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什么是教育: 搞清楚什么是教育,才能搞得好教育》:寻找教育的最终答案

作者:彭迎春   2013年06月08日   来源:晶报·深港书评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什么是教育: 搞清楚什么是教育,才能搞得好教育》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菲利普·W. 杰克森 著 吴春雷,马林梅 译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1938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给教育工作者做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这样说道:“根本的问题是关于教育的纯粹性。我们所缺乏、所需要的是纯粹、简单的教育。我们将使进步更加稳妥、迅速,当我们献身于探求教育是什么,以及什么条件必须得到满足,方可使教育成为事实,而不至于徒添一个名称或口号。因此,我强调的是一种健康的经验哲学的必要性。”

10多年后,一个即将走上中学讲台的年轻人留意到这番话,反复阅读、回味,并终于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结果。杰克森,当年的那位年轻人,如今早已是名扬天下的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与心理系的“杰出贡献荣誉退休教授”;他的思考成果,正是这本《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的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旧话题,不少教科书上迄今仍在沿用如下的解释: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这样的解说当然不错,杰克森起初也持这一观点,他给教育下的简短定义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但是,杰克森很快就意识到,如果这就是全部答案,不免显得太简单了些,因为当老师面对满屋生机勃勃的孩子们,贩运真理显然比贩运知识更胜一筹。因此,在杰克森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贩运真理。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乐意与学生分享知识和他人的思想,还会乐意看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所学内容里包含的真理。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贩运真理的教育目的,杰克森给出的忠告是:坚守理性至上的原则。尽管理性至上也是老生常谈,但杰克森认为这一不言自明的道理中其实掩盖着相当的复杂性,比如常识就是影响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每个人而言,常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常识,人寸步难行,但是,“仅有常识远远不足以使人类保持理性”,因为,常识的最大缺点是过度依赖于人的感觉,“它往往绝对地坚持直接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能够超越常识的是理性,而只有理性建构的结构才能承载思想,这必须经过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达成。

在寻求什么是教育的最终答案的过程中,杰克森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重要”,另一个是“完美”。所谓“重要”,指的不仅是学校的每一门课对学生而言都是重要的,而且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应当符合杜威所说的“我们最珍视的文明中的东西”,从而唤起一种精神觉醒,让更多的事情变得重要起来,“在努力地追求对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时,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努力通常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而所谓“完美”,意味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最高的真理”。要实现完美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个现实的、有效的出路就是循着“人文”的方向寻找出路。因此,杰克森更加信任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的组合,认为它们能提供今天最迫切需要的洞见。

至此,杰克森终于可以给出他关于教育的答案了:“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人格)福祉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 在他看来,“教育”归根结底应当是 “道德”的,教育在本质上属于一项道德事业,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成为“更好的人”。若此,教育也就成为了纯粹和简单的教育。

作者:彭迎春

来源:晶报·深港书评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