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从经营雄狮美术,到合创诚品,后又独做行人出版,如今担任方所顾问,一路走来,30年的书店经营可谓是顺风顺水,尤其是在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网络书店来势凶猛的今天,廖美立经营实体书店仍能大获成功。原因何在?本文整理廖美立在在2014方所“书店与城市文化”国际论坛上关于书店职业生涯的演讲,每一段经历都值得书店同行参阅,当然对出版人找对路子做出版也非常重要。
廖美立
第一次试着整理我的书店生涯,我发现,我经营书店已经有1万天了,也就是30年了。
经营书店,时代氛围很重要
1977年,我读高中,那个年代的台湾是非常令人怀念的,我们要做什么事情都跟那个年代的氛围、环境有关,因为在不对的时间,也不会成就什么事情,“天时、地利、人和”非常重要。天时就是整个时代的情况,地利就是在什么地方合适,人和就是做事情的人、合作的对象、工作的团队要是对的。具备这三个条件,就比较容易成功。
1980年,我在雄狮书店工作,这是台湾最好和最专业的书店,也是我工作的第一家书店。那时候,Barnes & Noble是美国有名的书店。 Fnac在美国是非常红的,是纽约重要的地标。Strand对于六七十年代法国思想界的贡献很大,后来在其他国家开了分店,也曾经来过台湾,但是台湾经营状况不佳,就直接卖给了新光三越百货公司了。即便是在电子书和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哪里的市场,二手书实体书店都在成长。
金石堂可以说是台湾书店的革命。金石堂之前,所有的书店都是开在每一个县市的站前大街,每条街有好几十家书店,例如1949年后中国老字号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金石堂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风格,开始主打畅销书,例如刘墉、三毛、金庸、古龙、龙应台等的畅销书都有售。后来,台湾纯文学发展起来了,就出现了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零售业进入台湾是件大事,影响了亚洲其他地区的发展。1980年,第一家7-11在台湾开业,与台湾书业联系非常大,因为7-11在台湾开的店是全球密度最高的,而且台湾最大的网络书店都是在7-11进书。7-11是跨界经营,它不光是书店,还是咖啡馆,也是餐厅、邮局、银行,缴学费、罚款单和其他款项都可以到7-11完成,跟全家便利店非常相似,因此越开越漂亮,越开越强大。
1984年麦当劳进入台湾,1985年佐丹奴进入台北。那个年代,所有的百货公司,大部分都是由日本公司在扶持。台湾只有两家百货公司是自创的,一个是台湾的中兴百货,一个是台南的大通百货。在那个年代,世界如何走进来、台湾如何回应的氛围开始形成。
那个年代还有琼瑶的小说,侯孝贤的小说,新浪潮的电影。在此之前传统文化当道,例如故宫、历史博物馆等,当代艺术还没有弘扬。1983年台北市立美术馆成立,尝试接受现代艺术的内容。1973年台湾最重要的娱乐平台云门舞集创办,开创了台湾华人的奇迹,表演吸引了几万人观看,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是非常重要的。
雄狮美术积累经验
1977年,我进入雄狮美术公司。8年之后,由经营月刊到经营图书,最后开画廊和美术馆。画廊一开就成为台北重要的画廊,顶级艺术家在这里云集。我负责的专业书店就在画廊旁边,大概只有50平方米的空间。画廊放的是原作,书店里放的是复制品。书店销售的都是跟艺术相关的作品,因为紧邻画廊,所以我知道销售什么产品可以将业绩做得很好。
画廊里聚集了100多位艺术家、收藏家,因此书店可以卖文物全集,我做是一向都比较大胆。日本有东贩和日贩两大系统,我从中央供论社购进一整套画集,并做了简单介绍,一套卖二三万台币,也可以卖掉十几套。专业书店的经营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
机缘巧合,开创诚品
两个人的书改变了我一生。一个是日本非常重要的雕塑家和大师Isamu Noguchi,诚品的老板,同时也是艺术收藏家的吴清友买了他的书。另外一个人是石涛。我先生购买了石涛的书。这两个人的书对我的人生改变非常大。
吴先生先前做餐饮设备,他是非常有理想的人,在他跟我提出要开画廊,想卖艺术类书及销售家具的构想后,我离开了工作11年的地方,跟他创立了诚品书店。
筹备了9个月的时间,1989年台湾诚品书店开业。台湾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非常好的时期,当时政治解严,百花齐放,台股冲上万点,全民很疯狂。台湾科技成型,非常多的精英回台。文化能量充沛,蓄势待发,多元议题喧哗。西方的零售业进入台湾。
