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科技改变世界的理念早已渗透到认知领域。一系列旨在提升阅读速度的显示技术相继面世,引起了科研人员的诸多争论。快速阅读真的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吗?来看看心理学家的发现。
几个月前,一种据说能提高阅读速度的显示技术引发了诸多关注和讨论。这类工具,以Spritz为例,每次会将单词显示在一个固定位置上。当速度加快,单词飞速呈现时,该工具兑现了其承诺,即哪怕是单词轻快掠过屏幕时,都可以被记录下来。
但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有严重的局限性。因为你没办法倒回去看已经错过的字词,这将明显地降低阅读的理解率。
扫视之争
众人所关注的中心是一种眼睛快速、微小的运动,即扫视。人类和鱼类等脊椎动物都有扫视的“天赋”,他们能够让眼睛快速聚焦。这种眼睛运动是阅读行为的中枢环节。当你阅读一页正常排版的文本时,大脑会指挥你的眼睛做出一系列扫视动作,将注意力分配到每一个连续的单词上。
速读技巧背后的逻辑是,这些扫视是不好的。这需要花费时间,也许更重要的是,这一动作会占用脑力资源来将眼睛指引到正确的位置上。这就让可用于其他工作进程的脑力资源减少,以至于当阅读时目光移至别处就会造成分心。
Spritz使用的技术称为快速连续性视觉呈现(RSVP)。通过把字词呈现在固定的位置,避免了扫视的动作。眼睛不再漂移,视觉系统就能更专注于手头的任务:处理文字。
阅读V.S.理解
上述是概念的基本介绍。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三位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误导。“控制字词的显示顺序和显示时间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变量,”他们解释道。研究表明,大多数读者不会流畅地扫视整个页面。相反,10%到15%的时间扫视会将我们指向错误的方向。用专业术语来说,发生这种视觉回溯是有原因的。举例来说,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往往会引起回溯。
研究者决定测试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在实验中,他们用高速照相机对准受试阅读者的眼睛。这些照相机会将探测到的读者做出扫视动作的时间和扫视的方向等数据反馈到系统中。为了模拟快速阅读法的效果,当眼睛聚焦于下一个字词并将之前看到的内容转换成一系列X时,软件都会做出记录。
然后研究人员让参与者阅读两种类型的句子:一种是意义明确的,一种是句子的大意只有在读完句子的三分之二后才能概括出来。每一句读完时,他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句子的理解。
即使在正常情况下,歧义句的理解率仍低于70%。如果将之前读过的字词挡住,无法回溯的话,理解率会进一步降低。与此相反的是,受试对简单句子的理解率接近90%。但即便如此,当阅读受阻时,对句子的理解率仍旧会下降。
事实上,无论句子有多么复杂,视觉回溯受阻会有相同的影响。研究人员检查了受试眼球的运动轨迹后,他们发现无论句子难易,人们都有可能把目光回落到这个句子的主题词上。在没有字词被掩盖的情况下,往回扫视的阅读者比不这么做的阅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意思。最糟糕的理解分数往往来自于那些即使句子的主题已经被掩盖但还想往回扫视的人。
所有这些都表明,虽然扫视可能不是理解字词最有效的方法,但它对于理解句意至为关键。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长度及复杂性增加时,可能出现理解错误的地方也会相应增加。研究者最终认为,“扫除阅读过程中的眼球运动恰恰是这类速读应用程序的致命缺陷,这也是它们在阅读较长或较复杂文本时效果不佳的原因。”
这一结论可能存在一些夸大。虽然大量实验让这些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的对象只是40个大学生。至少从理论上说,大学生会试图花更多的时间从教科书中获取句子的大意,但并不能说明普罗大众也是如此。研究分析应该扩展到更多元化的群体中,包括那些曾使用Spritz等显示技术来阅读的人群。(晨瑾 编)
05月16日15时| 评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三位心理学家实验做对了,根本的思路却错了。Spritz表面上是用眼方式的标新立异,实质上是将听觉模式移用到阅读上来,声音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敲击耳膜,文字也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地映入眼帘的呀。在基于声音模式的数字化没有成熟之前,在新的“听”读习惯没有成形之前,论定Spritz“严重的局限性”,未免太草率——草率的人多了,Spritz就没有了存在下去的环境,那它也会成为烈士的,不过,用听觉模式来刷新视觉模式,一定后继有人。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