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位于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是全世界爱书人去巴黎旅行不能错过的朝圣之地。而它的前身,正是西尔微娅﹒毕奇女士在1919年创办的“莎士比亚书店”。这家英文书店从它诞生开始,就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纪德、艾略特、安太尔等作家和艺术家,不仅成为英语和法语文学的交流重心,更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精神殿堂。
而这本《莎士比亚书店》正是毕奇对自己和书店这段颇具传奇的经历的回忆录。此书最早出版于1959年,中文版于2008年首次在台湾出版,这也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版本。记得,两年前得知此书有中文版本时,自己还是一名书店店员,这样的作品自然是不能错过。当时,还专门拜托朋友从专营港台书的网络书店购得。因为不太适应竖排繁体,所以这本书啃得很慢。随着此书的英文版已成为公版,大陆这两年也已经出版了三个版本的《莎士比亚书店》。分别是: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月版,副标题“巴黎左岸:一个女人和她的传奇书店”;新星出版社2014年2月版;译林出版社2014年1月版。
这次最新购买的正是译林版本的。再次阅读这本书,毕奇和莎士比亚书店故事中的点滴变得更加温暖动人。关于毕奇女士的形象,虽然附录中有不少照片,但我还是倾心于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所描述的样子:“那些日子里,我没有钱买书,我从莎士比亚书店借出书籍的图书馆借书看……西尔微娅有一张充满生气、轮廓分明的脸,褐色的双眼像小动物的那样灵活,像年轻姑娘的那样欢快,波浪似的褐色头发从她漂亮的额角往后梳,很浓密,一直修剪到她耳朵下面和她穿得褐色天鹅绒外套的领子相。她的腿很美,她对和气愉快、关心人,喜欢说笑话,也爱闲聊,我认识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比她待我更好。”
的确啊,这就是那个因为不愿意把自己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卖给德国军官而得罪德国人,使书店受到威胁而不得不关门的勇敢的毕奇。这也是那个在乔伊斯四十岁生日当天,送给了他印刷成书的《尤利西斯》,出版社赫然写着“莎士比亚书店”的热心的毕奇。
毫不夸张地,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发现,一家书店是如何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作家甚至文学。时至今日,作者、书店、读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再也不会像那时如此地紧密与亲昵。然而,不要因此忽略了我们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书店,下次再路过时,试着推开那扇门,也许,它就会成为你心中的“莎士比亚书店”。
当毕奇写下这本自传时,莎士比亚书店的传奇已经开始延续。1951年,38岁的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左岸拉丁区开了一家英文书店,紧邻着塞纳河边,河对面就是巴黎圣母院。像西尔维亚一样, 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 书堆间还有床铺, 成了文人聚会, 甚至临时栖居地。 惠特曼与美国东海岸作家来往密切, 在50年代, 书店成了垮派作家在巴黎的聚点。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毕奇小姐的同意下, 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老乔治的女儿出生于1981年,全名叫西尔维亚·毕奇·惠特曼。
年轻的西尔维亚·毕奇·惠特曼,从年届九旬的老父亲乔治·惠特曼手里,接管下莎士比亚书店。2011年12月14号,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店主在书店顶楼自己的卧室平静地离世,享年98岁。莎士比亚书店就这样,在另一位毕奇的精心照料下继续静候着人们的到来。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又会看到另一本《莎士比亚书店》的诞生。
(本文原载于:《科技日报》嫦娥副刊 2014年4月26)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