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两点,一场以“手塚治虫:拓荒者与手艺人”为主题的活动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心如期举行。由新星出版社主办,活动嘉宾包括著名的教授、翻译家施小炜、著名学者止庵,以及日本文化杂志《知日》主编苏静。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日] 手塚眞 著 沈舒悦 译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手塚治虫——日本现代漫画由他开始
手塚治虫是谁?活动一开始,主持人褚盟(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主编)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手塚治虫(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是日本的漫画家、动画制作人、医学博士,原名手塚治。他在1947年以漫画《新宝岛》奠定了日本漫画的叙述方式,创立了日本漫画意识形态。1952年作品《铁臂阿童木》轰动日本,1953年的《缎带骑士》则是公认的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画。他的漫画作品《火之鸟》至今被普遍认为日本漫画界最高杰作。
由于影响极大,作品深度极高,故受国际尊敬,手塚治虫被誉为”漫画之神“。同时,他也是日本第一位导入助手制度与企业化经营的漫画家。1961年成立“虫Production动画部”,翌年以“虫制作公司”的名义开始活动,日本第一部多集TV动画《铁臂阿童木》、第一部彩色多集TV动画《森林大帝》均诞生于此。
在新星出版社的新书《我的父亲手塚治虫》中,这一代漫画大师的形象在他长子手塚真的笔下得到真实的呈现。书中更是收录了此前从未披露过的私人照片,和关于手塚治虫的独家珍贵回忆。
日本文化中的职人精神
活动嘉宾施小炜是著名的翻译家,曾经翻译过村上春树《1Q84》等重要作品,止庵则是周作人和张爱玲研究专家。在活动现场,他们聊起了日本文化中的职人精神。
职人,就是手艺人。弟子若被师父以“职人”相称,便是登堂入室的认可。“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可以偶尔有怨言,但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其实,这些在后世被认为是大师的人物,往往在工作的时候心无旁骛,并无二心。他们专注的是眼前的工作,而不是可能留存的一世英名。手塚治虫也是这样。他会工作到天快亮的时候才睡下,中午前后醒来,一起床就立刻再次投入工作,最忙时平均一天也就睡两三个小时;他的绘画速度惊人,头脑中也是灵感不断,因此同时连载几部漫画的事情常常发生,而完美主义的他又不肯草草了事,每一页画稿都经历深思熟虑、反复修改;他在前往其他地方的汽车上作画,也在往返异地的新干线中挥笔,甚至在机场安检口之前交付最后一页原稿,而每一次的家庭旅行,他都会因放不下笔头而耽搁了行程。六十年的生命,四十余载的创作时间,七百多个故事,十万幅以上的画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画作在自己出道的第二年就变成了所有读者争相追捧的作品,他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漫画界。
他有着对漫画事业无穷无尽的热情,有着对自己的选择与负出无比珍视的信念;他调动一切能量,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漫画创作中;兢兢业业,并且不断进取与自我超越,沿自己认定的道路果敢前行,在自己投身的领域追求完美。
因为是漫画家,所以才要在漫画事业中发挥所有潜能,做到极致。
就像即使已经成名,也依旧坚持每天创作四小时的村上春树;也像那位到了不顾高龄,需要借助按摩才能完成原画绘制的宫崎骏。同样身为日本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手塚治虫跟两位大师有着相同的信念,而这一信念恰恰也是日本职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因为热爱,所以百分之百投入;穷尽毕生心血,以求抵达完美的彼岸。
是天才,也是普通的父亲
同大多数顶着名人之子光环的人一样,《我的父亲手塚治虫》的作家手塚真也有着很多烦恼——缺少来自父亲的关爱,父亲之名带来的巨大压力等。然而在每一位儿子的心目中,自己的父亲又绝对是令其憧憬与自豪的存在。更何况这位父亲是天才手塚治虫了。与中国传统观念中“全能爸爸”的形象不同,手塚治虫可以说是千千万万日本家庭中,“父亲”这一角色的典型代表。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几乎所有时间都照顾不到自己的妻子、孩子;但他的心中又装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即使摆在第一位的是工作,但无论如何也会时不时地表现出他的温柔与体贴。这样一位以实际行动与满腔热血鼓励着子女们的父亲,即使作为儿子的作者稍显夸张的描述他、评价他,似乎也觉得毫不过分了。毕竟作者是手塚治虫最亲近的“粉丝”嘛。
《我的父亲手塚治虫》的编辑工作完成于2013年的11月,恰逢手塚治虫诞辰八十五周年。没能赶在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将这本书推向市场,介绍给喜欢日本漫画、日本文化的读者朋友们看,着实有些遗憾。不过幸好有了这次的活动,能让观众和更多的读者通过文字,与这位大师近距离的接触,也令此前在我脑海中的手塚治虫的形象,一点点地真实起来、立体起来。也许再多的溢美之辞也不嫌多,或者说都只是徒劳。手塚治虫就在那里,不曾远离时代,不曾被人遗忘。书中将一代漫画大师送到你面前;而你,则可以像翻开一位不曾深入了解过的旧相识的影集一般,踏上一段名为“手塚治虫”的感怀之旅。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