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欧洲人:尼采写作的地方》
地点、气候与创作
1869年,24岁的尼采就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10年后,他因病不得不辞掉教职,随即开始了近10年的漫游生活。10年间,他的身影跑遍了整个西南欧洲,以寻求他永远不可能重新获得的健康。1994到1995年,美国德保尔大学哲学教授大卫·法雷尔·科内尔和一位摄影师一起重访了尼采去过的地方,写了本书——《优秀的欧洲人:尼采写作的地方》。尼采没去过巴黎、巴塞罗那、圣彼得堡、哥本哈根、伦敦、布鲁塞尔和布拉格,但他去过罗马、威尼斯、都灵、庞培、拜罗伊特和尼斯。
尼采说,《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三部分便是他在尼斯东部埃兹村的山道上写的,如今这条小道被称为“尼采路”。他在自传《瞧,这个人!》中写道:“在尼斯,晴朗的天空第一次照亮了我的生活,我写出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第三部分。尼斯地区许多隐蔽的地段和山岗给我留下了难忘的时光。其中‘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这一重要章节,是从车站艰难攀登到摩尔人居住的奇妙的山崖城堡埃兹的途中组织成的。当我创造力奔放时,我的肌肉总是最发达的,身体充满激情。人们经常可以看见我手舞足蹈。我当时爬山七八个小时还不知道什么叫疲劳。我睡得好,笑得多,精力十分充沛,忍让宽容。”
科内尔对这种自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说:“‘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是一段很长、构思严谨的文本,它不可能是在远足的途中写的。‘永恒轮回’是在尼采的头脑和笔端逐渐成形的,我们能在他早期在巴塞尔的古希腊哲学讲座中看到它的萌芽。写作地点对他的作品的影响不能还原为这些地方提供了比喻——雪景比喻思想的纯洁和严谨,大海比喻写作的节奏和高产。比喻当然很丰富,但它们的功能很复杂。这些地方也很丰富——它们有着各种气味、色彩、声音、寂静。在尼采的作品中,区分开本体和喻体是不可能的。
“尼采与自然的关系有别于采集者。他会乐于跟达尔文讨论自然选择理论的神学基础,但他会拒绝登上‘小猎犬号’的邀请。歌德在魏玛的家摆满装有标本的橱柜,尼采的橱柜总是空的。尼采跟自然的关系更像是宇宙论者,而非博物学家。”
尼采的自述也许经过了文学加工,但他确实注重写作地点的选择。他认为一个人吃的食物、室外的温度、读书地点的海拔高度、卧室天花板的高度都会影响他的思考。他在自传《瞧,这个人!》里“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一章中写道:“滋养问题与地点和气候密切相关。气候对新陈代谢的影响是很大的,以致在选择地点和气候方面出现的差错,不仅会使人远离自己的使命,还会阻止他去完成使命:他永远无法正视这种使命。人的野蛮的生力永远不会扩大到极端精神的方面而达到奔放的自由,使他自信地说,这个唯有我能……一点微小的懒惰就足以使天才变成凡人,变成德国式的庸才。德国的气候本身就足以使强壮而健全的内脏变得沮丧。”
“把产生优秀人物的地点总括起来,如养成诙谐、富丽、矜严的环境中,天才所栖宿之乡,皆有着异常美好感的干燥空气。如巴黎、普罗旺斯、佛罗伦萨、耶路撒冷、雅典——这些地方证明:天才都有赖于干燥的气候和晴朗的天空——即,通过快速的新陈代谢,通过坚持不懈为自己获取无穷力量的可能性。瑙姆堡、舒尔普福塔、图林根、莱比锡、巴塞尔,这些地方对我的生理都是不幸之地。”
登山远眺
剑桥大学研究员迈克尔·坦纳在《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一书中说:“长期以来,尼采最著名的书是《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认为现在尼采最著名的书不再是它了,我欢迎这一变化。这本书是尼采灵感迸发时写出来的。显示了这种创作状态最糟糕的特征,虽然也包含尼采最精彩的一些段落。尼采试图通过这本书把自己塑造成哲学家、诗人,为此他使用了大量比喻和类比,他在别的地方也这么做了,而且效果更好。读者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零散。书中有诗歌,有的很著名,还被许多作曲家使用过,其中最成功的是马勒和戴留斯。但他们的成功背叛了尼采强调的一个因素——他努力加以否定的査拉图斯特拉的一个方面:怀旧。”
