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教科书中最早的伊索动物寓言

作者: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出版人》杂志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寓言因为生动的语言、寓意于言的教训性,受到儿童的喜爱,是儿童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资源。寓言在我国虽然出现很早,但正式进入学校教育,却是近代教育的兴起特别是白话文的兴起和文学大众化的结果,从西方传来的《伊索寓言》更是如此。《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留给世界的一部饱含生活智慧的文学作品,一直为各国教科书编者们所钟爱。这部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都以动物为主人公。儿童对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动物寓言生动而富有趣味的故事情节也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清末和民国,教科书中的伊索动物寓言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期出版的九套初小教科书,从几个侧面来看《伊索寓言》中的动物寓言在不同时代教科书中的呈现状况。

动物寓言:见证儿童文学初发展

从选入篇目的数量来看,清末《最新国文教科书》所选最多,《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则一篇也没有选入。《最新国文教科书》在“编辑缘起”中提到:“书中行文以平实为主,间取游戏歌曲启发儿童之兴趣,而隐寓劝诫之意。”《伊索寓言》故事简短而饶有趣味,入选篇目较多。民国初年,实用主义盛行,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的《中小学校令》将小学教育宗旨定为“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相较《最新国文教科书》,这一时期教科书所选的文学化课文更少,寓言篇目也大幅下降。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颁布实施,确立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小学国语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这一时期教科书选文呈现出文学化的特点,所选的《伊索寓言》篇目较民国初年有所增加,并对一部分寓言有所改编。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首次将“欣赏儿童文学”写进了课程目标,1932年的《小学课程标准》的“各种文体说明”写入“寓言:含有道德意义的简短故事”,在“新学制”时期重视教材儿童文学化的基础上,教科书相应地选入了一些《伊索寓言》的篇目。抗战时期,后方课本稀缺,由于国语与常识教学有部分重合,1941年颁布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规定“初小国语教材须与常识教材配合,并应用混合方法教学”,按照此课程标准编写的《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更注重对学生常识的培养,说明文、记叙文所占比例较大,没有选入寓言类作品。

这9套教科书共改编了25篇《伊索寓言》的动物寓言,我们所熟悉的《狐狸与乌鸦》《乌鸦喝水》《龟兔赛跑》《行人与熊》《金蛋》《驮盐的驴》等都曾被选入,一些篇目还被多次选入,成为经典作品。所选作品里共出现了30种动物,《伊索寓言》中较为常见的乌鸦、驴、狮子、狐狸、羊等都有选入。常见的动物形象不仅让学生感觉亲切,也能激起他们课下观察动物习性的兴趣,并与自然课的相关学习内容相互发挥作用。

《伊索寓言》往往在寓言结尾会有明确的文字说明寓意。教科书在选编时,则删去结尾的寓示,只展现寓言的故事情节。寓意就蕴含在故事之中,或借由动物之口说出。如《龟兔赛跑》篇目,《开明国语课本》就只有两只动物赛跑的情节,结尾只说“兔子醒来的时候,乌龟已经在枫树下等他了。”《复兴国语教科书》则借乌龟之口教育兔子“从今望你莫骄傲。”对于《鹿和狮子》篇目,《最新国文教科书》以及《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也都在结尾让虎口脱险的鹿总结:“我以为角好,哪知我的角几乎害死我?以为脚不好,哪知我的脚倒使我逃出虎口来?可见天下各种东西不在乎好看,只在乎实用!”这样的改编既能揭示寓言的寓意,又不过于突兀,避免破坏阅读的完整性。

同一个寓言,不同的呈现

教科书选编的《伊索寓言》篇目不仅涵盖范围较广,不同教科书对相同的寓言也会进行不同的处理。如《蚂蚁和蝉》,选取了蚂蚁和蝉两种昆虫,阐明未雨绸缪的道理,寓言中的动物形象既符合其自身的生物习性,又让寓意在简短的对话中得以彰显。

