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汪家明谈“编辑的笨劲儿与巧劲儿”之一:何以说把好书做对最难?

作者:汪家明   2014年06月1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在资深出版人、人民美术出版总社汪家明社长看来,把好书做好很容易,但要把好书做对,却是最困难的。如何领会这句话的精神?当一个编辑拿到一本独一无二的书稿时,把书做好与把书做对之间差异到底是什么?又如何才能真正把好书做对?在百道网第19期编辑沙龙的案例分享部分,以《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为例,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按照百道网的建议,讲一下《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作者丁午是著名的漫画家。我和他有点缘分。十几年前,他的一部书稿《丁午漫画日记》经过我的手。丁午从上初中开始就以漫画的形式写日记,一直写到他八十岁去世。他亲口对我说,(他的手稿)画在笔记本上,应该画了一百多本。和这本书相似,既有画也有文字,以画为主。

十几年前他把《丁午漫画日记》拿到山东画报出版社让我出,但拿去的时候我刚刚离开(指从山东画报出版社调入三联书店工作),于是我就把书稿介绍给别的出版社,当时采用的是黑白印刷,体例的安排上也不是沿用日记体,而是把它们分了类,而且把原信影印,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让人感到这本书虽然出版了但充满遗憾。这是我和丁午先生一开始的缘分。

2011年我从三联书店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丁午是人美社的老前辈。我去看望他的时候,他身患癌症有一段时间了。我向他谈起,希望能够把他很多没有出版的或者已经出版的作品,整理再出。人民美术出版社历时六十多年,是一个老品牌社,社里应该给这些老先生出书,这是对人美社历史的证明。人美社出了很多了不起的老先生,像古元、徐燕孙、卢光照、秦岭云、王叔晖、刘继卣等等大画家。丁午说,他有很多好的作品都散佚了。

这次见面三个月后他就去世了。这本书稿是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儿媳,还有他去世前来照顾他的、1952年中央美术学院同学杨玫云拿给我的。杨老师在西安做编辑,建议交给我看看,因为我前面曾表达过出版的意愿。这本书的内容是丁午1969年至1972年下放到河南干校劳动时,画(写)给留在北京的年幼女儿的信。

我一看,就觉得碰上了一部重要的书稿。我做了这么多年编辑,敏感性还有,我觉得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可遇不可求的东西。这个书稿就交到我手上了。我反复揣摸应该怎么去做这本书,小艾正好从美国回到北京。她听说找到了这些信,很兴奋。这些信是父亲在她8到12岁之间写给她的。丁午先生画的这些内容和别的画不一样,他在干校不能进行艺术创作,就通过这些画来表达他的创作、心情和做的事情。到了晚上也没有什么事,他画得特别认真,改来改去。很多画先在漫画日记里画了,然后又重画给女儿。因为女儿小,他写给女儿的信中字迹比较清楚,一笔一划的,而漫画日记里的字写得很草。

小艾看了信后很激动,因为很多年没有见到了。我复印了一套,让她带走。

我认真看了稿子,认为起码有三个价值。第一,它偶然记录了这么一段历史。1969年至1972年是在“文革”期间,那时候的社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这是代表了知识分子遭遇的一段历史。知识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其实是变相劳改。看了书就会知道,那是很苦的。书稿记录了这段生活,而且记录得相当详细具体,又有艺术性。写给女儿的信也非常浅白,一下子就能看明白。他是艺术家,是亲身经历者,又是那么认真地去记录,其价值是独一无二的。第二,他的亲情和感情。当时他确实特别寂寞,因为离开北京之前和妻子已经准备离婚了,女儿算是跟他,但是年龄小只能留在北京。他想念女儿想得无以复加,很多人看到他想念女儿的信和画,都流泪了,我看了也相当感动。这是特殊年代的一种父女之情。父女之情本身很有特点,这么深的感情,那么细致那么周到,又表达了自己对女儿的关心;同时又是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的一部分。这也是它重要的历史价值。第三,艺术性。他确实画得好,极为精彩,可以和挪威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媲美。

这是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一本感人至深的书,一本记载历史的书。但是怎么编呢?其实是很难的。他写信是过几天写一封,过一个月写一封,本身没有连贯性,也没有情节。怎么样去结构它?不可能把信从头排下来了事。还有,这本书做成什么样子,做多大的开本?因为都是画,用什么纸张?是精装还是平装?但有三点我一开始就想好了:

第一,这不是一本画册,这是一本书,我不能把它做成画册。这本书要突出的不是艺术作品,而是历史的记载和父女特殊的感情,这是最重要的地方。他的那些艺术性是为这些服务的。

第二,必须四色印刷,不能印单色。这也是前面提到《丁午漫画日记》做得不成功的地方。把画变成黑白单线条印在纸上,便宜,但历史感荡然无存。原画本来是用钢笔画在变色发黄的胶版纸上,还有墨抹过的地方,眼泪流过的地方,付印时,锐化以后变成了纯线条的,那些情感的东西、历史的痕迹都没有了。

第三,要找一位适合这本书的设计师,就是陆智昌。为什么我一开始就想到了陆智昌呢?我在三联书店和他前后合作了差不多十年,合作很愉快,我对他也很了解。我知道他忙得一塌糊涂,轻易不会找他做设计,但这部书稿不同,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而且我知道陆先生对这本书会很感兴趣的。别看他在香港长大,但他对大陆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他设计书,必须要先看书,所以他设计得很慢,找他得有耐心。而且我知道,他一旦对这部书稿感兴趣,就不用你来催他了。慢就是因为太投入,每个细节都要想办法。不过能请他来设计这本书,我还是费了不少口舌。我们总是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带着稿子,在小圆桌上,有过许多次沟通。

