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我们家》:你有病吗?是的,她刚好——畅销有理No.9

作者:百道FUN书组   2013年09月30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编按】《我们家》的一大亮色是方言写作,有的读者很吃颜歌的这一套麻辣文风,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这样一副烈性胃。段逸兴小朋友开篇一席话,会很招揽读者,也让一些读者却步,看不下这小妮子无老无少的胡说八道。自爆家丑,你疯子啊?是的,她刚好。

点击此处进入图书链接页面

《我们家》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颜歌 著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编辑评议】 

贾更坤 启发世纪图书有限公司 文学组编辑 代表作《我也可以当班长》

豆瓣上说《我们家》“是一个疯病病人康复后讲述的故事……”,在百道网参加金马洛老师的讲座时,大家也都在围绕着叙述者是不是康复了这个问题在讨论。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看这本书,看完才发现:叙述者也就是段逸兴小朋友是不是疯病病人,有没有康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颜歌是想借这样一个在大家看来非正常的人之口来叙述这个故事,这样做的好处是,讲述的过程中可以不用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有所顾忌,也就是说一般人都不会把这样的家丑说给大家听,而且可以荤腥不忌。

这本书的叙述这是“我”,但主角是“我爸爸”,“我爸爸”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就像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一样,他也有小三,私生活混乱,而且书中的每个人,妈妈、姑姑、大伯、奶奶的私生活都有点那么“见不得人”,但是这不就是社会的现实吗,妈妈为了钱嫁给爸爸,姑姑迫于奶奶的压力离开了自己不喜欢的人。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现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爱情已经成为奢侈品,人们不得不迫于生活压力嫁给或娶了自己的并不喜欢的人,开始日复一日的生活,有的忍受不了这样的精神煎熬,离婚了,想找回自己的真爱,就像书中的大伯(我臆测:大伯只是颜歌的一个理想)。有的人婚后开始寻找一些刺激,那就是“我爸爸”,但作者对“我爸爸”并没有批判,只是在叙述这样一个人,他的私生活混乱,但是其他方面还说得过去,事业成功,孝顺,等等。而“妈妈”为了钱嫁给爸爸后是否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得而知,想必读者朋友们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也让我想起了《非诚勿扰》的马诺。

总的来说,颜歌无意批判什么,她只是给读者呈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社会,这里的“家”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家,而是整个社会,每个家庭或许都能从这本中找到自己家的影子。颜歌把每个家都融进了“我们家”,通过“康复”的疯病病人为读者揭开了遮羞布,让大家看到这个社会的另一面。

另:之前对颜歌不太了解,只是有偏见的认为80后“作家”的作品不值得看(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但是颜歌的《我们家》改变了我的态度。相对于其他的80后作家来说,颜歌还是有一定的功底和深度、潜力的。

令嘉 百道网内容总监 

《我们家》讲述的故事我就不说了,要留一个悬念。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它的故事,其实它的故事比较简单,最重要的是文风。刚才有老师评议,说这本书是写给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看的,但我发现我更象这本书的读者。事实上,如果能读进去,我认为这书的主流读者应该是30岁到45岁之间。

书中的故事场景和我的老家很接近,很多土话的表达是一模拓壳的。颜歌用四川话写作,这是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如果是用普通话来写这样一个故事,我估计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成就。所以,对方言写作有兴趣的读者,我强烈推荐读这本书,家乡土话很多我都忘掉了,这本书把我小时候的记忆全都唤了回来。

关于以第一人称自爆家丑的情节,是作者处理人物和情节的高妙之处。主人公是一个似康复却很难说她真康复的这样一个角色,如果是一个完全康复的人,我们家的故事就不是这种讲法了,因为不合逻辑,有悖纲常。毕竟,中国人常讲家丑不可外扬的嘛。我一直没在正文中读出这个“我”的真身,直到读完本书,玩味封底的时候,我这个愚笨的读者才发现原来书中的“我”是这么个人物,立马觉得一切都在常理中,作者很高明。“我”看到的是最真实的世界,如果主人公是一个健康清醒的人,会试图去把很多东西隐藏起来,但是主人公是一个处于病态和正常状态之间的人,她反而可以掀开面纱,和盘托出,我觉得这是本书最玄妙的地方,所以我觉得颜歌的写作是有很多巧思的。其实,打开书读第一句话时,我是察觉到“我”有点不正常的,但小有不多的那点疑惑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淡化了,因为我早已被场景和对白代入其中。

