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有学者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运动中影响最大、诗人最多的无疑是吉林大学赤子心诗社、复旦大学复旦诗社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三家。而在上海,夏雨诗社当年的影响可谓盛大。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主办的“致青春和诗——夏雨诗歌之夜”主题活动,于8月16日晚在2013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隆重举行。活动上,除了夏雨诗社《白天和黑夜的信使》纪念诗集首发联名签售外,夏雨诗社社员——著名诗人宋琳、著名作家徐芳、著名作家叶开、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成员等为读者再现夏雨诗社当年的辉煌。
三十载过去,当年意气奋发的大学生,如今大多都活跃在文学界、媒体界和出版界,夏雨诗社的“复活”,对于热爱诗歌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个天大喜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运动史,在经过了一段沉寂之后,近年来又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除了怀旧以及由此引起的“甜蜜的忧伤感”,对当下物质主义文化氛围的不满应该算是主要原因。但在这个缺乏诗意的时代,当物质财富被许多人认为是衡量价值的单一标准,诗歌是否还被需要,精神家园何处安家?由于怀旧而援引“过去”通常被当作一种保守主义的态度,但凡是真正关心文化复兴的人都不可能不发现,延续性的断裂造成的损失是多么惨重。八十年代产生的诗歌崇拜这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为1949年以来所罕见,它与大跃进时期的民歌运动判然有别,后者属于自发的、观念性的和突变性的,与心灵自由和表达自由的渴望密切相关,它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间思想界的先驱者对言论开放的诉求与呼吁。
夏雨诗社发刊词“夏雨,年轻而执著”这样写道,“我们没有春雨之缠绵,秋霜之冷漠,冬雪之潇洒,我们像我们的姓名一样朴实。夏雨诗人,热爱生活并在创造生活的人们啊,如果你有沉闷焦灼的岩石,我们愿给你送去清凉的慰藉,如果你有干涸龟裂的土地,我们愿给你送上缝合的丝线……如果你执著,如果你在沙漠上曳响翠绿的驼铃,我们愿像星星一般优美地落在你怀里,决不让你干渴、窒息,如果你深沉,如果你在大海上直挂严峻的桅杆,我们的大海愿凝聚飘落在你的眉睫、唇尖,决不让你守着苍茫的重洋彷徨……我们表达了,创造了。树将记得我们淅淅沥沥,噼噼啪啪的叮咛,把绿荫铺满世界……夏雨,年轻而执著!”
在缺乏诗意的时代,当物质财富被许多人认为是衡量价值的单一标准,诗歌是否还被需要,精神家园何处安家?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博尔赫斯说过“不存在的唯有一样,那就是遗忘”,辉煌的诗社可以复活,可以被人们再度记起,但眼下人们的信念与精神家园如何“复活”,不被遗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