空间设计
我做的书店都很漂亮,因为我懂空间设计和美学,主张营造新生活的形态,在书种的规划上,全都经过严谨的规划。当时书店的格局是:地下室是书店,一层是画廊。成功运转之后,我就跟吴先生讲,既然楼下的艺术书店聚集了好多口碑和人流,我们应该从小的艺术书店扩大为整合书店,发展到二楼去。如此做,最紧张的就是金石堂,因为它当时已经不是小小的艺术书店了,已经有了很大的知名度。
在二楼也扩大为书店之前,我找了十个台湾观念艺术家,请他们设计跟书相关的作品摆在书店里。比如,艺术家陈先生设计了一台旧的打字机,放到书店入口的地上,每个进入书店的人都会想为什么打字机放到地上。二楼扩大为书店之后,地上摆满了假书,假书变成了装饰品。二楼的经营是希望在观念上、艺术上引领读者。
书种筹划
东贩出版社的总经理给了我一大箱出版目录,因此我了解了世界各地的出版社和书店。我按照这一箱出版目录开始订购进口书。那个年代,在诚品书店之前,台湾没有卖外文画册的书店,因为销量非常少。无论是美术,还是建筑艺术,图画书都是容易阅读的。因为我有11年经营美术书店的背景,所以经营外文画册对我来讲不难。
我筹备的书店不仅仅是艺术书店,我希望包括人文方面的内容。我关注了重要的主题,一个是当代思潮,一个是本土文化。我对合作伙伴是有严格挑选的,我整理好主题之后,请台湾的一些学者帮我审查。书店开业之前,诚品没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所有费用都是从媒体发酵或者活动发酵转变而来的。
在美术书的基础上,我开始引进其他类型的外文书,学术书,当代文学,还有生活美学。我们设置了文库,包括哈佛Leob、伽利玛、Bibiotheque de la pleiade、岩波等。
德国有一个大学,这所大学是哲学重镇,我在附近的书店看原版德文书,然后挑选引进台湾。很多台湾哲学系的人看到这些书后,都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们以为只能飞到德国才可以看到这些书。当时,台湾的出版社还没有真正跟国际出版界接轨,因此1991年前后我在文学书区中引进了Faber & Faber、Vintage等当代最重要文学家的原著。另外图像书、电影书也是比较多的。受到了知识界、文化界以及喜欢图书的人的喜爱,书店的口碑一直不断传播出去。
24小时经营
后来,诚品书店不断发酵,最成功的地方就是24小时经营。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做24小时经营的,城市文化活动是需要生态支持的。这个店到半夜三四点人还是很多的,晚上的业绩相当于整体业绩的1/3,我们做夜店,并不是为了销售,而是满足了文化工作者、音乐人士的需求,因为他们都是夜猫子。因此文化工作者要非常多,才可以养活24小时的书店。24小时书店是由罗玫玲负责经营的,是非常辛苦的。
2000年的时候,诚品书店得到了亚洲最佳书店的奖项。
从独立到连锁
诚品书店开到第四家天母中山店的时候,从独立书店变成了连锁书店,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需要更多的管理,而不是做独立书店时理想化的经营。连锁店最终的内容,就是管理系统的内容。
准备做连锁书店的时候,我在1年内开了10家书店。到台湾观光的游客都会去参观台湾的中友店,这是到目前来讲我最喜欢的书店。高雄大远百书店,书比较少,但是有一种澎湃感觉的知识殿堂,空间设计非常特别,当时获得了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
两岸开始开放后,我们希望开可以容纳更多读者的大店,所以信义店就成了旗舰店,总面积大概是在2.4万平方米,8层,其中有9000平方米是做书店的,其他的有饮食区、服饰区或者演讲区。生活区设置了食谱和厨房灶台,这些年台湾非常流行的食品达人和料理达人的食谱书要开发布会,一定会来这里。另外还有文具馆。
支持小众
在经营过程中,除了如何开拓空间、建立文库,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商品采购。图书的采购主管,几乎就是书店的采购灵魂。
二楼扩大为书店的时候,我就找了文学博士李亚男,他知道我想要的内容。当时畅销书我们会区隔开来,给小众图书更多支持。销售主流书是服务,销售非主流书是坚持。在诚品书店内,我们常常给同事灌输这样的精神。
好书店喜欢挑战,抄袭别人是无法成就自己的品牌的,也无法知道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合作伙伴之间要有共识,否则容易有意见或者分歧。
