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我的2012年书单(之三)】闲读短议.

作者:陈嘉映(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2013年05月07日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编辑鼓动我在《南方周末》发了篇“闲书短议”,据说读者缘还不错,于是起了续下去的念头,只把题目改成“闲读短议”。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美]J.戴蒙德著,王道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连上这一本,我读过戴蒙德的三本书。第一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我认为是三本里最好的,到处推荐。这一本,我也觉得极富教益,又好读,读得开心。后出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不如这两本精彩,但也不错。

    《艺术与文化》([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沈语冰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格林伯格是最重要的现代艺术批评家之一,这本书是他第一本主要的论文集,迟到最近才译成中文出版。为此我们需要感谢译者沈语冰,他的译文很讲究。我对现代艺术所知甚少,读这本书能学到的就格外多。虽然作者的论断我不尽同意,例如我远不会像作者那样对“为艺术而艺术”给予那么多赞许,而且我认为离开了较为广泛受众的“纯艺术”必将后继乏力。对此点我有相当的自信。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说“作者的论断我不尽同意”差不多只有字面上的意思,而不暗含我更有道理的意思,因为在大多数事情上,我差好几层够不上跟作者对话。

    《三国史话》(吕思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大学问家写给青少年的读物。我的中国文史知识差不多一直停留在青少年时代,读来颇长见识。论史论人亦多卓见,例如说到曹操一路上得到很多能人扶助,作者评论说:扰乱之世,总有人想要大局安定,见到有能成气候安天下的英雄,自然出手扶助,并不是举事的人耍些小手段就能把天下骗住(55页)。很愿推荐给水平跟我差不多的读者。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不是严格的史学著作,零星用些小说笔法,在我看,这种写法很不错,大致可归在正史一类。乾隆时代我零零星星读过不少,但本书作者有自己的角度和现实关切,大力推荐给年轻人读。若想知道一点儿真实历史,断不可靠看电视剧,哪怕是那些标为“正史”的电视剧,要读这类书才好。

    《论中国》([美]基辛格著,中信出版社,2012)。虽然其中不少内容基辛格或其他人写过,仍值得读。一位打开中美僵局的大政治家,自有不同庸凡的见识。初访中国与周恩来几次交谈,怎样解读周迂回传达的信息,大本事。不过,我们这些从那个时代活过来的人,不见得能够处处同意作者对中国、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评述。政治中除了地缘关系,还有点儿别的吧。当然,也许作者仍然需要考虑其言论的政治影响,而且,即使不同意他,他的角度仍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李鸿谷著,北京三联,2012)。从慈禧写起,主体是辛亥革命前后,结束于军阀时期。不是通史,而是一个个重要片断,夹叙夹议。这些片断,有些我们不知道或未曾特别注意,例如,据高一涵,记陈独秀1920年离京时,李大钊送行,并相约建党,作者引用石川祯浩的考证,表明这恐怕是高一涵的虚构(184页)。作者的议论,常富启发,例如解释康有为的暴得大名,颇得益于他善于利用报刊等新兴媒体(64页前后)。书后附有一个带简介的书目,对好读这一段历史的读者很有益处。

    《重构世界: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的自然、上帝和人类认识》([美]M.J.奥斯勒著,张卜天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相似内容的书,一向读得较多,不过,好书总有你不知道的新材料或某种带来启发的见解,而且这本书原版出版于2010年,“综合了最新的科学编年史成果”。不到两百页,覆盖却颇周全。在我,是温故而知新,而尤其愿向对有关内容了解不多的读者推荐此书。一向信任张卜天选的书,信任他的译文,如今不多有读着完全放心的译文。张卜天主编主译的这套“科学源流译丛”整体值得推荐。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法]潘鸣啸著,欧阳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我们这一代自己的往事,不过,此书主要不是讲故事,而是研究,中规中矩的研究。此书迂回做了毛时期的研究,想了解当时情况的读者,可从侧面窥想全豹。于我,读过的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多半从政治方面着眼,此书则从一个重要的社会生活方面倒过来看政治,因此也有格外的收益。

    《中国的军阀政治》(齐锡生著,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是对1916-1928年间中国“军阀政治”的分析。分析周详可靠,让我获得激动人心的启发。我比较关注的是最后探讨国民党何以战胜军阀。毕竟,国民军人数少,财力不怎么充足,内部如国共之间矛盾重重。期待有历史学家能更充分地告诉我们共产党是怎么在国共战争中胜出的。译文文理通顺,但偶或觉得有误译。

    《古代中国与其强邻》([美]狄宇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新疆及其以西以北地区的历史格外吸引人,那里是多个民族频繁冲突和交往的广袤地域,从这个方向来增益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对我们也有格外的意义。近代以前,中国的确是东方文明的中心,但作为政治-军事实体,西北方多半时间也的确环绕着“强邻”呀。这种情势,往往是外国人笔下写得更明白。

    《起源》([英]费比恩编,王鸣阳译,华夏出版社,2011)。七位科学家分别谈:一、宇宙的起源;二、太阳系的起源;三、复杂结构的起源;四、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五、社会行为的起源;六、社会的起源;七、语言的起源。多数都在别的书里读到过。有的,如第二篇,对我来说写得比较艰深,很多论证似懂非懂,了解个结论吧。想当年康德提出星云假说,几个基本事实,一点儿想象力,一点儿思辨,如今,这样一个理论,需要那么多子理论的支持(或不如说,是这些子理论的综合体),牵涉无数的观测资料和演算。

    《理解灾变》([英]波力奥编,郑毅译,华夏出版社,2011)。八位科学家分别谈:一、超新星;二、恐龙灭绝;三、达尔文时代的地质渐变论与突变论之争;四、试用一个数学模型解释生物演化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五、地震;六、风暴;七、饥荒;八、肺结核。文章都是新的,代表现行科学观点,虽然多数是我已经了解的,但仍可知道哪些结论保留到今天,哪些已有所修正。当然,有些对我是全新的,例如,我一直对演化论很有兴趣,其中有不少疑问让我困惑,包括为什么化石所反映的新物种形成过程缺乏连续性这个疑问,本书第四篇的作者齐曼〔Christopher Zeeman〕尝试通过一个数学模型来加以解释,也许是条新路。

    《遥望》([加]迈克尔·翁达杰著,张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偏远的农场,一个农民带着三个孩子,安娜、克莱尔、库珀——主妇生育安娜时难产而死,农民收留了与安娜同龄的克莱尔,还收留了一个长她们姐妹四岁的库珀。三个孩子在这农场长大,成年后各奔东西。从写法上,我觉得比《春尽江南》更佳。爱读《春尽江南》,因那里的故事熟悉;爱读《遥望》,因那里的生活遥远。

    《帝国政改》(雪珥著,线装书局,2012)。以恭亲王弈为主角写晚清改革,用的则是今天报纸上的语言,如“此时,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大清国的中心工作,但却并非主流的话语体系,脚穿新鞋子,口喊旧号子……包括铁路在内的新玩意儿,都可以摸着石头过河……”(276页)。书里有些有意思的材料,收集的老照片老图画也有意思,但这种笔调,也许有爱读的吧,却让我有点儿顶不住。

作者:陈嘉映(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