我读书,通常直接进入正文。读完书,如果一本书吸引我,我会回头来看其他的一切辅文,包括勒口,封底语言,序跋之类的。我得说,这本书的封底语言是高手所为,是让人竖大拇指的文案。因此它足以吸引我翻到封三的勒口处查看蛛丝马迹。看到金马洛的名字,我就明白了。

我最近关注磨铁的图书封面较多,我觉得很有意思,通常见得比较多的封面都是照片或者是装饰之类的,但是磨铁现在的文学书系,似乎在实验一种绘画封面的风格,这只是我一个很简单和不全面的观察。我觉得为这本书画封面的人,一定是深入文本的人,他抓住了主人公的状态,抓住了这个故事的内涵,体现出了内容的喜感,这也是我沉浸到文字里面去的原因,这个封面用图就完全抓住了这些东西。

简而言之,我喜欢这本书的三个地方:一个是颜歌本身的文笔,作者对人物和情节设计的巧思,使我读得津津有味;一个是封面,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封面,因为它和内容很贴。再有一个,是封底语言,我认为它是我很欣赏的文案。

马浩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编辑 代表作《爸爸与小孩》

《我们家》写了一个荒诞又现实,现实又可怕,可怕又可信,可信又可悲,可悲又可笑的家庭、家族和小镇。浓郁的川味土语,活生生的人物口气,浓厚的人情世故,处处意料之外又刻刻情理之中的情节发展,构筑起一个血脉通畅活灵活现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主角儿是“爸爸”,爸爸的人生内容跟当年的西门庆一样,四个字:酒色财气。这个豆瓣厂厂长的日常安排是,跟朋友喝酒聊天,跟二奶娱乐,当然花的是豆瓣厂的公款,另外就是跟哥哥斗气。好过西门庆的就是,他孝敬老娘,对朋友义气,不害人。

乍看《我们家》这个标题,立刻联想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都是写家庭的。读完《我们家》,再联想到 《我们仨》,发现这两个家庭站在两个极点:浑浊和清澈,世俗和高贵。想品味清茶版的家庭,看《我们仨》,余香满口,赞一句,“多好的家庭”;想体味麻辣版家庭,《我们家》绝对让你辣得直吐舌头,叫一声“我的个妈呀”。

王睿 北京出版集团 新媒体编辑 

颜歌的《我们家》引起了我的共鸣。

生活,过的人沉甸甸,看的人轻巧。

我爸爸兄弟姐妹四个,是真的一兄、一弟、一姐、一妹,最和谐圆满的组合。他们兄友弟恭相亲相爱,在我眼里没有比他们更好的手足情谊。我一直都觉得我们家幸福无比。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一个爆炸消息:我爷爷奶奶还有个小女儿,在很小还不懂事时就夭折了!……

现在让我回忆听到这个事情时的场景,我的记忆却非常模糊。是谁说的?奶奶,姑姑,还是我叔叔?怎么谈论起来的?言语间是悲伤,还是平静?在哪里?我是怎么听到的?我没有一点印象了,这句话像是凭空刻进了我脑子里。奇怪的是,我没有询问任何一个人,没去向任何人求证,我就相信了这件事,我认为我确实还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小姑姑。

除了那一次,我没有再听到关于小姑姑的任何事情,她就像是我们家的一个秘密。没有人再去触碰。只有我偶尔会想起:

开始,我想如果我的小姑姑还在,我过年就能多收一份压岁钱!

后来,我想如果我的小姑姑还在,我就能多一个堂弟堂妹!

现在,我一想起我还有个小姑姑,我的心就微微发酸。心疼。我倒不像是她的侄女了。我的小姑姑留在那里,我慢慢变成她的姐姐,她的姑姑,她的妈妈。有可能,我就是她。替她体味亲情,替她过着沉甸或轻巧的生活,也替她流眼泪。(我的眼泪实在太多!)

