人群策划的数字产品,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

数据库产品方面,人大社依托自身在经管、法律、人文等领域的图书资源、作者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致力于专题图书数据库和特色资源数据库两大类数据库的建设,面向机构用户进行销售。

3.抓住机遇,加强协作,迎接全媒体时代。

人大社数字出版“十二五”的战略定位,是面向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用户、专业用户和大众用户,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数字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教育服务、专业知识服务和便捷愉悦的大众阅读服务,将人大社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出版优势和品牌优势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努力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数字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数字内容出版的领先者。

面临有史以来最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人大社致力于抓住机遇,树立文化产业“大运营”概念,强化多元化经营,加强与其他华文出版机构的协作,在立足于内容、立足于传统出版产业的基础上,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四、结语 对网络年代出版新形态的几点看法

1.新出版形态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是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适应,赶上新形态出版的步伐;

2.新的出版形态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常规出版相比,变化很快,出版的界限也开始模糊,没有单纯的作者和出版家,读者也可以是作者,是发布者。出版和其他媒体形态的跨界也日益紧密,多媒体融合会是主流;

3.传统出版在未来一段时间或者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和新形态出版并存,固守传统出版不对,但弃旧图新更不妥当,一切以生存发展为第一要务;

4.两岸四地的华文出版要把握核心竞争力,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在网络出版新形态的年代,为华文出版争取一片广阔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孟超)

作者:孟超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