尼采在这本书中论述了他的学说中三个重要概念:超人、永恒轮回和权力意志。坦纳认为尼采在这里的论述都不够充分、明晰。整本书因为是诗体,所以也没什么论证,另一方面,没有论证一点也不奇怪:査拉图斯特拉是先知,而先知不论证,他们只宣告。
但有学者说,《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上去是诗体,其实是一部戏剧,它具有戏剧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和场景。査拉图斯特拉30岁时离开故乡和乌米尔湖,来到山上。他在山中以孤独和思考为乐,10年间乐此不疲。10年后,査拉图斯特拉自以为大彻大悟,获得了超人的智慧,便开始下山布道。
尼采是古典语文学家,他这部书的结构跟古希腊戏剧类似,作为文本,它包含了一个前言和四卷正文,对应于戏剧的序幕和四幕正剧。另外,它戏仿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新约》。査拉图斯特拉的上山和下山模仿了《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也模仿了《新约》中耶稣的登山训众。
《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副标题是“为一切人又不为任何人所作的书”,因为它是一部关于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戏剧:査拉图斯特拉一开始面向所有人,希望把民众教育成超人,失败之后他开始转向把少数门徒教育成超人,再次失败之后,他最终转向了自己。査拉图斯特拉的每次上山、下山都是一次轮回,这样的轮回一共有三次,三次轮回分别对应着査拉图斯特拉的三个教诲——超人、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这三个教诲构成了一个整体:所谓超人,就是权力意志对永恒轮回的肯定。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在1883至1885年在不同的地方写成的,这些地方基本上位于海岸边的高山下。他在自传中说:“《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灵感是1881年8月产生的。那一天我在西尔瓦波拉纳湖滨的林中漫步,走到离苏尔莱不远的地方,耸立着一块巨石,我在那儿停下了脚步。这时,这一思想在我脑海中不禁冒了出来。
“第二年冬天,我是在离热那亚不远的幽雅而宁静的拉帕罗海湾度过的,这个海湾在沙瓦利和波尔多弗诺海角之间伸入陆地。当时,我的健康状况不是最佳,这个冬天寒冷、多雨,小旅馆就在海边,以致大海的涛声使我夜里无法入睡。每天上午,我朝着南方,向着通往左格里的风景宜人的大街走去,登上高坡,穿过树林,远眺大海。每天下午,只要健康状况允许,我经常会沿着从桑塔玛格里塔到波尔多弗诺的整个海湾漫步。”
美国哲学家威廉·巴特勒在《非理性的人》中说:“尼采最抒情的书《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表达了最孤独的尼采。全书弥漫着冰冷干燥的气氛,不仅有査拉图斯特拉所处的象征性山巅的气氛,而且也有真实山巅的气氛。当阅读这本书时,我们有时觉得差不多好像是在欣赏一部攀登埃弗勒斯峰的影片,能听到攀登者挣扎着慢慢攀向越来越高的险崖时的喘息声。登山就是对超越常人的最贴切的比喻,而这种超越正好也是査拉图斯特拉-尼采奋力以求的。”
关于高山和大海的描述处处显示出尼采倡导的“超人”和“权力意志”:“在山中,最近的路是从山顶到山顶:可是,要走这条路,你非有长腿不行。箴言应该是山顶:可是对他说箴言的人,必须是长得高大的人。”
在权力意志者眼中,掠夺是美德:“那只老鹰飞出去觅取食物。它把觅来的、掠夺来的东西都放在査拉图斯特拉的床上。因此,到最后,査拉图斯特拉竟被包围在黄的和红的浆果、葡萄、野蔷薇果、有香味的野菜和松球当中了。过了7天,査拉图斯特拉从床上坐起来,拿起一颗野蔷薇果,闻了一闻,觉得它的香味很合自己的口味。”
在尼采那里,大海主要不是可以静观的蔚蓝色的美景,而是要去涉足的地方:“现在,你们当作我的航海者,勇敢坚定的航海者!及时地挺直身子开步走吧,哦,我的兄弟们,学会挺直身子走吧!海上风浪大作:许多人想要你们帮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海上风浪大作,一切都在海中。来吧,你们这些老海员之心!父祖之国算得了什么!我们的舵要驶向那里,驶往我们的子孙之国!驶向那里去,我们的伟大的渴望掀起巨浪,比大海的风浪还要激荡!”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