这则寓言在不同时代的三套教科书中,得到了不同的演绎。

相较而言,《最新国文教科书》和《开明国语课本》更忠于原著,从动物形象到故事情节,都没有大的改编。《复兴国语教科书》则将动物变成了蚂蚁和蟋蟀,故事的时间也提前到了春夏。《开明国语课本》《复兴国语教科书》都在原作基础上加入非常多的细节描写,《开明国语课本》描写蚂蚁的粮食十分富足,需要他们一趟又一趟来回搬运,晒在太阳下面惹人羡慕,而此时的蝉却已经有气无力,两种动物的不同境遇跃然纸上。《复兴国语教科书》主要着力于语言和情态描写,将蟋蟀夏天的贪玩、对蚂蚁及早准备的不屑刻画得十分形象。两套教科书精心设计的情节和对话,使得其中的动物形象更加鲜明。它们所配套的教授书也建议教师根据故事细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探讨“蚂蚁为什么及早储粮?蝉(蟋蟀)为什么没有早作准备?蚂蚁最后借粮给蟋蟀能真的帮到它吗?”等问题,让学生对寓言有更深刻的体会。《开明国语课本》的教授书还联系到现代社会储蓄,希望借此让学生建立储蓄意识。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之外,《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教授法还建议教师可以将课文增删字数,改编为七言诗作为补充,教学上注重用儿歌引起学生想象的兴趣和对字词的学习,并提示可以与自然课中蟋蟀的学习相互补充。《复兴国语教科书》的教授法则建议将这首诗歌改编为故事,并可以将蜜蜂酿蜜蝴蝶飞舞的景象画出来。这两篇课文的编选者对于《蚂蚁与蝉》的纯熟理解和大胆改编,是寓言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乌鸦喝水》可能是伊索寓言中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篇目之一,最早被《最新国文教科书》选入。后来《新中华国语读本》中以《聪明的老鸦》为题,做了更精彩的演绎:“老鸦渴了想喝那瓶子里的水;但是瓶颈很长,水又浅,不使水升上来,怎么喝得着呢!”课文一开篇就用寥寥数笔的描画,让乌鸦喝水这件事变得充满悬念。而《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老鸦喝水》“太阳大,天气热,一只老鸦,口渴得很,想喝瓶子里的水,瓶子很长,水很浅,老鸦的嘴又短,无论如何喝不着。”不仅陈述了老鸦喝水的环境和原因,“老鸦的嘴又短”还为孩子们描绘了乌鸦的生物特征,让孩子们不禁为天热口渴却喝不着水的老鸦着急。“好聪明的老鸦,他想出一个法子了。”让整篇喝水的过程峰回路转,展现了老鸦的才智。

《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狡猾的驴子》,则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故事情节。驴在冬天又冷又饿却只有干草可以吃,于是盼望夏天来临;到了夏天,它虽然有了新鲜的青草吃,但又需要干活,就开始盼望冬天来临。这样的故事情节设计让驴一味偷奸耍滑的形象跃然纸上。驴驮盐过河的故事中,驴“前脚绊在石头上,他跌倒了,袋里的盐浸着水,化了一大半。他觉着背上的负担减轻了许多,十分快活。”既有对驴跌倒的过程描写,也写出了驴的心理活动,为后面驴故意跌倒,以求减轻负担的“小聪明”做好铺垫。

《最新国文教科书》和《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都选编了《伊索寓言》中的《鹿和狮子》。相较而言,《最新国文教科书》在一些细节的描写上更为简要,如虎跳出后,鹿大惊,“奔走绝速,虎不能及”,进入到树林深处时“角梗于树枝,几为虎所获,幸而得免”。《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用白话文演绎了这则寓言,加入了许多描写文字,虎出现时有“呼呼的一阵阵风声”,把百兽之王出场的气势及它的行动迅速一笔带出。鹿则是“大惊,赶忙逃走,走得非常之快,老虎落在后面追不着他。”把鹿逃走的惊慌狼狈,奔跑的迅捷都一一写出。鹿角则是“被树枝钩住了,幸喜老虎还没追到,他急忙侧着头把角拔出来,逃到隐僻的地方去”,这样的细节描画让故事跌宕起伏,也让孩子们意识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东西不在乎好看而在乎实用。

(本文执笔者为课题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潘姝)■

作者: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本文原载于:《出版人》2014年第4期)

来源:《出版人》杂志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