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上课记2》:从倾听开始

作者:吴丙年   2013年09月02日   来源:深圳商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封面进入单书页面

《上课记2(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发掘人性、诗意、情趣和生活的痒点)》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王小妮 著
    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在孩子面前,我就是这样一张“诲人不倦”而又“不近情理”的“嘴脸”,有一种坚硬和暴戾。是师长传给我们的,而我们又正将此传给后辈,以教育的名义,以长者的面目,传得无声又无息。

我1997年走上讲台,至今16个年头了。然而,对于上课、育人一事,我的内心却愈来愈惶恐,面对那些越是被称作经验的东西,我越是小心翼翼。尽管如此,有些我并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还是被我做得轻车熟路,风生水起。所以,怀疑自己,讨厌自己,鼓励自己,可以看作是这些年来我面对自己的“三部曲”。

所有的这一切,都因了我家孩子的出生,渐渐长大,及至入学。从孩子身上,我一天天地发现作为家长,作为教师,那些潜伏在我们身上某些坚硬,某些暴戾,某些狭隘而又过于沉重的东西,我们甚至将这些东西,当作经验来运用。儿子上学第一个学期,作业多得夜里九十点钟都写不完,我在心里对孩子老师不免有些意见,也开始反思自己。从这之后,我教的班语文作业少了很多,我且尽量留出时间让孩子在学校完成作业。后来我找儿子的老师交换意见,人家满脸无辜和委屈:“呀,我都教了近三十年书了,这个作业嘛……”

你说我讨厌这腔调吗?不仅讨厌,还有些害怕,因为类似的腔调也会时不时以别的形式别的内容在我的“嘴脸”上呈现。于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我尝试着让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表述自己,我试着去倾听,去理解;我尝试着分析我心中的那些“不能容忍”,并试着去接受那些所谓的让人难以接受的“问题学生”。可知道,这是多么地困难,某些潜意识里的东西总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猛然蹦出来,告诉你它和你共为一体。我会经常对着满堂讲话的学生大吼一声“安静”,即便是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周末在路上遇见学生,想都不想就会问“你去哪了”,“作业完成了吗”。是的,在孩子面前,我就是这样一张“诲人不倦”而又“不近情理”的“嘴脸”,有一种坚硬和暴戾。是师长传给我们的,而我们又正将此传给后辈,以教育的名义,以长者的面目,传得无声又无息。

我常问自己,像我这样类似“刮骨去毒”般的自我调整,会是徒劳的吗?直到这些天我读到了王小妮的《上课记》。小妮老师在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做小妮老师的读者,我想和做小妮老师的学生一样,是幸福的。在书中,我很亲切地感觉到小妮老师对学生那倾听的姿态,包容的心胸,默默关注而又小心呵护的目光,还有那“随物赋形”的教育智慧。一门功课,一种智慧,及至一种教育,究竟是怎样发生,生长,结出果实的呢?在小妮老师的《上课记》里,这一切竟然是从倾听课室里一片又一片的“啃食”声中开始的。面对教室里一伙“吃货”,许多学校采取了“在教室吃东西罚款”的硬性规定,而小妮老师又是怎么听,怎么想,怎么去看的呢:

“饥饿让人吃东西,空虚也让人吃东西,这些小生命是需要经过吃的过程,得以获得饱满充实的质感。”

“生活需要填充,过去是12年的学习考试,现在是吃东西,明天可能是报名考各种证书。不然,没有什么能够证明,他这条生命还存在着。来自包里放着的苹果,也可能是一个随时可以垮掉的内心。”

如何理解孩子,这该是教育的基本。如此,如何去倾听孩子,就该是教育的开始。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个氛围里,去看小孩子的心境,去感受孩子的欢喜悲乐,这样作为一个教育者,才能真正地去把握孩子的命脉,让教育自然生长下去。小妮老师从倾听孩子吃苹果开始,来了解孩子,这种了解是多么的生活,又是多么的深刻呢!在此,我们再来回望类似那一句“罚款”的条例,便不难理解何为我们固有的“坚硬”和“暴戾”。

“除掉身体里潜藏的暴戾之气不是一下子的,只能时时提醒和警觉。”小妮老师的做法是:给孩子留一扇门,给自己开一扇窗。

我特别想,如有机会一定去拜访小妮老师(空间上不难实现,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去亲身感受一番她家沙发的神奇——这沙发既是师生心灵碰撞交融之处,也是教育生长结果的希望之地。相约去小妮老师家里坐一坐,成为了许多孩子的心愿。如何来看待这一扇为孩子敞开的门呢?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亲切”或“平易”,当孩子们一拨又一拨地坐在小妮老师家的沙发上,毫无羁绊地讲述着自己,这沙发的神奇所在,是孩子们在越来越被边缘化的今天,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那沙发对面,小妮老师默默回望的目光,还有静静倾听的身姿,也许并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实质上的问题,却又成为了孩子前行路上绵绵支撑的力量。

很喜欢最近的台湾电影《逆光飞翔》,盲者弹琴靠的是倾听呼吸,而舞者并不需要所谓的旋律,只要倾听自己的心音,用自己的姿势飞翔。从倾听开始,学生和老师才能真正感觉到彼此的存在,教育才能生根,生长,结出果实。

作者:吴丙年

来源:深圳商报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