点击封面进入单书页面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1969~1972)(精装)》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丁午 著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后来我找到了这本书的结构,是跟陆智昌先生商量出来的。还是按照年代、日期来做。因为它是信,信总有一个先后,副题也是《1969~1972》,这个顺序是理所当然的。正好是4年,所以分成4卷。这样罗列下去,读者看了还会有疲劳感,不清楚,于是请丁午的儿子丁栋写了一篇《父亲丁午》,请小艾写一篇文章《我特别特别地想你》,请丁午的朋友(也是我的忘年交),信中常出现的人物沈培金先生写一篇文章《手套》。他现在香港,是丁午的同学,今年80多岁了。我再写一篇文章介绍来龙去脉,叫《写在前面》。4篇文章放在4卷的前面,用文字把画停顿一下,有了节奏。

另外,我把画中所有的文字按照年代和日期照排放在后面做附录。后来还是陆智昌提出来,能不能找点丁午的照片、小艾的照片,因为读者肯定想看。我就跟小艾联系,她寄来了一张丁午年轻时的照片,还有父女俩的两张合影,而且还找到了两封她当年写给她爸爸的信,很小的孩子,信写得特别感人:“爸爸,我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在想你”。本来想把这一组照片,还有小艾给爸爸写的信做附录一,排版文本做附录二。陆智昌看后觉得不能这样分,应该把这些内容融合在文本里。第一次设计时照片是彩色的,后来他全改成黑白的。为什么?因为是历史照片,作为附录的插图,附录是完整的,这样形成了整本书的结构。

做这本书我有一个体会,在座的可能有共同的体会:一本书除了选题之外,重要的还是要把书做对,而不是做好。做好很容易,用最好的纸,最好的开本,精装就可以了。但是做得好不一定是做得对。所谓的对,首先要符合内容,找到这本书最适合的表达内容的方式,就叫做对。有的内容本来不需要这样做,做得再好也可能不符合内容。有的内容好,你做得很差,这也不行。第二点是市场的对,就是要为读者着想。这本书你做了是卖给谁的?希望他来看,你就要为他着想。这才叫做得对。比如说,纸张、价格、开本。最主要的做得对的一点最说不清楚,也就是第三点:感觉要对。我拿着这本书,还没看就感觉它与我有关。这种感觉难以言传。你在书店里走过那么多书,哪本书让你停下脚步,让你把它拿起来,这本书就做对了。我认为市面上很多书都没有做对,明明内容很好,可是你在书店里走过去没有感觉,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做对,感觉不对。这本书给人什么感觉?你觉得很亲切,很符合这个内容,“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前面所下的功夫,可以使“笨劲儿”,后面如何做对,使笨劲儿不管用,要使“巧劲儿”。这巧劲儿也许是最难的。很多好的选题都被糟蹋了,很多好书都没有做对。

这本书的题目确定有一个过程。一开始我起的题目,你们听了会觉得太差了:《画给女儿的信,1969~1972》,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杨进,他是原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的总经理。他说这名字不行,我让他帮着取一个,他也没有合适的。后来浙江省新华书店的副总经理徐冲来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贝贝特出过一本书叫《做书店》,很有见地,从来不说好话,参加三联书店的座谈会从来都是批判三联书店的设计、封面、题目。我问他这个题目行不行?他说这题目,你别卖了,也别出了。后来我在编辑过程中,看到每一封信上都有“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豁然开朗:就是它了!我再咨询杨徐二位,他们都说好。

书刚出来时,我就说过:这是一本“慢热的书”。果然,卖了9个月,才卖完首印的1万册。媒体渐渐发现了这本书,陆续评上各种奖,媒体的、政府的、民间的,包括深圳读书月、南方都市报、中华读书报、新京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年度50本,今年六一100本,文津奖入选等等,如今已经卖出6万册。

最令我高兴的是小艾的妈妈,丁午的第一个妻子张馨从美国来信,她当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50年代在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信中写到:

……钢笔写的字,结实的白墙壁色的书皮——这个封面用的纸是稍稍有点颗粒感的机理——大眼睛哭鼻子的小艾,和在干校什么都干的爸爸,包括放猪、盖房、挖河、插秧,就是见不到女儿,除了在梦中。太抓人了,这书真不一般,我还是比较爱看书的,国内和此地的书也不断在看,但像这样爱不释手的还不多见。捧着它好像捧着个宝,我有种直觉,它就是个宝物,一个不寻常的礼物。封面封底的设计排版极妙,内容更是精彩,包括序和蹇艾的文章。正如概述所说,这是特别年代特别生活最如实的记录,是特别年代特别情感发自内心的表露。没有什么文字和图像能比这些写给年幼女儿的信件,更能让今天的人们身临其境地感知那个难以理解的年代了。是的,丁午是用心和笔在和女儿说话,他的字和画是一体的,分不开的,字里就透着感情。这个版本恰恰用了丁午的原信,用了手写的字而不是铅印的,太高明了,否则信将失去一半的魅力。这是我见到的最能保持丁午这一类画风格的版本,是最完美的版本,何等的睿智啊。

小艾的妈妈也是个素养特别高的人,她当时跟丁午离婚是什么原因呢?我问了沈培金先生,说是她认为丁午资产阶级思想太严重,然后就离婚了。离婚之后他们感情还不错,一直都是朋友,不然也不会写这封信。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资产阶级思想严重就得离婚。

谢谢。

作者:汪家明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