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上阳台帖卷》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是目前文物界基本公认的李白传世的唯一书法真迹。纸本,纵28.5cm,横38.1cm。行草书,5行,25字。诗文曰:“山高水长 物象千万 非有老笔 清壮可穷 十八日 上阳台书”款署“太白”二字。
《访隐者不遇》(陆游)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
雅闻其下有隐士,漠漠孤烟起松崦。独携拄杖行造之,枳篱数曲柴门掩。
笛声尚斤人已遯,日啜薄糜终不贬。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
《美睡》(陆游)
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
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腷膊声。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
以上选自陆游《自书诗帖》
前两个月,故宫博物院按惯例在武英殿书画馆推出《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展品有北宋王希孟长达11米的巨制《千里江山图》,这部号称“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作品,据说十年之内都很难再次公展,我原以为会吸引众人趋之若鹜的。结果我去武英殿参观了两回,两回都一样,故宫当然人潮涌动,但走到武英殿,便门可罗雀了。我当时甚至起了站门口数数一个小时是不是能进来20个人的念头,后来想想还是好好观展,别浪费时间做这无聊的事情了吧。这些年所谓传统文化和古董收藏大热,武英殿书画馆的冷清,倒成了是这大热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个冷峻的注脚。
连续两次去故宫看这个展览,第一次当然是为了《千里江山图》的名头,第二次却不是,我是特意想去再看看这次展出的两幅字,李白的《草书上阳台帖卷》,苏轼的《行书治平帖卷》。李白的诗和苏轼的词,都堪称汪洋恣肆,作为非专业人士,难得有机会,我想面对面在他们的字里面看看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气质,说到底,是想追求一点点“见字如晤”的感觉与机缘吧。
不过这感觉,其实难寻。《草书上阳台帖卷》不过区区25字,却是李白唯一的传世墨迹,加上日久漫漶,“见字如晤”的感受,更多只能靠想象去弥补了。好在文字之中,气韵犹在,“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其中“清壮”二字,真有太白的韵味。
作为书法大家的“陌生的陆游”
因为有了这次的观展经历,我开始特别留意诗人的墨迹。一查之下,才知这是一座宝山,堪称浩如烟海,比如北宋的书法四大家之中,便有苏轼与黄庭坚两位大诗人,南宋的书法四大家当中,则有陆游与范成大两位大诗人。我于书法是门外汉,但总希望在诗人的墨迹之中,晤见一点诗的神韵,前不久,故宫整理出版四大卷《陆游书法全集》,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饕餮之欲。
世人关于陆游的印象,流传最多的,大概是一诗一词,诗是“死去元知万事空”,词是“错错错,莫莫莫”,都是吞恨千古的例子。除此之外,大抵便是些诸如爱国诗人,作品万首之类的标签,至于陆游在诗词之外,竟然以书法名列南宋四大家,如今除了艺术专业的学生,恐怕是知者寥寥的。这次故宫整理出版的《陆游书法全集》,算是在前两年钱仲联先生主持的《陆游全集校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之后,对这“另一个陆游”的一次完整展现。作为普通读者,当然是希望能在这部书法全集当中,看到“陌生的陆游”与“熟悉的陆游”之间那种关联,比如说,“错错错,莫莫莫”的手迹之类——这样的手迹,拿来给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做注脚,该是再贴切不过的。
可惜,“书法全集”里没有这样熟悉的典故,“陌生的陆游”也并非“熟悉的陆游”的注脚——千年以降,二者原本就是一体,从来没有分开,古人论陆游,更是向来诗书标举,而首推其人格高古的。只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不学之士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也渐行渐远,陆游才被矮化成了一首诗一首词的爱国诗人失意中年……
笔力如诗境的“放翁”
扯得远了,还是回来读读陆游的字吧。陆游字放翁,这个“放”字,或者可以成为理解陆游书法的钥匙——诗人以草书传世,其书纵横捭阖,势不可遏,正有狂放之致。他曾有《草书歌》自道:“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翻开陆游的《自书诗帖》,一个放松、放诞、放笔的老头,简直如在目前。
陆游写这卷《自书诗帖》时,“时年八十矣”。所录八首诗,既有“开岁忽八十,古来应更稀。我存人尽死,今是昨皆非”的叹息,也有“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的自适;既有“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范宽只恐今犹在,写出山阴一片秋”的寂寥,也有“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走遍世间无著处,闭门锄菜伴园丁”的豁达。而老人的笔底,也正如诗境的跌宕,忽紧忽松,忽浓忽淡,天地、家国、人生、心境,尽付笔端。
陆游的墨迹,网上能搜到一些,《全集》的好处,一是完整,二是清晰,书中图片取自各大博物馆珍藏的原件,品质自然无需多说,让读者真的有千载而晤的感觉——不过这套书4800元的定价,却又让人生出些“一晤千金”的叹息。这又回到了文章一开头的话题,传统文化热潮之下,真正品读热爱之士,似乎并不多。想来一部4800元的《陆游书法全集》和1200元的《陆游全集校注》,读者都不会太多吧。书卖得少,则价格昂,书价格昂,则卖得更少。恶性循环之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不知方向何在。一念及此,忽然就想起了鲍照的《芜城赋》,前些年有网络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写小说,所设置的场景便叫做“芜城”,都说盛世收藏盛世修典,如今收藏正热典籍正盛,但以传承二字论,想想寂寞的武英殿书画馆,芜城二字,又何等贴切。鲍照的赋最后,说“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今人的“芜城之歌”,都不知道该怎么作了。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