《尊重表演艺术》是断版书,但是诚品一直订购和销售,让这书重新再版。让专业书成为断版书就是做书店的不专业了。
《明室》摄影札记,在其他书店卖不动,在诚品可以卖上千本。
《台湾重游》的作者是我们的朋友,这书在诚品卖了1000多本后,他也开始了第二本书的创作。
夏雨的诗集在大众书店是卖不动的,如何让小众的书籍在独立书店销售,这才是书店卖好书的专业所在。
书店应该是出版社与爱书人的知音,我们推出了几本香港文学作家的书,销售得很好。时代氛围的改变,就会产生影响和发酵,因此书的加印量就大了,最后出版社也来探讨如何生产。
那时,我们开始推出本土意识、弱势关怀、同性恋等方面的书籍。我们也会在天台上搞作家签售,推出诚品讲堂等许多活动。诚品文学被很多人借鉴,例如橱窗变成了装饰艺术,或者是诚品的橱窗体现了哲学思想。
做出版冷门书的“行人”
2007年,我离开了诚品书店,本想在家安心当贵妇,可每天瞪着眼睛看着对面的山,脑子无法停下来。我一直想,做了这么多书店,经历了那么多跟书相关的事,跟读者相关的事,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怎样的?于是,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行人文化实验室和行人出版社。
行人出版社早期只出冷门书,不能搞畅销书,否则无法跟诚品书店的店长交代。在2009年,行人推出了学术书,也是在2009年开始转型,推出了《跨国灰姑娘》。
王文兴是台湾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一辈子只出了两本重要的小说《家变》、《背海的人》。《背海的人》花了前后25年,分为上下册。1972年《家变》出版的时候,成为当时的大事件。此书写的是儿子虐待爸爸的故事,虽然备受争议,但也算是具有开创性。
王文兴的手稿基本上是艺术,他的写作跟他的声音和书法都是有关的,就像艺术品一样。我们出了两个版本。出版图书之后,我们希望喜欢这位作家的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声音,也可以看到作品中有力量的文字,因此就出了限量版,有王文兴的声音和手稿集,还有演讲会的内容,500本,定价4200台币。
目宿媒体支持公益文化
后来我跟台湾华硕的创办人共同成立了目宿媒体,他对文化非常支持。我们拍了6部文学家的纪录影片,从台湾推到香港,引起了很大轰动。今年的5月份,北京正式上映,10月份上海播放。第二期正在筹拍。我是学电影专业的,我尊重专业,导演是最大的,我们只负责邀请嘉宾。我的工作是决定要拍几个人,找哪些重要的画家,找怎样的导演,如何发行。目宿是公益性的,对文学的支持是很温柔的。
将例外变成文化成就方所
在经营目宿媒体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方所书店的毛继鸿,经过几次邀约,我还是忍不住加入了。毛总说,希望将例外变成文化,变成很多书籍的平台,在2010年底,我们开始合作。大陆做书店要比台湾难,问题也较多。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备,2011年方所开业了。
方所的终极目标
我认为,这个时代应该将目光放得更远大一些。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中国人做了,全世界各行各业的精英已经进入了。从长远来看,方所的目标就是希望可以代表华人文化品牌走向国际,这是方所的终极目标,“游方世界,起点中国”正好体现了品牌的内涵。
不要认为书就是非常物质的内容,实际上在材料的运用和产品的设计上,都要看背后是什么人在做。每一行都有被尊重的一群人,也有最用心的一群人。无论怎么跨界,我们希望方所呈现出来的背后一群人的思想、筹划和坚持才是最重要的。方所除了书,更以文化为核心。现在已经过了物质需求亟待解决的阶段,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在精神上有所追求。
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在中国做文化的生意,建构一个新的生活形态是很重要的。在方所,并不是顾客跟商品的关系,来到这里可以有很多交流、很多分享,得到很多知识。这里曾经有设计师团队、建筑师、作家、王文兴、白先勇、陈丹青、也斯、杨照、张大春、小宝等等来过,英国的财务大臣也来过,无论他们到了哪里,一定是万人的场面。
为什么我一直说书店是城市的智慧与浪漫,今天无论是传统的书店,还是其他文化平台,如何成为城市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拥有这样的信念非常重要。
成就超出了预期