我依然不会去问,我年迈的爷爷奶奶,和集体已过不惑的爸爸叔叔姑姑们,我希望他们都已经忘掉了小姑姑。

金马洛 磨铁创新空间总编辑助理 文治品牌主编《我们家》策划编辑

就小说的写作才华和文本探索来讲,颜歌目前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80后女作家之一,二十七八岁能写到这个地步已经令人非常侧目。给她20年时间,以她这样的素质和速度,她或许能够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也未可知。

《我们家》的封面,眼尖的人,能够发现封面上的这幅画,跟高军的《世间的盐》的封面画风格很像,其实它们出自同一个画家之手。这幅画是画家袁俐之前已经画好的,我在浏览她的画作的时候,发现了它。刚开始还犹豫要不要用,毕竟颜歌以前的书是“那样的”。

在为图书定位的过程中,我有两个考虑,第一个方向就是坚决彻底地摆脱其“青春作家的气象”,把这部作品极接地气的一面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第二就是围绕给奶奶过八十大寿的故事,把中国人重家庭、伦理的传统一面通过典型的中国元素表现出来(一张简洁到酷的红色请帖上精绣有中国节似的寿字图,在寿字图和请帖的云纹上落上油黑的书法字“我们家”。说起来复杂,视觉呈现很简洁,也很好看,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或许高过头了)。不过,让一个非常新锐的作家戴着着一副“文坛大家”的“面相”,有暗示颜歌大家气象的功能,但可能同时丧失了最直接的信息表达功能——毕竟颜歌的读者仍然以年轻读者为主,他们要的更多是新鲜——“传统”毕竟还是“旧”了些。

当然,我们也做了其他尝试,不过,在做的好几个封面中,我认为现在这个还是最有特色——有喜感,有故事,信息表达到位,视觉上丝毫不温吞,“人气也足”——关键是既接文气又接地气。唯一有出入的地方就是画里的这个小孩。小说中的“我”,叙述者段逸兴是一个女孩,可画里的是一个男孩,也曾尝试着请画家与设计师把他改成小女孩,不过最终还是弃用了,画作的原貌信息传达已经足够。这幅画也有一些荒诞的地方,画本身就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另外,封面也选择了能像样传达油画质感的纸张(在画家授权、允许、认可的前提下,我们对原画做过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

《我们家》的文案,是老老实实呈现了这部作品的内容,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也没有动用任何我曾经讲过的文案写作的方式或技术,我觉得这样做就够了。首先,这部小说在文学界的头牌杂志之一《收获》2012年5期上压轴刊发,本身就是对它很高的肯定,也是一种荣誉,传播效应也还不错;其次,这部小说获得了2013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也是对这部作品的价值“加持”,27岁的颜歌可能是获得这个文学奖项最年轻的“新人”。那么,把“颜歌迄今最令人惊喜的长篇杰作”获得的荣誉如实地告诉读者,突显作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应是文案第一要做的。

“写给一个喜感与尴尬、家丑与私情没有距离的故土”(起初用“国度”,因为审查原因改成“故土”),这句话包含着小说内容的关键词,但也蕴含了作品的批判意味。一个27岁的女孩(女作家)不可能把批判的这层意思直接抛出来——至少在我了解,对于颜歌来讲还比较难。编辑需要体会作家文本背后的意思,也就是弦外之音。尽管“我”以四川方言把这个故事讲得喜感十足、麻辣翻滚,但这并不表明“我”接受乃至欣赏这一切,它含有一种微妙的反讽。

“对我们家三代人六十年不宜为外人道的奇葩家事轻巧曝光,与此同时,平乐镇人在时代变迁中活色生香的麻辣生活也被连皮带骨地定格下来,而这恰恰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度必被留下的存照。”放到20年后再去看,这样的作家,这样的小说,城镇化的过程中,80后的父辈们,“姑妈”因为“姑父”出轨闹离婚,“妈妈”不小心红杏出墙,“奶奶”年轻的时候也有风流韵事,公务员朋友帮助“爸爸”包庇他包二奶的事实——爸爸已经做到了什么地步?他把二奶都包在了“奶奶”的楼上……这些细节都是非常好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家庭与婚姻的一种状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缩影。

