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专稿】流媒体云端服务始终是近年的热门话题,音乐流媒体服务Spotify已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这不由令人联想到,图书是不是同样可以借鉴,打造出一个电子书领域的Spotify呢?这能开启电子书阅读的新时代吗?
我曾在以前所写的文章中预测过科技和消费者行为的强大推动力,这一点,已在当红的音乐流媒体服务Spotify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而且,Spotify似乎也为未来的电子书阅读指明了一种趋势。之后的文章中,我也揣测了哪些公司可能会尝试为图书提供这种类似Spotify的“访问模式”(通过用户付费或依赖广告维持运营)。本文中,我将就这一话题继续探讨,并解释这将如何运作。
近期,有两件事引起我的关注:
1.一份报告显示,电子阅读器的销售已明显放缓——比去年同季度下降了60%。
2.迈克•沙特金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为何质疑电子书通用订阅模式成功的可能性》的文章,文中的观点颇值得思量。
令我震惊的是,第一条正确预测了Kindle和Nook在全球的需求已近趋饱和,相反,人们对平板电脑和手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而且,进一步的事实证实了这种转变:随着消费者从单一用途、面向存储的设备转向多用途、内容存储基于云计算的内置APP型小内存设备(可拥有或“租用”内容),购买和下载文件模式将逐渐减少并最终遭到淘汰。再加上Spotify终究比苹果略胜一筹,成为了大家听音乐的首选方式,更让我坚信消费者会希望在图书阅读领域也有这种“Spotify式”的访问模式。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需要在作者、出版商和产品提供者这些内容供应商身上做大量工作——这也是迈克的观点。
迈克提出了很多引人深思的想法,我把这些观点归纳为四个要点:
1.每一个聚合者都不可能确保自己享有为消费者提供内容访问和获取的合法权利;
2.通用订阅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较低;
3.电子书通用订阅模式充满了各种挑战,其中就包括了基于产品价值的定价与内容创作者应得酬劳之间如何达到平衡这一问题(迈克的这一观点源于任职于作家之屋的西蒙•利普斯卡,作家之屋是一家十分激进的图书代理机构);
4.对数字信息的综合处理可能是使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吸引人的关键——读者可通过有效的数据处理快捷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关于第一点:我认同内容的聚合者在为消费者提供Spotify模式的订阅服务时,要确保其中的内容已合法授权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出版商不仅不会轻易答应,而且仍一直在设法保护现有的收入来源。可是,内容的合法授权必须存在,这不由令我想到也许还是得靠钱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消费价格,并建立一个公正的版税流,也就没有理由实现不了了。
关于第二点:我反倒认为通用图书订阅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更大,一般是每月支付9.99美元的订阅费就可享受海量阅读。如果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在7.99美元左右,那么,一个月9.99美元的订阅费对读者来说应当是个十分划算的价格。当然,这种设想尚待验证。
关于第三点:显然,其中必然复杂性遍布。我们必须跟踪终端消费者所访问的页面级别,并据此制定一个兼顾创作者酬劳和作品价值的协议价。这个协议价就是整个模式的关键。据估计,Spotify上一个“标签”或“艺术家”的收入约为0.003美元。这是相当廉价的,也引起了很大的抱怨。可是,Spotify采取了它早期的做法——即标签/艺术家的薪酬将从Spotify的收入中抽取70%——这就足够了么?在聚合标签基础之上,可以说是的——Spotify仅次于iTunes;但在单个艺术家基础之上,这却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理解。我期待这一模式随着它的逐渐成熟能越来越公平合理。关键在于:确实应当存在这样一个允许协商的模式。换言之,随着付费订阅者基础群的扩大和流活动的增加,标签和艺术家的前景一片光明,还能不断地根据数据重新协商分成;这同时也是大规模微支付模式,在网络大宗互联业务(如谷歌、脸书等)和它们的合作伙伴之中颇为受用。YouTub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的品牌价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从作者/艺术家转向这项“Spotify式”的流媒体云端服务。但在内容访问上,作家就是作家,优质内容就是优质内容,两者泾渭分明。
关于第四点:对数字信息的综合处理确实是关键。Spotify推出自己的app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从“基于情绪”的随兴评论到权威的滚石评论,总之,Spotify提供了各种进入云端资源库进行阅读的通道。我将这种对数字信息的综合处理视为常规服务的特征,而非它本身就是一个服务。
那么,它将如何实现呢?
我注意到,一般而言,一个广受认可、资金充足且已实现良好互联的实体(如亚马逊、苹果、谷歌、巴诺、一个刚起步的公司或财团)通常通过为其产品或服务制定一个受消费者欢迎的价格开始。然后,通过跟踪和分析每一个页面内容的访问数据来不断修正和敲定一个对消费者和内容创作者双方都合理的价格。随之,在该实体和出版商之间制定的相关协议基础之上,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可能会尽量降低——“多销”积累利润。接下来就是出版商需计算如何和作者进行分成。综上,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出版商分成和作者分成。我特意简化了整个流程。不过,以上内容基本上就是所需处理的各主要环节了;这也是一个可供消费者获取内容的可持续模式。
但我的忧虑是,出于行业内存在的自满情绪、复杂性和面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心理等原因,很少有人愿意采用这种模式。自满情绪源于当前电子书的高销量;复杂性则包括了支付的复杂性;还有人担心这种新模式会“贬低”图书,“蚕食”电子书销售,甚至“无法支付作者相应的报酬”。当然,这种新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固有风险,但我认为创新的风险比守旧带来的销量萎缩要小很多。“访问模式”或许不是解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选书品位的唯一可行模式,但我强烈认为,这就是一种被迫切需要的模式。电子书领域总得进行各种不同的创新尝试来促进行业发展。
无论如何,在我看来,“访问模式”需要非常谨慎和巧妙地确保出版商不会直到置身于一个可随时获取内容的世界中时才恍然觉悟到自己还无法提供这项服务,然后才姗姗开始迎战。显然,这样的出版商也只能惨遭淘汰了。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