很多人都怀疑,方所的形态可以获利吗?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图书,还是其他的业态,植物、咖啡、服装、饰品、图书等,业绩都在增长,超出了我们的预期。2012年9月份,方所获得了英国伦敦世界零售奖,年度最佳购物场所设计奖,10月份获得了中国零售创新大奖,12月份在香港获得了空间透视设计大奖。方所在今年年底会在成都和重庆开第二家和第三家店。
关系很重要
书店经营最重要的几个点中包括主事者和上游之间的关系,主事者和老板之间的关系。方所有很专业的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人很懂书。在什么样的时间内可以做什么样的书籍,怎样才能一直影响读者,一直影响上游出版商,能做到这样的书店才是好书店,这就是主事者和上游的关系。主事者跟老板的关系,涉及经营团队,这层关系如果没有做好,书店很难持续下去。
未来的书店设想
我心目中未来的书店还没有真正出现,这也是我一直探索的大课题。
平板阅读时代开启
现在大家花大部分时间看手机和平板电脑,小孩子、初中生在手机上加入社群联系同学,最重要的还是玩游戏。Zynga是全球第一大游戏商,影响力会越来越大。现在很多的科技大厂都在做动漫和游戏,这些产品更优于电子书和实体书。Amazon的主体部分是电子书,以美国来讲,平均每4本书中就有一本Amazon的电子书,达到了25%的份额,目前Amazon是全世界最成熟的平台。就水野誠一先生的分析,现在日本电子书的份额是8%,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50%。Amazon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也可以到英国和日本,但是不会到中国台湾,因为台湾太小了。
谷歌接下来会有谷歌手机、平板、服饰,谷歌也要整合相关的内容,因此谷歌的未来是可怕的。
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诞生,导致PC销量下降,意味着平板时代开始了。
日本的乐天是最大的电商,在电子书上要对抗Amazon,因此并购了全球第二大电子通路Kobo。Barnes & Noble结盟微软、Kobo进军电子书市场,但是我认为电子阅读器的未来是存在挑战的。
平板,平板,还是平板
相对于实体书店而言,Amazon是完美的邪恶的帝国,因为它目前所做的事情,把出版社、印刷厂、供应商都联系起来了,动作太多,通路、硬件和软件都非常多。目前很难有一家公司可以将这些都整合起来,但是Amazon有这样的条件,未来将打造一条龙的数字阅读渠道,因此在电影部分Amazon的投入也是很多的。
在日本,无论走到哪里,咖啡馆也好,马路上也好,电车上也好,大家都在看手机,只要发现有一个人在看书,他就变成了特别的人,因为普遍现象时都在用手机或平板。
科技和传统结合才能双赢
无论是书店的未来,还是未来的书店,科技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台湾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走的科技之道,始于80年代至今非常有名的华硕和宏基就是台湾自创的品牌。
2005年,虽然有手机,但是未用来拍照,到2013年,手机和平板是用来拍照和摄像的。未来的5年到10年,会有很多新的形态出现。如果全世界的环境更加恶劣的话,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书店,新载体的使用,包括电子墨水、智能手机、平板、OLED,因为纸张影响到环保问题,所以这些新载体都是值得考虑的。
未来经济是眼球经济。离眼睛最近的是什么?手机,平板,PC,无论是家用的投影仪,还是LED,全部都是屏幕,加上未来的云端管理,所有的文字、影像和声音,在未来都是新形态和新业态的。未来书店的空间和文化的空间,我们要服务的内容,已经不是传统阅读的人,因为所有的知识,所有的载体都在改变,大家吸收知识的方式也在改变,未来的工作方式跟现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未来很多文化工作者、电影工作者、音乐工作者,都跟这些脱离不了关系。
书店的经营是跨业态的。至于书店和文化空间如何跨业态,只要你够专业,小小的店都能做好,或者你不想跨界也可以,只要够用心,就可以做好。从来没有一家书店简单就可以做出来的。
今天就未来的书店下结论很难,但是我必须要说,科技跟书籍结合也会有很多的变化。无论是文化工作者,还是传统出版社,未来都会不同于现在,怎么样利用科技和传统实现双赢,才是值得注意的。
对于未来,我不悲观,我是乐观的人,我会做大胆的尝试。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