事实上,颜歌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他爸爸要跟他“绝交”,当然这样说有些夸张。他爸爸觉得颜歌以前写的都是青春题材的小说,怎么一下子写大人的世界了,而且还非常露骨?这也是要为颜歌竖大拇指的地方。青春小说作家一般会耽溺写自己的经历,而她能够触及父辈的经历,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这样的作家我们近年也不少见,但是颜歌在作品里,用一副“皆付笑谈中”的样子,把诙谐、风趣、无奈和辛酸都搁里头了。这很见功力。

进一步讲,如果这小说中的情节被现实中的我们赶上了会怎样呢?批判之外,《我们家》有一个复调,我个人的感觉是,一个80后可能在对父辈说,我亲爱的爸爸,还有我亲爱的妈妈,你以为你们那些事情我不知道吗?我只是不说而已。我不说,是因为我说了你们就会改变吗?我不说,是因为我觉得,你们自己怎么活得舒坦就怎么活吧,我不太所谓。这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如今的年轻一代对婚姻的看法——剔除关乎道德和丑陋的成见,用适时的人性事实来理解现实。颜歌的小说反映了一个80后作家眼中今天的社会——至少是虚构的永安市平乐镇的今天是一个什么状态。当某种现实通过这样与众不同而又自成一炉的小说方式表现出来并与现实不谋而合的时候,我觉得正是文学最有魅力的时候。

整本书的文案,做得非常老实,是因为相信作品,相信颜歌,也相信读者,与封面不同的是,在网络书店销售页面上追加了一个营销书名——“彰显颜歌大家风范的标志性长篇”——这话的意思用阿来老师的说法就是:“颜歌马上就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了”。因为这部作品的读者,是大众文学读者中很喜欢文学的、对文学有一定鉴赏力的读者,所以文案写太多反倒招读者口实。颜歌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年轻小说家,已经有很多的年轻读者追随,我当然希望她这一次被更多的大龄读者接受与认可。与她之前的作品相比,《我们家》接地气、不文艺的世俗生活书写,配上封面这样喜感的图片,获得30岁到40岁读者的青睐是有可能的。事实上,就我们所了解的,这个年龄段的读者还是很多的,而且来自他们的评价都很高。这本书或许是一个前青春小说作家跨年龄段获取读者的一个小小范例。至少,我个人希望这些考量和努力都没有白费。

 【读者评论】正评

当当网友 成功制造 我不确定喜欢的人会有多少,但这本书的确给人一种第一次尝到花椒的感觉,又麻又过瘾。而且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在心里念出了四川口音的台词。

当当网友 无昵称用户 颜歌一直在写平乐镇的故事,这次写平乐镇上的我们家,其实平乐镇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故乡。《我们家》里发生的事真实的好像是每个家庭里都会有类似的事,颜歌能把一家之事写得错落有致,非常不错,文学大家已然崭露苗头。

京东网友 陈寒岛 第一次买颜歌的书,之前看过她的几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异兽志》。《我们家》的文字我还是非常喜欢的。颜歌的每一本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几乎都是对上一本的完全颠覆。这一点在《我们家》表现得尤为强烈,《我们家》与去年的《声音乐团》放在一起,很难相信是同一位小说家所写,也许是因为作者还年轻,尚未形成固定的写作风格——这也刚巧暗示了在文字领域的无限可能。

京东网友 小jinjin 颜歌写的“我爸爸”,其实根本没有作为爸爸的一丁点的伦理负担,他更像是一个度过漫长青春期的小动物,一再的、无意的、失控的用身体检验着青春的活力。只有到青春渐渐逝去的那一刻,他体会到了时间的破坏力。看得出来,“时间”也是作者破费心机筹划的玄机。小说的时序设置是一大特点。不断的插叙、倒叙黏着着扎实的心理描写,并没有减损叙事的进程,反而呈现了不同的声部回响。 而欲望之外,金钱同样是支配小说人物命运的一个潜在力量。这也是小说物质质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

亚马逊网友 amoe 方言写作绝对是亮点。故事整体风格就像豆瓣酱一样,视觉的热辣感之余还带有酱香的回味。尤其喜欢薛胜强内心翻腾的OS。

负评

当当网友 无昵称用户 有点太方言化,很絮叨

当当网友 晨晨239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语言和内容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买后悔了。

京东网友 招福bwgs  对80后作家失望,看了热炒的《我们家》,故事莫名其妙,作者自恋的忘乎所以,语言奇差,很难读进去。

作者:百道FUN书组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